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的困境与解决策略
2022-03-01陈祥云
■ 陈祥云
“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逻辑,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是“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教学。教、学、评共享达成“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1]其基本要素是:目标、评价与教学,核心是目标,关键是评价,“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必须嵌入“评价”[2]。其教学设计以始为终、逆向思考、逆向设计,[3]扎实落实国家课程标准。
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教、学、评一致性”越来越受到理论和实践研究者的关注,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近10多年来,“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促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地区在中小学广泛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并形成共识:成就好课的基本原则是“目标、评价与教学的一致性”[4];“教、学、评一致性”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需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自2019年起,枣庄市在中小学全面进行了“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和探索。近4年的课堂实践证明,“教、学、评一致性”能够增强学校教学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落实课程标准和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在一致性地思考目标、评价、教学的同时,不断提升课程素养和评价素养;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质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全面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提升。
“教、学、评一致性”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好处很多,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教育管理者的理念及方式方法、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评价素养的制约,在教师对“教、学、评一致性”内涵的精准理解和灵活操作、对现实问题的指向性研究、对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对学情的客观把握等方面,还存在急需破解的问题。
一、课堂实践中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的主要困境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全程参与见证了全市“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通过实地调研、随堂听课、查看备课、咨询个别教师、参加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等方式,发现部分学校和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与国家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标准、国家“双减”政策精神相背离,脱离课程资源和“学情”实际,不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难以实现有效教学。
一是对“教、学、评一致性”内涵把握不精准。虽然部分学校和教师课堂实践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热情很高,但对其原理、实施流程、操作模式等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入、不全面,并没有真正精准把握其精髓和实质。具体表现为“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教学目标确立不够准确,“以始为终”“逆向思考”的教学设计不够精准,评价没有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学、评”共享机制没有全面有效地建立起来。
二是课堂实践中出现的制约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难以驾驭教学资源、对教学目标制定不准、评价依据和手段不当、评价指向性不强、教学设计不当、“教、学、评”共享机制不健全、教学模式固化、教育机制不灵活等问题。教师们大多按照惯性思维处理以上问题,“教、学、评一致性”难以落地,影响课堂实践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三是对教学资源挖掘利用不到位导致教学目标不准确。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深刻,对课后作业等教学资源理解有偏差,挖掘不到位,不知从何处下手确定教学目标,只能想当然地确定教学目标,致使教学目标不准确,教学设计盲目,缺乏有效性。直接后果是课堂实践活动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随意性强,课堂教学效果实效性不强。
四是教学评价矫正功能缺乏针对性和适切性。部分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改革意识欠缺,评价理念较为落后,旧瓶装新酒,不能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多维度分层评价措施,制定的评价依据不科学、不精准。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呆板、不灵活,教学评价环节固化,不能随机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统一使用较为单一评价措施,也较少能将教学评价贯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评价矫正功能缺乏针对性和适切性。
五是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地区和学校要求所有教师所有学科都要开展“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和探索,实施“一刀切”整体推进策略。前期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宣传发动工作做得不够到位,部分教师对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接纳,学的积极性、用的积极性、比的积极性都不高,不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
二、“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困境产生的原因
通过采取分层调查问卷、召开原因分析座谈会、个案剖析等举措,全面研讨、细致梳理、综合分析研判,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是业务主管部门针对性精准培训和指导不到位。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和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和跟进指导调控的重要性,在启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和探索之前,对学校业务负责人和教师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学校和教师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困惑缺乏必要、适时、适切地跟进式指导。因此,造成部分教师对“教、学、评一致性”内涵把握不准、理解不透,难以准确掌握和运用操作流程和运行模式。
二是开展“教、学、评一致性”专项研究不接地气,针对性不强。尽管各级一再要求教师开展“教、学、评一致性”小课题研究,由于多数教师不能立足校情、学情、学科实际,特别是不能针对本人课堂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瓶颈问题去选题开展课题研究,致使课题研究与制约课堂实践的问题脱节,研究缺乏针对性和指向性。研究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选题不当、方向偏颇,影响研究实际意义。
三是教师课程素养有待提升,对教学资源的理解把握能力不足。由于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做得不到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有待提升,课程素养偏低,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资源的本领有待提高,对课后作业这一教学资源的目标评价巩固导向作用认识不清,难以依据课后作业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有效评价依据、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造成评价依据不够科学、教学设计实效性不强、评价纠正功能减弱,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四是教师评价素养偏低,不能客观把握“学情”和“教情”,实施多维评价。学生接受知识和达成教学目标是存在差异性的,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性认识不到位,对“学情”把握不准。课堂教学是生成的,需要随机进行有效评价。部分教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没有合理把握,缺乏进行多元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对教学评价是全过程的理念认识不到位,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评价,不能灵活进行多维评价、分层评价。
三、提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效果的主要策略
