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2022-03-01汪春华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教师

汪春华

(合肥市第六十五中学 安徽 合肥 230001)

引言

古诗词语言简洁,内涵丰厚,风格多元,主题鲜明,尤其是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想象丰富奇特,确实是实施文字积累、文学欣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汉语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1]。因此需要加强初中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但目前的教与学效果不容乐观。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与学现状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应背诵积累古诗文61首,其中古诗40首。“熟读成诵,走进诗境”。学生反复诵读、记忆、积累,学习理解古诗词。但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熟记重要字词句的释义,大多数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一味进行机械诵读,便肢解了古诗词。

传统教学中,学习功利性太明显。缘于考试题型和范围相对稳定,所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短期效果”明显,分数回报率较高。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冲动消退,学习积极性日渐消落。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就要让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学习兴趣,主动去感知、理解、进而去欣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应试影响突出。新课程标准要求依托课本资源,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但受当前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线教师教授古诗词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

2、过分重视讲解。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通常是结合教学参考书,先将古诗词一字一句的讲解,翻译成文,再让学生进行强化背诵记忆,辅之以反复的默写、纠错、再默写,充满诗意的教学文本无法进行诗意的教学,学生根本无法从整体上感知、欣赏、品味。甚至会出现一首古诗词,要分两次课讲,间隔近乎一天的现象,再让学生进行背诵记忆,一个课时就结束了。仿佛将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记忆,就能够学好古诗词,没办法从整体上欣赏和品味古诗词。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不能自主的学习和分析古诗词,也不能欣赏古诗的美。长此以往,他们会认为古诗词枯燥乏味,学习更加被动,形成恶性循环。

3、教学形式单一。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强化了对课堂的把控,预设充分,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师拽着学生走”的“闷课”现象,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一味注重对诗词句子或者写作背景等相关文学常识的讲解,忽视了引导学生对作品本身的感知,学生渐渐失去学习激情、思考能力和审美意识。

4、学生兴趣不高。教师讲授过程当中,大多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因为考试压力,学生不得不被动地学习古诗词。缺少互动的单向度的学习过程乏味痛苦,坚持下去需要耐心,但这往往不是初中生所能做到的。

二、古诗词教学现状原因剖析

(一)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中,往往是老师在教室里唱独白,一味沉浸再教师的自我讲述中。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抑制,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导致不知思索、不愿思索、不善思索,渐渐形成了“懒学”,甚至是“厌学”的现象。刨根问底,传统教学方法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让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2]。虽然学生们都能背诵一些古诗词,能够基本满足考试的要求,但无法较好掌握和欣赏,这不是教学古诗词的初衷,也违背了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

(二)过分重视古诗词讲解的原因。

1、许多一线教师不擅长古诗词,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对古诗词的掌握仅限于课本内的知识,少数老师古诗词积累不足,对古诗词的理解自然不深。所以老师的基本功不强,没有广泛诗词积累和相对较高的教学水平,只能机械的、重复的讲解。

2、教师不够重视古诗词教学。实际上,很多一线教师自身对古诗词不感兴趣,也没有足够的重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娱乐文化盛行肆意,多数教师的职业心态受其影响,难以静心思考和学习,教学中存在方式和思维的守旧。

(三)教学偏重于死记硬背的原因。

1、教师片面理解古诗词教学目标。讲授古诗词要紧扣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提升与发展、文化理解和传承等几个方面。实际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并没有体现出这几个方面的要求,而是重点在于教学生们如何拿到高分,难以触及古诗词中精髓。

2、对学习效果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方式缺少人文性,方式过于单一。每一篇古诗词的课后练习题及相关考试题型命制,考核的重点往往是全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以及针对个别名词句的背诵或者翻译等方面。这样单一的考核方法,迫使大多数学校不得不针对这方面的要求展开教学。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即使把诗人情感的理解公式化的背诵下来,也无法丰富学生们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无法感同身受,就更不能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其文学素养。总的来说,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得教学的重点偏离,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审美权力。

(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

1、教育价值观趋于务实化和功利化。部分语文老师的语文教育教学更加的务实和功利。古诗词这种在考试场上属于“背多分”式题型,所以大可不必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深入学习古诗词,将全部的时间都用来背诵和记忆,没有更多时间深入学习理解,自然没办法掌握古诗词了。

2、本身对中国古诗词文化不感兴趣。实施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汉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古文、古诗词作为曾经的语文表达文体,已不为人们所了解和使用,因此很少有学生自小便大量的接受古诗词,故缺乏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更无法欣赏古诗词内涵意蕴之美,对古诗词难以产生学习冲动,更加不会去仔细的学习古诗词。西方的“快餐式”娱乐文化似乎在初中生群体中更加盛行,古诗词文化虽然偶尔会因为主流媒体主打诗词栏目的推出,比如《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的确在某个阶段带动了大众出现短暂的热度,但是节目高潮过后,大部分初中生仍然对中国古诗词文化不感兴趣,就更无谈去主动学习了。

