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政治学科的创新应用
2022-03-01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第二中学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第二中学 朱 红
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议题式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冲击,让学生在广泛互动讨论中完成学科认知构建。高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议题式教学有更高认同感,大多数学生会自动进入到议题讨论环节,在深度研讨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精心选择议题、创设议题情境、组织议题活动、延伸议题训练,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充分交流过程中成长学科核心素养。
一、话题选择,规划议题式教学路线
议题式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议题内容做整合处理。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有规定的教材内容,教师深潜教材展开深入研读,探索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为学科教学准备适合的议题,确保议题式教学程序的顺利打开。话题选择要提升切合性,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基础做调研,以提升话题设计的适合性,提升教学匹配性,规划清晰教学路线。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围绕学生学力基础选择议题研究方向,其教学程序设计会更为顺畅,学生从议题学习中建立起来的感知会更为鲜活。
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主要依据和线索,教师要对议题内容做筛选处理,以提升教学适合性,确保议题式教学程序的顺利打开。学生对议题有选择性,这是重要学情信息,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认知,以提升教学设计的适配性。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神奇的货币》,教师先展示一组图片:这是原油价格和黄金近年来的对比图,观察这些数据,说说黄金和原油有什么异同点呢?我国古代人们常用金银购买商品,为什么不用其他东西呢?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各种观点汇聚一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要求学生做互动性辩论。学生根据教师安排展开资源讨论,课堂讨论气氛更为活跃。教师对学生辩论情况做总体观察,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及时作出一些干预指导,确保学生讨论活动顺利展开。学生对古代人们利用金银作为货币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其观点呈现差异性。有学生认为,古代人面对金银这些特殊而稀有的金属有珍视的本能追求,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在更远古的时候,还有人对好看的石头感兴趣,利用这些石头做货币。因此,古代人利用金银做货币的主要原因是看重其珍稀性。也有学生不以为然,古代人没有货币概念,都是物物交换,之所以用金银做货币,是因为金银自身有特殊装饰价值,而且可塑性很强,这对一般人来说有吸引力,大家认同感更高,这就是其价值所在,利用其做货币是自然选择。
教师适时投放话题,引发学生学习热议,为小组议题式学习顺利展开奠定基础。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自然会产生更多个性思考。在充分阅读教材内容之后,学生进入辩论环节,在广泛讨论中逐渐找到一些共识。学生个性观点未必科学,教师适时做出引导,对辩论做出一些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情境设计,启动议题式教学程序
议题式教学没有固定程序,教师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要对议题式教程做深入研究,利用多种教辅手段展开辅助设计,确保学科教程顺利展开。特别是政治学科情境设计,其选择方向有很多,教师要对情境设计形式做创新设计,对学生多种感官带来冲击。媒体展示、话题投放、故事带动、质疑释疑、生活观察、社会调查、信息搜集、体验介绍等,都能够为议题式教学创造适合学习情境,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形成崭新学习动机。高中学生思想比较成熟,对议题有个性思考,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认知。
教师负责选择辩论话题,推出科学的辩论程序,能够确保课堂辩论活动的顺利启动,让更多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到辩论环节,在深入交流过程中达成更多学习共识。在教学《多变的价格》时,教师列举生活案例,要求学生结合案例展开分析。案例基本内容主要是:今年猪肉行情出现了大起大落的情况,年初受疫情影响,猪肉行情开始飙升,每公斤猪肉上涨到60 元人民币,后来市场开始调节,农户喂养生猪积极性大涨,猪肉行情逐渐从高点降落,如今每公斤猪肉为25 元人民币。为什么会出现大起大落这样的行情呢?学生拿到这个问题后,都能够开始主动思考和讨论,很多学生开始搜集网络相关信息,为科学分析寻找支持材料。课堂互动交流环节,教师深入到课堂之中,了解学生的解读情况。学生对价格问题比较敏感,自然有不少个性观点的涌现。如:“价格升降是市场行为,如猪肉价格不稳定,其原因有很多,供求关系、成本变化、季节交替等,都可能对价格波动形成影响。政府干预也会导致价格出现波动,如投放更多储备肉,对市场形成一定冲击。”“猪肉是生活必需品,百姓最为关注,对其价格的升降最为敏感,因为消费水平提升,对这种产品的需要呈现新情况,这些因素也会导致其价格出现波动,还有诸如疫情、运输等突发因素的影响,也是重要致因。”教师对学生观点做具体解读和评价。
教师推出生活案例,给学生提出分析任务,成功激发学生参与研讨的热情。学生对这些生活现实问题比较敏感,因为有亲身经历,自然有深入研究的信心。学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展开素材搜集,准备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这是比较理性的设计,为顺利构建个性观点创造条件。
三、活动组织,强化议题式教学体验
教师推出议题教程后,学生会积极响应,课堂教学进入良性互动环节。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展开创意思维,教师要注意投放更多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互动中完成议题性学习。课堂辩论、情境再现、角色对话、生活调查、课题研究、实验操作、案例分析、数据处理等,都能够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调度,教师对这些议题性活动做整合处理,将议题式学习与学习活动对接,能够对学生多种感官带来更多冲击。高中学生对实践性、互动性学习活动有更高参与兴趣,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
