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追问时机把握要领
2022-03-01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华桥中心小学钟启太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华桥中心小学 钟启太
追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智慧性设计,教师不仅要学会问题设计,还要注意筛选追问时机,只有在最适当的时机做追问投放,才能获得最理想的调度效果。数学概念解读时、情境打开时、实验操作时、猜想推演时、反思构建时,都可以做追问投放,教师要注意进行对应设计和组织,让追问成为课堂调度的主要动力引擎。追问带有即时性,教师需要有充分的预设,面对不同教学形式作出不同追问,让追问成为课堂教学的动力源泉,对学生学习思维做有力激发。
一、概念解读时追问
数学概念解读时,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充分观察和分析,针对学生学习表现做追问设计,让学生顺利进入到概念解读环节,自然实现学习认知的内化。小学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对一些抽象性数学概念,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借助追问手段,在学生概念学习环节作出及时启迪,能够形成更多调度力量,让学生顺利启动数学思维,对数学概念内容做梳理理解。数学概念理解需要一个过程,不同群体学生接受能力也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把握。
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再认识》,教师要求学生先对“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特征”等概念做详细解读,学生根据学习体验展开思考,用自己的话做归结: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能够让轴对称图形重合的直线,就是对称轴。轴对称图形特征: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两边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轴对称图形可以完全重合,对称轴平分图形,说明图形对称。教师进一步追问: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你观察一个轴对称图形,能否用你的方式将这个图形画出来?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生都能够主动展开观察和操作。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开始介绍自己的观察操作经历。如:这是一幅蝴蝶剪纸,是利用折叠方式剪出的,折痕是对称轴,两边是完全对称的。这是观察课本插图制作的。再如:奥运会五环图是轴对称图形,我利用圆规进行操作,先找到对称轴,然后再画出五个圆。教师对学生展示图画和介绍情况做验收点评:“有了细致的观察,才能制作这些对称轴图形,在制作过程中,对这些图形的特点有了更多认识。以后生活中,你对轴对称图形会格外关注吗?”
教师让学生在概念解读时展开观察绘画操作,给学生提供深度内化的机会。一个追问就是一个任务,将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度起来,让学生在深入思考过程中完成认知构建。数学概念众多,教师借助追问做教学调度,体现其设计智慧。学生在主动操作思考中完成认知构建,这是很大价值的思考。
二、情境打开时追问
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借助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特别是问题情境设计时,教师借助问题做调度,让学生对数学问题做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其学习思维处于活跃之中。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中,教师抓住时机做追问投放,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对相关内容做深度解析。追问是一种教学生成,需要教师有预设准备,在课堂教学情境打开过程中,教师有更多预设准备,包括追问问题的储备,都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调度。
学生对灵动性教学情境有特殊感知体验,教师要注意借助巧妙问题做调度,让追问成为特殊的教学情境设计手段,在适时应用中建立学习起点。在教学《平移》时,教师现场做几种演示,要求学生判断:这些操作中,哪些是平移?学生开始观察后,便给出自己的判断:黑板擦在黑板上下移动、黑板擦在桌面上水平移动是平移,老师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这不是平移。教师针对学生回答做追问:平移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学生开始深入思考,课堂讨论气氛逐渐建立起来。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对学生思考情况做判断分析,肯定学生的创意思考。有学生认为,平移时需要保持物体的水平或者上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其物体形态不能发生变化。也有学生说,平移要确保物体的每一个部分都移动相等距离,这才是最为标准的平移。针对学生解读,教师继续追问:平移现象在生活中常常见到,你能够用具体的操作案例做直观展示吗?学生开始寻找案例,课堂学习研究气氛逐渐形成。展示环节,有学生利用桌面做操作平台,先画出一条线段,然后将橡皮擦从一个点移到另一个点,并具体讲解操作要领。也有学生拿出一张方格纸,将橡皮擦放在方格纸上,按照一定方向做平移展示,并利用铅笔画出平移路线和具体位置。教师对学生操作情况做评价,具体强调平移的要求。
教师在情境设计环节做追问设计,成功调度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顺利进入到深度思考环节,并在广泛互动交流中掌握学科认知。情境调度有独特启动力,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做出追问设计,其激发动力会更为丰富,学生学习思维更为活跃。在教师追问下,学生进入操作环节,在深度思考和亲自实践中建立学科认知。
三、操作实验时追问
数学实验操作环节时投放追问内容,学生能够结合实验操作体验做深度分析,可以对数学实验操作带来更多助力支持。数学实验操作带有开放性、互动性、探索性,学生进入实验环节,很容易遇到一些难题,教师要跟进观察,适时运用追问形式做具体引导,其调度作用会更为突出。学生实验操作遭遇问题带有共性特点,教师对此需要做好必要预判,以便正确设计追问问题,让追问发挥最佳调度启迪效果。为提升实验教学覆盖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主动质疑,这样可以为追问设计提供更有价值参数。
