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掬一捧“活”水,打造诗意课堂
——古诗文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2-03-01福建省厦门市东山中学陈美园

学苑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古诗文诗意中华

福建省厦门市东山中学 陈美园

文字是记录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古诗文以其特有的文学表现方式记载着历史发展的印痕。在浩瀚的文学长河里,古诗文不仅文字优美,更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其承载着演绎历史、传播文明的重要作用,其不仅表现了古代文人的文学修养,更以其独特方式向我们传递了中华文学之美。可以说,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展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

一、古诗文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1.顺应时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各类思潮涌动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坚守文化根,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特别是传承中华优秀古诗文,认同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走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感悟、剖析其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感受文化润养,增强文化自信。

2.坚守课堂阵地,实现学科育人的需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本课程具有人文性性质,即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优秀文化就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东风劲吹,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始终牢记自身教书育人使命,坚守课堂主阵地,在学生拔节孕穗的生长关键期将古诗文所蕴含的先人智慧和优秀道德观念融入学科教学,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学科育人功能。

3.增强文化自信,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期,他们涉世未深,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学生接受外来文化冲击的途径更加多元,个别青少年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对国外的影视作品和书籍盲目崇拜,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的古诗文教学。众所周知,当前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塑造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立足课堂,将古诗文融入学科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诗意课堂的魅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4.渗透美育,五育融合的时代呼唤。

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古诗文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中华文学之美: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会感受其韵律之美,感受到语言的简洁美,一遍一遍地朗读之后,会感受到其中的道理美,对诗中的词、句、意境、韵律自然会加深,自然地进入学生们的脑海,进而培养起一种情感,实现情感美。

二、诗意激起千层“浪”,育人无声胜有声

一堂真正的“好课”,绝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向学生传递信念和价值,留给学生一生的影响。尤其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衡量其效果的不是试卷上的一个分数,而是学生对精神力量、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的切身感悟。诗意课堂就是通过古诗文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中华古诗文特有的魅力,通过教师、学生朗诵的方式感受到中华古诗文的韵律,如平仄、对仗等,让课堂更具活力;通过激活语文学科的诗文知识,感受古诗文精辟语言里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更具内涵。

1.诗意导入,激起兴趣千层浪。

在部编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2 共圆中国梦》教学中,本人有意布置课堂前置资源收集,引导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选取与“梦想”有关的古诗文。在新课导入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渲染了气氛,先后吟诵了语文学科里所学的杜甫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贺的名篇《雁门太守行》中的名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等。在浓郁的氛围中,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归纳他们所搜集的名句蕴含的深刻意味。从导入效果来看,教师有意激活学生旧知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颇有“一诗激起千层浪”的韵味。吟诵后,学生深入探讨了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本人顺势推进:“从古到今,伟大的中国人民都是怀揣着为国、为民的伟大梦想,并且以身先士卒、死而后已的大无畏精神去筑梦、圆梦,那么今日中华要怎么循着古人的足迹,在广袤的大地上勇敢逐梦,共圆中国梦呢?”生动、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教学。简短高效的诗意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角色,在充满诗意的导入中感受到古诗文的”简而有味”,感受到了先人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从而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效推进学科教学的品德育人功能。

2.诗意讲解,破解“重”“难”千层浪。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诗意课堂在有效突出重点、高效突破难点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3 诚实守信》教学中,本人在突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教学重点时,设置了古诗文竞答环节,学生以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了抢答,展示了他们所掌握的诚信古诗文。学生们分组竞赛,在激烈的竞答环节中,学生快速地“活”了起来。学生们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将其在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文素养展现出来。本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参与诗文解析,学生们将语文学科的古诗文所学运用到课堂。学生不仅在竞答环节中培养了竞争意识,加深学习印象,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更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学之美,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渗透美育教育,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在部编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2 参与民主生活》一课教学中,在突破教学重点“增强民主意识”的“如何理性对待谣言”这一环节中,本人在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谣言现象后,推出了本人课前收集的古诗文——《国语·周语下》:三人成虎,五人成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本人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古诗文进行讨论、辨析,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得出了“没有事实根据就不得随意传播,造成公民跟风或者社会恐慌——违法行为。”通过对古诗文的辨析,本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学会辨析生活中的谣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人意外的是,一学生当堂分享了自己平日语文学科的学习收获——《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以“生”化“生”,学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得到提升,他们“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能力得到培养,有效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3.诗意结尾,意犹未尽千层浪。

一堂好课,精彩的结尾必不可少,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课堂得到升华。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十分注重诗意结尾的感染力。在部编九年级上册《5.2 凝聚价值追求》一课教学中,本人以全体师生朗诵宋朝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作为结尾,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音处,师生们热泪盈眶,被文天祥视死如归、报效祖国的炽热爱国心所感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爱国的种子生根发芽。如著名的教育学家吴又存所言,“课程文化不是游离于师生之外的事物,不是冷冰冰、高高在上的训斥,而是俯首凝神的注视、深入灵魂的抚摸。”师生在跌宕起伏、情意满满的诗意结尾中培育道德情操,有效延伸课堂效果。

三、掬一捧清如许“活”水,多管齐下打造诗意课堂

古诗文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是项系统工程,多管齐下打造诗意课堂,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实效性迫在眉睫,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教师的主动作为。

1.营造书香校园,氤氲诗意底色。

学校要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爱上古诗文,如通过“读书活动月”“古诗文竞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与经典同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氛围,如通过打造古诗文文化墙、举办古诗文手抄报比赛等方式,扩宽渠道,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校园氛围中培育古诗文情怀,氤氲校园的诗意底色,让古诗文真正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乃至为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2.立足学生实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经过前面的学习积累,初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文学习基础,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且他们的学习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从这些角度来说,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出发,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深度学习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到实处。

3.提高自身素养,引入恰切资源。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学修养,特别是古诗文修养。如通过组建课后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老师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课后的自我研读,提高自身对古诗文的品鉴能力,要能够对教材中出现的经典古诗文进行释义、分类、整理,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寻找、增补适当的古诗文,积极利用课程资源,丰富课程资源,丰富古诗文表达方式,如师生吟诵、动画展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巧借经典古诗文,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达成。

4.加强学科渗透,提高教学实效。

经典古诗文具有其特定的文学性,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了解了古诗文所具有的“工整、对仗和注重押韵”等特点。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学生激发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重生,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诗意课堂的教学实效。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语文学科关系紧密,本人争取了语文教研组的大力支持,在七年级开设《厦门市东山中学校本课程教科书之古典诗歌欣赏》校本课程,语文教师通过朗诵古诗文、分析古诗文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5.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有着许多优秀的中华古诗文,其中不乏《礼记》《道德经》《论语》等文集和各朝代优秀诗人的经典诗文。在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能在立足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资源搜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能够将学过的相关古诗文找出来,举一反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作用,如搜集、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诗文寓意;通过情景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情境中,理解、消化晦涩难懂的古诗文,更深刻感受古诗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师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和用心人,立足学科特点,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实效,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中感受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中华优秀古诗文里蕴含着极其深厚的内涵,包括先人们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观念,如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这些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打造诗意课堂,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熏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不知不觉中外化为自觉行动,培养富有文化自信、能担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著名诗人康德说过: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让我们守护诗意的星空,心怀敬畏,不断丰富自我,让“诗韵”的星星缀满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天空。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诗意中华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被耽搁的诗意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