学生对辩论活动比较期待,因为辩论可以彰显自身的能力,学生对自身观点有坚守的意识,在辩论环节可以自由表达,显示自我思维特点,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做解读分析,设计适合的辩论活动方案,能够确保辩论互动效果。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师先推出生活案例:超市经常搞促销活动,很多人都会排队去抢购这些削价商品,这究竟是怎样的心理?这属于正确的消费观吗?学生开始深度思考,并自发展示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认为,商场促销商品的确便宜,消费者要对这些商品做评估,这些商品是不是刚需呢?如果是,购买肯定是对的,如果不是刚需,购买这样的商品未必是理性的。也有学生说,不管这些商品是不是需要,都是值得购买的,因为平时这个价格买不到,买到自然就是赚到。教师参与学生互动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消费是个人权利,所以有“理性消费”一说,如何才能做到理性消费,这是考验消费者的智慧。“超前消费”明显是不理性的,让有限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益,这才是值得提倡的。在具体思考和讨论时,最好能列出具体的案例做分析,这样才能对你的观点形成强力支撑。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展开深入思考,课堂讨论气氛更为热烈。消费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其关注度更高,高中学生有研究主观是最自然的事情。教师组织学生做互动讨论,其适合性更高。
教师结合生活案例推出讨论问题,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对这种社会现象做个性分析,形成了不同观点阵营,辩论气氛自然形成。教师适时做出指导,亲自下场参与讨论,为学生带来更多专业指导,确保课堂辩论活动高质量运行。高中学生对理性消费有一定生活认知,教师针对性设计相关问题,其适合性是极高的。
四、延伸训练,巩固议题式教学成果
议题式教学训练设计时,教师要对议题式教学特点做出深入研究,在训练活动内容选择、训练形式创新、训练评价方式升级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训练体验,提升其训练效果。小课题研究、社会走访调查、小组集体互动、课题研究素材搜集、时事热点关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等,都能够形成完整的议题性训练契机,教师要做好教学调研,观照多种制约因素,以提升议题式教学训练品质。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对此有更高认同感,教师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推出更多议题研究训练内容,无疑能够形成对应调度。
教师科学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学习,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在广泛互动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在教学《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教师结合学情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展开职业规划讨论: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结合生活经历,说说就业和劳动的关系是如何的?你对劳动有什么样的解读?学生平时对这些问题有一定思考,自然都能够积极回馈。学生参与辩论的热情很高,教师将学生观点做梳理,对这些观点的科学性做解读,并要求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这些解读科学指数有多高?学生积极回应,课堂讨论气氛再度活跃起来,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素材和案例,对学生观点做对应解析,利用专家解读,让学生找到自己认知的偏差。学生开始观看这些素材,对劳动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思考。有学生这样反思:“作为家庭成员,需要有承担意识,帮助父母解忧排难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作为集体的一员,需要关注班级的建设,奉献应有的力量,这是最起码的责任体现;作为社会的一员,国家的发展与我们的事业是紧密相互关联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唯有这样的情怀,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也有学生从做好自己的角度做阐释,对劳动和劳动者这些概念做出理解和解读。
教师没有组织学生做现场辩论,而是借助专家解读让学生自行反思,对自身观点进行对应梳理,给学生提供自我内化的机会。学生对专家观点和解读有更高认同感,教师利用专家言论做对应回应,给学生提供难得学习体验机会,让学生主动展开深度思考,在自我反思中内化这些学习认知。
五、升级评价,促进议题式教学内化
教师推出议题评价教学机制,组织学生做自评和互评活动,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如果教师能够推出一些辩论活动,升级评价机制,势必能够带来更多激发动力。教师对学生辩论情况做归结,需要借助专业知识进行科学评价,给学生更多定性判断,这样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互动交流。
在教学《征税和纳税》,国家纳税带有强制性,为什么要依靠国家政治权力完成纳税呢?依靠纳税人自觉交税不可以吗?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开始了热烈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如果没有国家政治权力做后盾,纳税人是不会自觉纳税的,国家没有财政收入,就不能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行,所以要有强制性设定。教师参与学生互动交流,对纳税“无偿性”做讨论发动:纳税是一种无偿性行为,就是国家不付出任何报酬,向纳税人征收税收,这样做合理吗?学生学习思维再次启动,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达成认知统一:纳税带有无偿性,但国家纳税收入,完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这个角度来说,纳税无偿性是相对而言的。教师对学生观点展示做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课堂学习渐进佳境。学生对纳税问题不是很熟悉,但对国家建设却是有感的,教师要求学生从这个角度展开思考:我们的政府投入更多资金改善民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你对公共建设有哪些认识?能够说说生活因此而发生的巨大变化吗?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做深度思考,很快就有了解答思路,并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做解析,教师适时渗透纳税内容,让学生形成关联性思考,确保学习呈现高效性。教师利用学生最敏感的问题做引导,逐步引导学生做深度思考,形成清晰学习路线。
教师借助问题展开讨论发动,给学生带来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从学生讨论归结情况能看出,教师问题设计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获得大多数学生的认同。教师对学生观点认知做归结评价,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内驱动力。学生积极参与观点展示,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丰富。
政治学科渗透议题式教学模式,其适合性更高,学生接受更为融洽,教师要对议题内容选择、议题活动组织、议题训练设计等内容做创新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在深入探究中建立学科认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科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共识,教师围绕学生做议题设计和组织,学生主动启迪学习思维,积极参与到学科研究活动之中,其学科感知会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