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品味语言的旅途中,细嗅语文的芬香

2022-03-01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葛子妤

学苑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品味文本课文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葛子妤

部编版教材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精选程度适宜、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其中品味语言在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指向了语言学习的三个角度:品味语言的多重形式、品味语言的多样风格、品味语言的多种情感及表达效果。品味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语言本身承载的“意、境、情、法”,在语感的提升中促进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感受语文带来的芬芳。因此我们从朗读、品味、仿写三个角度出发,紧扣文本的语言力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

一、以声入境,凸显语言的亮度

朗读如同一首赞歌,赋予作品生命,我们以读好人物为例,来看一看在品读语言时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文字的意境,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形象,通过朗读达到情感的升华的。第一阶段是读出人物的轮廓,讲究一个“实”字,即人人要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抑扬顿挫,注意重音,读出节奏等等,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读出自信,让知识更充分地发挥作用。第二阶段是要读出人物的感情。言为心声,在朗读中要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感情读出来。例如,指导《军神》一课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大声嚷道”与两个感叹号,从而体会沃克医生的惊讶与敬佩之情,有了提示,学生在朗读时也能充分感受到提示语和标点带来的表情达意的效果,更好地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更加准确的提示语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但生情却不一定能传情,教师就要进行适时的指导,比如在教《跳水》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船长的心情,加上提示语,体会人物的语言。虽然同学们能加上准确恰当的提示语,却读不出船长的坚定与强硬的语气,这时就需要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你的语气不够坚定,孩子也很害怕,恐怕他不能听你的话跳下去,这时的情况多么危急啊!一秒钟也不能犹豫!该怎么读呢?”在我的指导下,第二遍的朗读明显好多了。第三阶段是要读出人物的性格。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迥异,在指导人物对话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人物形象,使人物跃然纸上。范读时也要选好时机,当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再去范读,在范读时可以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身份、性格,好的范读有指导、启迪和激趣的作用。像这样通过朗读将学生置身于文本创造的情境之中,参与作者文本语言的生成,体会作者的语言之妙,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亲历作者语言表达中的情感过程,更好地进行语言的品味,感受语文的味道。

二、以文品“味”,挖掘语言的深度

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要由感受课例中的独特的表达引申到生活中的运用之中,让学生实践、品味。让学生在与文本多层次、多途径的对话中生发语文的味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文本语言值得驻足停留处,再引导学生品析,以文品味,感受文本言语表达的精妙,体悟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性。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遣词造句,在理解语义,揣摩语用的过程中,领悟到语言的精妙,从而探寻和发现语言中的特点和规律。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要由感受课例中的独特的表达范式引申到生活中的运用之中,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品味,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走,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神奇魅力。那怎么才能在语言品析中,细嗅语文的味道呢?

一是悟情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体会人物情感的文章教学,如我校季老师教授《桂花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琦君摇桂花前急切的心情,她紧抓“缠着”一词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说说课文里的“缠着”是什么意思,接着询问学生什么时候会缠着爸妈,从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体会琦君缠着母亲是因为她太想摇桂花了!她在向母亲撒娇呢!在体会完小琦君的心情后再次回归语境,升华情感,读出味道。

二是还原法,适合在文章留白处进行教学,能借助学生的想象,感受语言留白的魅力。如《珍珠鸟》一课中让学生去品味“再三呼唤”的妙用,这里虽然是写珍珠鸟的父母,实则是写珍珠鸟对我的不舍,教师通过提问“作者写小珍珠鸟依依不舍,为什么要去写父母的再三呼唤?”引起学生的思考,再通过情境还原,让学生表演父母是如何再三呼唤小珍珠鸟的,表演中随着语言动作的变化,情感层层递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不断放大情感,最后在朗读中回味语言的味道。这样去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语言走向情境,再由情境回归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

三是对比法,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对比法既可以是同一篇文章的片段进行对比,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对同一事物的描写的对比,还可以是原句与修改后的句子对比。这类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紧扣字眼、词眼,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对比可以是同一文本的对比中体会情感,如在教学《月是故乡明》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将广阔世界的大月亮、美到极致的荷塘月色与故乡苇坑里的小月亮进行对比,两次对比中感受到再好的月景都比不上小月亮,衬托出作者对故乡小月亮的偏爱。也可以是在同一事物的对比描写中体会文字的韵味。在《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中,老师通过补充文本,让学生观察“同样是写除夕,斯妤和老舍笔下的除夕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发现斯妤是聚焦了自己家庭中的每个人在除夕的活动来写,而老舍则写了一幅全景式的画面,北京家家户户过除夕的情景。再提问“如果摄像师拿着摄像机,在斯妤笔下会拍摄到什么?”“在老舍笔下又会拍到什么?”来引导学生发现描写节日时既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更改,以此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即删减更改的对比中体会表达。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月光曲》时,让学生感受联想的奥妙,他首先出示“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让学生体会这句话中把月光比作银纱,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人。再告诉学生,联想一般由“他像”“好像”“仿佛”这类词语引出来,这是联想的重要标志,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找找哪些地方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联想。最后将原文与去掉联想后的文字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没有联想,只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文字就会失去99%的美。这段教学既让学生搞清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能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的同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让文章内容更充实,表达的情感更深刻。这样通过比较、分析、运用的有步骤的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训练有序而又扎实。不仅能读出语言的美,也能传递语言的美。