为帮助“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走出困境,保障“教、学、评一致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高质量实践,促进教师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合理制定评价依据、科学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增强学科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适切性和有效性,促进各学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建议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一)重视培训研修和跟进指导,引领教师精准把握“教、学、评一致性”内涵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需要统筹设计,精心安排,分阶段、系统化、跟进式,对教师实施“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的实效性提高培训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培训,进行整体引领提升。既要把专家请进来培训,又要走出去实地现场观摩。既要有理论培训,又要有实操培训。定期举办区域教研活动,落实好每周一次的校本研训,突出主题,立足课堂实践,案例剖析,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困惑,进行个体引领提升。通过培训、指导,引领每一位教师精准领悟把握“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逻辑,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是“所教即所学,所学即所评,所评即所教”的精准教学,是“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教学。学习目标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教、学、评共享才能达成“一致性”,一致于目标,其他因素围绕目标展开,指向有效教学。在教学设计上以终为始、逆向思考,先确定预期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评价依据,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实施中,应先根据课程资源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再落实评价依据,然后设计教学流程,最后开展教学活动。在育人上以目标为导向。[5]每位教师牢牢把握“教、学、评一致性”的四个特点,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四个特点是: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和测试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路径;“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有赖于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评价素养。[6]
(二)立足课堂实践的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
为破解“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挥正向牵引作用,很多地区、许多教师将“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新生事物,作为教学创新,积极开展“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研究”,选题丰富多样。但“教、学、评一致性”不是完全新的事物,就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20世纪70年代,布卢姆创立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试图解决教与学评价的一致性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美国“由标准驱动并基于标准”的基础教育改革,历经30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一致性”作为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的关键概念,被人们重新认识。[7]1998年,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撰写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进教育领域,[8]深化了“教、学、评一致性”这一基本原理。2017年3月,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教学设计上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模式,读懂、学透、借鉴即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主编的《有效教学》,也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指导。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斌等专家在这方面都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可借鉴的东西很多。我们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教、学、评一致性”与学科教学有机契合,不同教学资源的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定位,针对每项教学目标如何科学确定评价依据,学习体验和教学如何科学设计,如何结合学生实际顺利实施教学活动,等等。通过针对性的专项研究,探索出各学科运用“教、学、评一致性”教育原理的有效教学实施路径和教学模式,进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科学落实评价依据,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呈现完美高效课堂。
(三)紧扣教材编者意图,挖掘资源,确定教学目标
教材是课程资源,不是教学目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中,如何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呢?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哪一学科,教材编写者都在每一章节或每一篇文章后面安排了若干项课后作业。这些课后作业并非随意安排的,编写者是有意图的,是有目的性的。课后作业是编写者为了让执教者准确评价教学目标,学生巩固教学目标,如期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实质上,课后作业是教学目标评价依据。每一位教师都要结合《课标》要求,立足教材和学情实际,根据课后作业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再科学制定评价依据,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教师通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开展有效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达成教学目标。
(四)正视学生差异和课堂教学生成实际,精准实施多维度、分层次评价
评价是检视和矫正教师教、学生学效果如何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措施及手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核心“武器”,及时检视“教情”和“学情”,及时发现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再根据检视结果及时调整优化教学策略,切实发挥评价矫正功能,尽力使每一位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固定的,学生却是存在差异的。无论何种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措施,学生都无法在同一时间段达成所有教学目标。再者,课堂教学是生成的,不能准确预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前,确定评价依据环节,充分考虑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生成情况,立足“达成目标、超越目标、完不成目标”三个维度,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实行多维度分层次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跟进评价时不要用一个标准,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分“达成目标、超越目标、完不成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再根据课堂教学生成的实际情况即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确保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达成教学目标。还要注意要真评价,不要假评价,不要为评价而评价,流于形式。
(五)坚持为我所用的思想,允许教师弹性进行“教、学、评一致性”实践
实践证明,课堂实践中精准把握、科学实践“教、学、评一致性”,是取得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深远影响,深受广大教师欢迎和好评。在推行课堂实践的过程中,不要搞一刀切,刚性要求每位教师、每一学科都进行实践。要允许教师弹性实践,给“会教”“能教好”这部分教师自由选择的空间。任何好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要拿过来当作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工具。教育理论、教学模式能够为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经验、方法、手段,给他们提供教学支架,帮助他们会教、能教好。各级教育业务主管部门要包容并蓄,允许其他教育理论和其他教学模式的存在。作为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实践中要灵活操作,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巧妙结合,灵活运用,体现出大的教育智慧来。
四、结语
总之,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中,需要教育业务主管部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科研观和政绩观,立足区域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研究和探索,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综合素养提升培训和专题研究指导,时刻关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跟进指导,夯实“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有效性基础。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课程素养和评价素养,真正学懂弄通“教、学、评一致性”教育原理,掌握其精髓,辩证地、科学地进行课堂实践,深入研究教学资源,立足教材和学情实际根据编者意图,借助课后作业资源准确确定教学目标,逆向思考撰写有效的教学设计,多维度分层次评价,及时改进、矫正教学行为,灵活高效实施教学活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惠及广大学生,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