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策略协同:重构诵读教学新样式

2022-03-01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林爱英

学苑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设计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林爱英

诵读教学模式众多,如何做创新重构,这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虽然学生对诵读性学习最为熟悉,但绝大部分学生却在诵读方法运用方面存在一些认知短板,教师需要做出深度思考和教学调研,将诵读方法创新探索作为重要教学研究课题,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形成崭新教学样式,为学生展开学科学习带来更多成长契机。情境创设、文本解读、感官调动、方法传授、活动组织等,这些都对诵读教学形成辅助作用,教师要从生本诵读思维启动、诵读体悟激发、诵读体验强化、诵读品质提升、诵读认知内化等角度展开实践探索,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一、创设适宜情境,激发生本诵读思维

小学学生对学习情境有特殊情结,特别是诵读学习环节设计,教师借助一些直观手段做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诵读环境,无疑能够给课堂学习营造良好气氛,成功激发学生参与诵读展示的主动性。教师示范诵读展示、多媒体播放诵读音频、媒体音乐背景支持、师生分角色诵读、图片视频衬托等,都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将学生带入特定诵读学习情境之中。

如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这篇散文围绕白鹭形态之美展开,其描写语言精彩经典,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教师在导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做示范诵读,并提出一些聆听要求:白鹭喜欢独自行动,如果在田野里有这样一只白鹭,悠闲地栖息,自然与周围环境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其美难以言表,不妨闭上眼睛聆听老师诵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勾画成情境画,感受诵读技法的应用,准备做仿读训练。学生放松心情,开始享受聆听的感觉。教师深情诵读,课堂学习气氛和谐起来。经过诵读、分析、归结、勾画,学生对文本画面有了更清晰认识。诵读展示环节,学生积极表现,用精彩的诵读对白鹭做直观描绘。教师对学生诵读表现做专业点评,对诵读技法应用做归结,让学生对诵读产生更多学习期待。

教师借助多媒体做设计,推出诵读背景音乐,利用示范诵读展示做引导,为学生提供仿读机会。学生仿读意识较强,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做设计,运用媒体手段做情境设计,其助力效果更为突出。教师让学生闭眼聆听,这个设计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学生闭上眼睛能够集中精力,对诵读语气、语调、语速等技巧方法运用做出准确判断,有利于学生做仿读借鉴。学生诵读存在一些普遍问题,教师借助示范诵读机会做矫正,其应用效果更为突出。

二、实施人文解读,促进生本诵读体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最为常见逻辑关系阐释,意思是说,学生反复诵读文本,能够促使其深度理解文本内容,如果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深入理解,自然也能够促进其诵读品质。教师对文本内容做深入解析,势必能够为诵读学习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特别是人文性解读文本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内涵、情感、主旨等方面认知,对提升学生诵读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情感诵读要追求情感赋予,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大多比较肤浅,教师针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做出必要指导,对一些经典文段做重点解读,促使其自然进入到文本核心,对作者情感、文本主旨等内容做深度发掘,为情感诵读做铺垫。如《桂花雨》,这篇课文是思乡的文章,借助桂花表达乡思之情,教师从这个角度做引导,让学生结合乡思主题做阅读理解,对作者的情感做梳理展示。为激发学生诵读情绪,教师挑选一些精彩描写片段,现场为学生做鉴赏解析,让学生通过情感诵读,对文本做深度学习。如这样的语句:“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教师做鉴赏分析:“摇哇摇”“纷纷”“满头满身”等词语,每一个字都带有极高的温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乡的热情,虽然写的是“桂花”,但其实是写“乡情”,诵读时要饱含深情。

教师对文本重点语句做深度解析,从情感赋予角度做对应指导,给学生带来诵读感知体验的机会。教师利用辅助手段做对应展示,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学习指导,让学生自然进入到诵读环节,在不断尝试体验中建立诵读认知。学生对诵读的感知带有感性特征,教师抓住情绪赋予角度做对应设计,其激发效果更为真切。

三、调动感官参与,强化生本诵读体验

朱子曾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小学学生对感官应用比较有意识,教师在具体教学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做协调处理,将多种感官做合理运用,形成协同操作,这样才能提升诵读感觉。学生感官参与诵读学习时,很容易出现机械性操作现象,“眼睛、嘴巴”大多能快速对接到位,而“心”常常会缺席,这样的诵读当然没有什么感觉,训练效果不佳。

《将相和》带有鲜明的故事性,而且由多个故事组成,教师组织学生做诵读学习时,推出了角色诵读活动任务:自行成立角色诵读演绎小组,每一个小组最多四个人,小组成员协商做角色分配,不妨对教材内容做改编,然后做角色诵读,准备参与班级演绎活动。学生领受任务后,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纷纷进入到表演团队之中。在角色分配和台词设计环节,教师深入到班级之中,对学生存在的疑惑做指导,学生开始做演绎准备。在角色诵读演绎指导时,教师鼓励学生不仅要对角色台词做改编,还要适时增加一些肢体语言,可以利用动作和造型等辅助手段,对故事场景做直观展示。学生进入准备环节后,开始了深入研究,在角色分析、诵读体验中做诵读定位,寻找诵读感觉。角色诵读表演环节正式打开,学生以团队表演形式进入展示环节,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借助演绎性诵读活动做调动手段,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成立学习表演团队,并借助集体力量做演绎操作,将诵读变成演出活动,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取向做设计,推出一些演绎性学习任务,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冲击,其助学效果更为显著。多种感官的主动参与,为诵读展示提供更多辅助手段,学生积极运用肢体语言做辅助,获得不错展示效果。

