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策略的研讨与实践

2022-03-01江苏省新沂市棋盘镇白草小学晁新亚

学苑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具动手小学生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镇白草小学 晁新亚

激发学习兴趣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核心问题。学生学习如果有兴趣,就能够积极地去学习、钻研、探究,有的甚至能够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学习如果没有兴趣,那无论学习什么,尤其是数学,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件苦差事,结果只能事倍功半。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用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所以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一定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够入情入境,这对他们学好数学是大有裨益的。

1. 用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在6~13 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变的特点。他们对外界的感知容易受情趣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用自己具有趣味性的语言、动作等,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通过听、看,能够把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这也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刻。

例如,一年级教“0~9 的加法”的图画应用题时,教师除了用优美的声调,把这一道图画应用题叙述成“树上有3 只小鸟,又飞来2 只,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这样的语言外,还用双手配合做出要飞出的姿态。学生看到这种情境,立刻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用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学习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心理自由”时,他们的学习就能够处于积极的状态,学习效率就高。因此,教师一定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例如,教师上课时态度要和蔼,要面带微笑,语音语调要尽可能和谐悦耳。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如说“你真棒”“你真厉害”,同时给他竖一个大拇指。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也不要批评、指责,尤其不能大声呵斥,而要用温和的语气对他说:“恐怕不对吧?能再想想吗?”这样的语气和动作,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心理自由”,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试想,学生坐在课堂里,如果害怕老师批评而忐忑不安,他们怎么可能有心思学习数学呢?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数学也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3.用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对什么都会感到好奇。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的办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一年级教“l和多”时,教师在课前把它编成一部小小的童话剧。剧中的“1,2,3,4,5,6,7,8,9”九个兄弟和“多”由小朋友扮演,教师当导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演出。通过这一活动,小朋友都掌握了“1”里面包含着“多”,“多”里面包含着“l”这一道理。有了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学习很感兴趣。这节课上得非常生动、有趣,学生情绪十分活跃,因而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来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目前,几乎所有学校的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功能一体机,而多功能一体机能够给我们创设教学情境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功能一体机,让它为小学数学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不限于趣味性的语言、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课堂情境这三个方面,还有其他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二、根据感知规律,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社会、心理经验都比较少,形象性思维比较强,但数学是抽象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那就要根据小学生的感知规律,设置动手操作、模型演示等教学措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1.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感知规律,让学生把各种感知器官都“动”起来,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倍数”概念时,通过让学生看教师摆图形(主要是视觉),让学生听教师的鼓掌(如教师拍4 下,如果学生拍的是教师的2 倍,应拍几下)以及让学生自己动手摆等多种感官的渠道来获取“倍数”的概念。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还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感知规律,小学数学教学要尽可能用直观教学的方式。如2+4=6,4+2=6,为了让学生认识加法交换律的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实物直观的方法。在讲桌上,依次放2 只白乒乓球,4 只黄乒乓球,并让两名学生到讲桌两侧进行观察,一个在右侧,一个在左侧。右边的学生看是2+4=6,左边的学生看是4+2=6。然后再让两名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后再写出算式,并进行比较。这样既产生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刺激作用,又加深了加法交换律的印象,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记忆牢固。

2.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大脑处于最兴奋状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具的设置和使用。低年级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但动手操作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具体实物和图画,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明确的比较抽象的概念。根据这一点,教师要把书上的插图事先绘制成教具,使用时一定要恰当、适时。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讲新课之前,也要经常利用教具的直观感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重量单位的前几天,教师就要把秤、天平等放到教室前边;讲小时、分、秒的前半月,教师就要把“钟表面”放在教室显眼处……学生看到这些新鲜玩意儿,好奇心促使他们想看看、摸摸,问老师:“这是什么?咱们什么时候学呀?”……从而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期盼。