四是体验法,它能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体会文字的精妙有趣。比如在教学《摔跤》一课时,我让一位同学读课文,两位同学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动作、表情,生动直观地感受两人摔跤前的互相试探与谨慎小心,以及动手后的互不相让,从而体会小嘎子争强好胜的性格。这种方法能一下带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快速而准确地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

三、以读促写,拓展语言的广度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情趣源自活动,唯有实践的语文课堂,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课堂。对于文章只值得借鉴模仿的文字,老师要结合这节课语言的特点,迁移运用,牢牢把握文本的特点,强化目标意识,让学生学会从文章语言表达的层面去挖掘阅读价值,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

我们部编版教材也是按照读写结合的特点来编排的,比如五下教材中的第四、第五单元都是通过课文语言的学习来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积累,层层铺垫,建立支架,让学生学会初步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将人物的特点写具体。除此之外,五下第八单元要求学生在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的基础上,能够学习这样具有语文味儿的风趣语言,乐于表达。因此,我们还要打破书本的局限,带领学生进入真实场景中,去模仿、改编、运用,去真实感受语言文字实际运用的广度。比如,上完《手指》一课后,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介绍五官。汇报交流时依据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运用是否恰当,语言是否幽默风趣等维度对学生的文字进行评价,将优秀语言的学习延伸至生活,拓宽其广度。还可以通过推荐阅读来链接学生课内课外的言语世界,让他们在阅读中继续体会作者独特的“漫画式”语言。

像这样经历了三个维度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建立语言范式,助推语言技能的提升。语言的品读要经历“下沉”和“上浮”的过程,“下沉”到文本语境,生活经验之中。让学生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不断提升品味语言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语文经验。在品读语言的旅途中,细嗅语文的味道;在语言鉴赏中,生发“语文”的味道。

四、以文练笔,拓展写作思路

一句话说过“学习可喻为从知到不知的世界旅行”,在旅行途中,我们可以看到全新的世界,与世界交流及对话,认识全新的自我。对此,学习探索也是对话探索,在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学生,以服务为基础让学生学习更为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丰富的语言,具备基础表达能力,但写作能力往往不强,学生只能写作几百字的文章,且容易出现逻辑不清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教学引导,以文练笔,让学生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写作能力。《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蕴含深刻的内涵,全面逻辑清晰,让人在阅读时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多媒体将卖火柴小女孩情景重现,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基于此情况对文本进行改造,形成一篇全新的文章。比如,学生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成一个家境富裕的孩子,出门在外历练,希望通过卖火柴获得成长,通过自己积累的财富做善事,而并非是痛苦的经历,让小女孩走出痛苦,更为幸福。教师根据学生改良的优质文本,组织学生重现文本内容,配置声音情景,让学生即兴表演。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让学生续写小女孩卖火柴时的心理动态,通过合理化的课堂设计,让学生自文章入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大脑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使其具有主动性,对客观事物有全面的认识,为随文练笔提供帮助。小学语文写作学习中,教师以经典文章作为案例,为学生提供指导。《开国大典》属于新中国成立重大事件,也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篇章,学生对此进行学习有利于树立民族自豪感。伴随现代社会进步,人们的爱国情怀增强,但学生对过去的历史事件了解不足,学习《开国大典》后,教师通过声音传递情感,让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其中说明记叙文的写作方法,积极促进师生互动,不断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学生学习文章后,教师为学生预留的写作题目是“你是怎么爱国的”,根据教师的题目,教师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爱国表现,并缕清逻辑关系,避免随意写作,比如,在家庭的爱国表现,在社会的爱国表现,通过这种叙述方法,写作一篇文章。学生在自习课完成作业后,教师对学生写作的文章进行批改,选择其中优秀文章让其他同学学习,不断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成为语言与文字全面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品味文本课文
品味“莓”好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背课文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品味四季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