四、研讨方法技巧,提升生本诵读品质

诵读有太多方法需要归结和传授,教师在策略设计时,要对学生诵读方法积累情况做深入调查,以便做出对应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学法支持。诵读需要追求语气、语调、语速的合理安排,还要在节奏、停顿、音变,以及情绪调度等方面做出探索,学生诵读常常是机械性“音变”、固定性“节奏”,情感赋予带有太多“假”的成分,教师要对诵读方法做分解性传授,借助一些案例进行针对性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做诵读学习时,不仅要做示范展示,还要对操作方法做细化处理,以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如《太阳》,教师先做诵读展示,并结合一些语句做方法解读,让学生做模仿学习。如这样的句子:“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教师展开方法传授:“这里运用了一些短句子,特别是一两个字组成的句子,诵读这些内容时,需要体现声音变化,不妨尝试做一高一低、一快一慢诵读展示,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做实际操作,开始体会“高低快慢”组合的表现效果,课堂学习研究气氛渐浓。鼓励学生根据这一技法应用,对其他句子做推演处理,对诵读语速语调做研究,找到最佳切入点。学生在教师带动下展开创造性学习,开始研究诵读技法的应用。

教师以经典的句子做诵读技法传授,给学生提供更多直观学习的机会。特别是方法演绎设计,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对诵读方法做创意探索,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学生从探索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学生年龄较小,学习方法积累有限,教师从学法探索角度做引导,让学生主动展开诵读方法探究,无疑是比较明智的设计。

五、组织多彩活动,促进生本诵读内化

学生对演绎性、竞赛性学习活动更有感觉,在诵读活动设计时,教师不妨从这些角度做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自然进入到诵读情境之中,在情感渗透中成长学科核心素养。分角色诵读、独立讲述、小组诵读比赛等,都是诵读活动形式,如果能够组织学生录制配乐诵读视频或者音频,学生会更为欢迎,其训练效果也会更高。教师针对学生诵读存在问题做对应设计,利用训练活动进行纠偏矫正,能够促进学生诵读认知的顺利内化。

教师组织学生做演绎性诵读训练时,需要对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评估等多个方面做出规划,确保活动顺利展开,促使学生自然进入诵读训练环节。如《四季之美》,这篇散文虽然短小,但其语言却非常经典,适合做诵读训练,教师先做示范诵读展示,并对诵读技法做出针对性传授,然后推出诵读比赛活动:学习小组在组长组织下做诵读训练,成员轮流展示诵读,并相互做赋分评价,最终推出小组诵读代表。学生对诵读比赛有特殊参与兴趣,都能够积极响应,课堂学习气氛火爆起来。在学生展开诵读展示环节,教师深入到课堂之中,对学生诵读表现做观察,及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适合的音乐做背景,渲染了诵读气氛。经过多轮次比拼,小组推选出诵读代表,教师让这些小组代表自由选择课文的一个段落做诵读展示,组织学生评委做评价,最终推选出班级诵读优胜者,并将这些优秀诵读者的精彩表现,以视频形式推出,投放到家校网络交互平台上。

教师借助诵读比赛展开教学组织,学生响应主动,其训练效果突出。诵读比赛带有挑战意味,学生对此最为敏感,自然会积极参与,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做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特别是诵读视频录制,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触动,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教师借助多种媒体手段做辅助,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大多有好胜心,如何利用好学生学习心理做设计和组织,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六、延伸训练维度,培养生本诵读习惯

诵读训练不能局限在课内,教师要做延伸处理,引导学生进入到生活学习环境,对课外阅读素材做诵读展示,如果能够接触网络交互平台做诵读学习交流,或者是借助媒体手段制作配乐诵读视频材料,都能够对学生形成激励和调动,让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良好诵读学习习惯。学生对课外诵读训练有更高认同感,教师在任务选择和要求设计时要有对接意识,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做出科学安排。

诵读是情感性朗读,学生在训练展示时,常常会出现情感缺位的情况,教师在诵读训练要求设计时,对情感赋予指标做出明确界定。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全面了解,教师从生命热爱和赞美的角度做课外训练设定:这篇散文围绕鸟儿栖息大榕树的情况做展示,其景色描写很温馨,作者看到这个场景后,其心理触动很大,利用精美的语言描绘这个现场,给读者带来更多心理认同。学习这样的写法,选择你身边熟悉的一个场景,展开个性描绘,然后借助手机选择适合的音乐做背景,在家长协助下录制配乐诵读视频,投放到班级学科微信群之中。在操作中要确保原创,确定情感基调,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注意诵读技法的应用,大家做互动评价,推选出最佳诵读视频。学生接受训练任务后,开始积极准备,对文本写法做研究,选择适合的场景做描写,在家长的协助下选择适合的音乐,录制出配乐诵读视频。

教师组织学生课外诵读训练,成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录制配乐诵读视频最为看重,自然会全力付出。教师对诵读任务做详细规划,对诵读要求做合理投放,为学生顺利展开学习训练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家长的参与,为课外训练注入更多活力,学生录制视频有更多观众关注,对学生形成的心理冲击巨大,其助学效果更为显著。

教无定法,教师对教法展开深度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法支持,无疑是最为理性的设计。学生诵读学习品质不高,与教师施教策略设计有重要关系,因为找不到解决学生诵读短板的有效策略,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师要做好教情和学情调查,对学生诵读存在问题做出全面评估,对教学方法做升级处理,形成重构局面,无疑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让学生在创新探索学习中建立诵读认知基础。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设计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