再如,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的直观演示,启发学生探索除法的算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如42÷3 的竖式计算法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直观教具的操作过程。教师把全班四个小组的组长叫到台上,拿出4 捆筷子,每捆都是10 支,另加2 支,说明一共是42 支筷子。教师叫第一组组长把这42 支筷子平均分给三个组长,怎样分快捷又准确?第一组组长是这样分的:给三个组长每人先分l捆(即每人先分10 支)筷子,然后把剩下的1 捆筷子拆开,加上另外的2支,共42 支,她考虑了一下,就每人平均再分4 支,分完后,她宣布每个人分得14支筷子。这一直观演示,是通过学生来进行的。接着在教学42÷3 这一竖式计算法则时,先看被除数的十位数,4 个l0 给3去除,先商1 个l0,余下1 个10,加上个位上的2,即为12;用3 去除12,商4,刚好整除。因此,42÷3,商是14。通过分筷子的演算,学生就比较容易领会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通过动手操作,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还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3.通过运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学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思维是从形象向抽象发展的。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维模式就是感知→表象→符号→应用。从这里我们看到把感知和动作等同起来共同形成表象,也就意味着学生思维发展中强调操作的重要性。根据这一点,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学具。

例如,在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让学生拿出5 个圆球,再拿出3 个三角形与圆球比多少。又请学生在本子上画○○○○○,边画边说:“圆比三角形△△△多2 个,三角形比圆少2 个。”接着脱离学具,让学生讲述5 比3 多2,3 比5 少2,学生利用学具搞清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

再如,在上《拼凑图形》课程时,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一袋自带的学具,要求学生按照来摆图形,摆好后再让学生说摆的图形像什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不仅摆出了机器人、火箭、宇宙飞船、军舰等物体,还摆出了鞭炮爆炸后的动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获得了知识,丰富了想象,又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感知规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仅限于直观教学、动手操作、运用学具三个方面,还有其他很多方面,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三、通过设疑引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把教师的积极性转化为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善于设问、设疑,最后解疑,吸引他们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体会到苦中有乐、先苦后甜的滋味,逐步变“厌学”为“乐学”。

1.联系生活实际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疑,教师一定要认真准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疑最好能够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说,小学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跟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教学时一定要跟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量长度》时,教师请两位高低差不多的小朋友到讲台上来。问全班同学:“这两位小朋友谁高?高多少?用什么来表示?”使学生从解决一种实际问题的需要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制造悬念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诱使学生思维畅通,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正反比例应用题之前提出:“不用拉尺过河,你能计算出河宽吗?”“不爬上树,你能量出树高吗?”等等,使学生产生悬念。当学生思考却又无法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时,便能形成所谓“认知冲突”,“冲突”一旦形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又能反过来激发他们去思考、探索,这就为课堂教学奠定了高效的基础。

3.通过探索规律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能不把现成的知识奉献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动手实践,从中找出知识的某种规律,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又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求知欲。这一环节,教师的作用在于鼓励、引导、扶助。学生通过探索规律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也能够根据规律很快地回答出来。

如,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出示熊猫实物图后,提出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个圈里有两只熊猫,第二个圈里有两只熊猫,第三个圈里也有两只熊猫,一共有几只熊猫?怎样列式?每个圈里有2 只熊猫,4 个圈里有几只熊猫? 怎样列式?10个圈里一共有几只熊猫?怎样列式?这时学生很兴奋,急于知道解决的方法。教师趁热打铁,导入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感性知识来探求数学规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等手段获得规律性的知识,而学生在获得这一规律性知识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快乐,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寓教于游戏、竞赛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动、好玩、好胜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采用游戏、竞赛等,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例如,设计一些“找朋友”“开火车”“比比看”“夺红旗”“相互出题考考你”“争当小医生”“点鞭炮”“当售票员”“看谁猜得快”“争当优秀邮递员”等游戏活动;或开展小组接力赛等活动。开展这样游戏、竞赛等活动,既能给学生丰富知识,又能训练他们的技能技巧,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再如,我们在学习《元、角、分》以后,组织了一次“售货员与顾客”的游戏活动。每人发自制的“人民币”若干张,分小组进行售货活动,一部分同学担任售货员,一部分同学担任顾客,用货币购买实物,其间双方都要进行计算。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又如,上《20 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课时,教师设计了“送信”游戏:指名4个小朋友当投递员,把“信”——算式卡片一封封送到同学手中。根据教师报的得数,对上号的小朋友上讲台,大家检查他们算得对不对,算对的,表示收到的是表扬信;算错了,就是收到了批评信。这些环节使学生很活跃,使他们好胜、好强的心理有了表现的机会,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处于良好的状态,调动起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就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爱动等生理、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趣的方法很多,远不止上面所写的那几个方面,我们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调动起来了,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学具动手小学生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动手画一画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动手演示找错因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我是小学生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