学生对数学实验有特殊操作兴趣,教师要注意做合理布设,不仅要让学生主动进入到操作环节,还要对操作过程做深度思考,对实验结果做分解内化处理。如教学《比较图形的面积》,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几个图片:这些图形呈现不同形状,其面积自然也有大小之分,大家仔细观察,看能否找到一定的方法,对这些图形的面积做大小比较。学生拿到这些图片后,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合作学习自然展开。教师观察学生学习操作,学生利益多种方式做比较操作。如平移,通过重合比较面积大小;还有学生开始数方格做比较。教师针对学生观察学习情况做追问设计:图形大多带有规则性,如果要准确判断其面积大小,能否借助规则图形面积计算来做准确判断呢?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便开始了对应思考和操作,课堂学习气氛顿时火爆起来。教师要求学生自行剪出两个不同的图形,利用自己的方法做图形面积比较。学生进入深度研究环节,并逐渐建立方法积累认知。在课堂展示时,教师鼓励学生做方法介绍。有学生拿出一个小方块卡片:这两个图形形状不同,不能利用重合方式做对比,只好用这个小方块纸片做测量,这样便很容易做出判断。教师组织学生对这种方法做评价,学法交流活动顺利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做面积大小比较,成功调度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对这样简单的大小比较有特殊操作兴趣,自然也会对相关方法做筛选。教师在学生操作基础上做追问设计,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虽然学生还没有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但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产生了进一步研究的冲动,自然能够形成更多调度力量。
四、猜想推演时追问
数学有猜想推演内容,这是考验学生数学思维的时刻。教师在学生进入深度思考环节后,需要做好准确判断,适时投放追问问题,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推动,让学生猜想推演顺利展开。猜想是数学重要学习手段,而且带有游戏性质,学生对数学猜想有特殊情结,教师不仅要科学设计猜想内容,还要对追问问题做科学设计,让追问成为学生学习思维的“起搏器”,在多重调度中形成助推力量。学生学习思维呈现个性化,教师在追问问题设计时需要提供覆盖面。
教师借助猜想活动做学习组织,学生参与热情比较高,如果能够融入一些游戏竞赛内容,势必能够对学生感官带来触动。学生思维比较敏感,教师对此需要理性判断,以便做出教学调整设计。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然后推出学习任务:平行四边形应该是变形后的长方形,其面积公式也一定与长方形面积有直接关系,教材中有多种推导方案,如果让你选择一种方式做推导,你能够顺利完成推演吗?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主动展开思考,很快就有了探索结果。教师深入到课堂,对学生操作情况做观察。有学生做剪裁拼接处理,也有学生借助辅助线操作完成推演。为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继续展开追问设计:生活中有很多平行四边形的应用,你能够找到这些案例吗?如果让你来计算其面积,你会如何做测量呢?学生根据教师问题布设展开继续学习和探索。教师深入到课堂之中,对学生操作方法做观察,将一些好的做法做及时推介:“剪接法是最为常见的,操作起来很方便,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这样便可以顺利计算出其面积。你还有更科学的设计和探索吗?”学生开始新的思考和操作,探索更多公式推导的思路。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方案,给学生更多学习提示,让学生做验证操作,进一步加深学习体验。经过反复操作,学习任务顺利落实,学生认知成长更为顺利。
学生有丰富旧知储备,这些知识无疑是学习基础,也是新知学习的前提和条件。教师借助追问形式做推演设计,让学生主动展开推演操作,并在进一步思考之中,对相关认知做理性梳理,促进其旧知的转化,让新知成为系统认知。学生对猜想推演操作有特殊兴趣,教师抓住学生学习诉求展开设计,其适合性更高。
五、反思构建时追问
数学学习需要反思意识,教师在学生反思训练环节,不妨借助追问做教学调度,让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环节,并在多重调度中进行认知内化。小学生大多没有反思意识,教师要在学习成果和训练环节做追问设计,引导学生自觉展开学习反思,这样可以让更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建立学科认知。反思需要对更多学习内容做整合内化处理,很容易遇到一些障碍,教师适时出手,利用追问做辅学设计,无疑是最有力的支持。
学生进入数学训练环节后,大多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没有主动整合、归结、内化、反思的意识,教师要及时作出布设和组织,不妨利用追问形式做激发调度,让学生在主动反思过程中完成学科认知构建。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做计算面积公式的推演活动,学生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经历,对其面积公式也比较熟悉,自然能够顺利展开梯形面积公式的推演。为促进学生学习认知内化,教师在学习结束环节推出了一些追问:要求梯形的面积,需要先知道哪些条件?在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 呢?如果这两个相等的直角梯形,二者能够组建成什么样的图形?……学生接受这些追问后,都能够展开进一步思考,对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有更理性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剪纸手段做剪接拼装操作,对图形转换进行直观演示,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开始研究这些图形的转换路径。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和分析,组织学生做方法探索。在拼接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不少疑惑,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问题做对应指导,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到深度学习环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利用直观拼接做推导操作,对梯形面积公式有了全新感知,对图形转换留下深刻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借助追问进行调度,让学生训练结束时还能够展开深度思考,对掌握的学习知识做归结处理,促进其认知的顺利内化。反思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利用追问做调度,自然成为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反思意识需要构建,教师对此有理性认识,自然能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
学生对教师追问有特殊感觉,因为追问是教师根据课堂情势做出及时判断和调度,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应对能力。在追问问题设计和投放时机把握环节,教师要对更多教学制约因素做理性分析,对学生学习接受实际做客观判断,以便对追问内容和时机做准确设计和组织,让追问成为课堂重要调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众多,概念解读、情境设计、实验操作、猜想推演、反思构建等环节,都是比较适合的追问时机,教师需要做准确判断,以提升教学匹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