三、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有效对策

针对以上现象,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剖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针对教学理念存在偏差的问题。对古诗词的教学目的和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这是因为教学的理念出现了偏差。面对这个教学困惑,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做支撑,有一种“对象”观点,树立在课堂这样特定的教学场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不是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表演,唱独角戏,教学离开“学”,就无所谓“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们有更多的良性的、友善的互动,融洽师生关系,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这需要教师保持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民主性、互动性,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素质的提升[3]。

(二)针对过分重视古诗词讲解的问题。古典诗词文字简约,意蕴优美,却蕴含着巨大信息,由老师引导着去翻译、了解整篇文章。但想要整体感知理解诗意,就必须借助联想、想象等思维工具,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学会整篇古诗词,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

1、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尤其是对于情感色彩特别浓烈突出地古诗词,更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例如学习李清照的词作时,要领会她的婚前、婚后、国度沦亡后的经历。学生了解这些背景后,他们就会明白,李清照的词不仅担心国家和家庭的毁灭,也寄托着自己的孤独,也应该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仇恨。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创作目的,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知人赏文,学文知人”的学习目标。

2、2、梳理意象赏析意境。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对多重意象进行联想想象,思考如下问题:这些物象有什么特点,这些物象可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再思考:物象的选择使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要想顺利地解决以上问题,实现语文思维地进阶,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然后对脑海中的多重意象进行加工和转化,使之成为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3、抓住诗眼。古人在创作中注重对词句的锤炼,力求达到传神的效果。经过锤炼的词语和句子如诗词之眼,抓住古诗词的诗眼进行赏析,可作为切入点。比如关于王安石“炼字”的典故。王安石原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但是其对“到”这个词的选用始终不满意,表现不出春风轻拂大地,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喜人画面,经过反复斟酌,将“到”字改为“来”,反复吟诵之下,还是觉得“来”字固然多了几分灵动,却无法表现江南春日处处春景的动人场景,当他目睹江岸两边春色,不由得被大片的富有层次的绿色所感染,灵感使然,便将“来”字修改为“绿”。一字为绝! 既点出春日的主色调是绿色,也真实地表现出万物生发地时间先后,极富有艺术表现张力。这“绿”字便是这首诗歌地诗眼。如果我们再进行教学设计时,紧扣“绿”字,便可以纲举目张,深刻揣摩体会作者地创作心路历程,进而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4.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手法,除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陪衬对照、留白等。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话,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针对教学偏重于死记硬背,缺乏鉴赏和品味。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将比较平实的文字表达,借助声光电的综合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4]。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投影相应的情境画面。大屏幕显示:明月高悬,一座古寺,树影婆娑,两人同行,赏景畅谈,如有所语。谈一谈他们对明月的看法,并提出问题:明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能找到相关的诗句吗? 等他们陷入思考并回答之后,再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和《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此互动体验,促使学生进入情境,从容感受意境。多媒体可以立体化、多角度展现诗歌意境美,增加鉴赏诗词情感的环节,充分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所在。注意利用多媒体手段实现课堂的导入,要求内容要简洁明了、方向正确,不能过于复杂和偏离主题。

(四)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古诗词表达委婉,古今创作习惯不同,文字晦涩,初中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一味要求学生背、默,进行枯燥无味的诵读翻译,就会忘记古诗词本身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若是能将学习古诗词的目的从应付考试转移到鉴赏和欣赏古诗词上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提高。“没有兴趣就没有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变强[5]。怎么培养兴趣呢?

1、激情导入,事半功倍。一段引人入胜的导入会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直奔主题,使他们进入倾听的状态。别致的导入会营造恰当的氛围,激发学生欲望,促使学生在现有发展区积极向最近发展区趋向,改善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融入不同的元素让学生转换一下学习的方式,类似电影、卡片等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趋向学生的生活情境。

2、熟读成诵,走进诗境。组织学生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比如朗诵“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时候,就要用绵长的拖拉声和真挚的情感,激励学生去领略诗人生命的艰辛和爱国热情,初步了解诗歌的魅力,辅之以歌唱的形式更好。在学习《次北固山下》时,以思乡诗句导入,学生们朗诵“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课堂气氛充盈着浓厚的乡愁。例如学习苏东坡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时,可以辅以轻快悦耳的乐曲,学生敏感的学习心理是很容易被音乐的形式调动起来。通过小组合作,套用《中华民谣》的谱曲,课后在充分熟悉词句的基础上尝试歌唱,一改传统语文作业形式偏重书面,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改观。当然这需要教师充分解读词作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由此生发构建恰当的教与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积极活泼地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思维地训练。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语文教师
踏青古诗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我爱古诗词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