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以《三峡》教学为例

2022-03-01李祖海赵伦姐

学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峡批判性议题

□ 李祖海 赵伦姐

时代呼唤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科应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能力。”[1]教育部长怀进鹏也强调:培养创新人才,要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2]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丰富阅读基础上的理性高阶思维,它以质疑为起点,通过探究和实证的关键思维进程,“破”“立”结合,从而构建和创造新的认知。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结合批判性思维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初步摸索出简单易行的“1-3-1”课堂教学模式。它以课本中某一篇讲读课文为触发点,以课前选好的一组文本为载体,以发展批判性思维为教学活动的主线,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课堂活动中,通过与文本、与师友、与自我的多重对话,质疑、辨析和反思,从而获得新的认知,在视野融合中重构自身对于文本的客观全面的理解,进而实现批判性思维品质和技能的提升。

郦道元的《三峡》是初中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言文,笔者以它为例,尝试探寻课堂教学中开启学生思维的基本路径。

一、围绕课文选择一组文本

文本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对象和载体,恰当地选取一组文本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按什么标准来选取文本呢?从内容方面考虑,当然应是和课文有关联、有内涵、有利于中学生思想成长的。从形式上看,篇幅的长短当以课文为参照,太长的篇幅可以从中节选一段与课文比较阅读。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阅读理解的实际水平。这样,我们可以课文描写对象“三峡”为选点,选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上三峡》、陆游的《入蜀记》(节选)、袁山松的《宜都记》、盛弘之的《荆州记》;可以作者郦道元《水经注》为选点,选取他相同类型的文章《江水》《河水》《黄牛滩》《孟门山》;可用单元的形式进行比较阅读,选取《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可根据文章体裁游记的形式,选取姚鼐的《登泰山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从写景的角度选取袁枚的《浙西三瀑布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周密的《观潮》……

从以上选文可以看出,所选文本之间要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梳理整合可以提出供讨论的问题。选文主要由教师来搜集,当然也鼓励学生参与。选文准备好后可发给学生预览,让学生初步熟悉文本内容并自由思考。

二、课堂教学“三”步走

1.起步热身:创设一种情境

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情境教学理论也认为,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运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如此,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就需要营造思维的磁力场。

如何设置这样一个思维的磁力场呢?①描绘现象,从日常生活常见现象说起,由表入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同学们熟知的追星,到崇拜名人,再到喜欢名山大川,自然引出三峡;②提出问题,引起同学们思考,激起同学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们观察“峡”字的字形结构,再联想到“峡”的地势特征,进而进入文本学习;③化用比兴,从身边熟知的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说起,由此及彼,探究事物的联系以及各自的本质特征。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看。你喜欢走出去看外面的美景吗?古代也有这样一位“驴友”,他喜欢探险,并把他的见闻描述下来。我们今天就跟着他一起,走进奇秀峻美的三峡;④谈天说地,由眼前的人和事漫谈到昨天和明天。从今天三峡的旅游胜景及三峡大坝的伟大成就去追溯历史上的三峡景观;⑤借用新媒体技术,用声频和视频还原事件场景,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场景或模拟现实场景中,学生通过感官体验,联系背景,关照现实,引发思考。

总之,说现象、提问题和师生共同探究是设置思维场常用的一般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产生真切的感受,从而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

2.开步助跑:确立一个议题

议题是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确定议题的原则是贯穿群文关键内容并能引起学生广泛的讨论,它以某一中心问题为线索,从群文中提取多元的信息,为分析判断提供依据,具有导向功能和统领作用。确定议题需要从教材单元主题、中心课文的关键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及其对课文的理解领悟程度方面统筹考虑。可以依据如下方法:①捕捉作品中人物的表现、思想情感;②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趣;③比较关键的细节;④赏析某一表现手法的运用;⑤观察题材体裁的表达;⑥关注当下热点……所设议题既要高远宏大,又要切近平实。

教学《三峡》,以“三峡有什么特征”提问,显得宽泛,而问“三峡四季各具美态,你更喜欢哪一种美”“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和陆游笔下的三峡你更喜欢哪一个”这样的问题可能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整合一下学生提的诸多问题,有“话说三峡”“放舟走三峡”“地理学家看三峡”“渔民看三峡”以及“我透过书本看三峡”等,这些角度都是设计议题的好切入点。

3.跨步腾跃:完成一项任务

批判性思维的关键进程是探究和实证。这一进程是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主要环节,我们以议题为纲,分步开展论证分析,此项任务分解成三个动作。

(1)陈述文本,与作者对话

对文本内容的陈述分析是开展讨论活动的基础,一切讨论都必须从文本出发并最后要回归文本。口头陈述是检验学生预习情况、掌握学生理解程度的简洁高效的手段,以《三峡》为中心的选文,可以是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和陆游的《入蜀记》(节选)。诗歌内容的陈述需要借助于想象,文言文内容的陈述需要借助工具书。陈述的过程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一种积极方式。陈述的内容宜简短,形式可以多样,要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陈述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老师进行重点纠正和强调,个别问题由学生间相互指正。

(2)讨论探究,与师友对话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主要议题,通过组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寻找最佳解释,选择最佳方案。在发言之前要求同学们先梳理好自己的思路,想清楚这样几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从课文中找到的证据是什么?这个证据能否证明你的看法及推理是否合理?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别的看法?讨论中对于同学的发言你赞同吗?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有没有新的意见?有没有补充意见等等,这一活动是思维活动的主战场,集中体现在“援疑质理”当中。教师既要能“煽风点火”,善于抛出启发性问题,善于在平静的课堂里激起浪花,又要始终保证学生在议题的范围内讨论,将偏离轨道的谈话及时拉回来。

在归结《三峡》主题的时候,老师往往习惯性地依据教参解释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有个学生突然发问:“渔歌里说三峡是个凄凉的地方,那有什么好赞美的?”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不宜武断地下结论,可先提供一组三峡的诗文,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的《阁夜》、陆游的《入蜀记》(节选)等,以“探寻三峡中的百态人生”为议题展开阅读研讨,让学生感受到,相同的三峡,在不同的人眼中,因其身份、地位及经历的不同便看出了不一样的三峡,诗人的纵情狂放、士大夫的失意落寞、渔民的生计艰辛、地理学家的客观深情等等,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此时的三峡不再是静止在书本上的山川,而是在演绎着一幕幕地灵人杰生生不息的壮美生活。丰富的内容,多元的解读,为学生多方位理解《三峡》打开了思路,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读出了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的热爱,还读出了渔民生活的艰辛,读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

(3)评估判断,与自身对话。

经过以上环节的讨论探究,鼓励同学们充分重视反馈意见,对于这些意见给予评估并作出判断,对于自己先前的看法进行反思,修正不完备的地方,补充新的观点,“破”“立”结合,从而完成整篇课文知识的重构。评估判断、反思修正需建立在客观公正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批判性思维求真、开放和理性的精神。在《三峡》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与自己对话:我知道三峡特征了吗?是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我搞清楚作者是怎么写的了吗?老师和同学们是怎么说的?他们的依据是什么?我的认识哪里需要完善?怎么完善?……

学习课文,初始的印象是零散模糊而又片面的。与大家讨论之后,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渐渐清晰起来,一个立体的奇美的三峡形象出现在脑海中。对于三峡四季的风光有了具体的感受,对于作者如何描绘三峡美景的表现技巧有了深入的理解,对于作者语言的凝练和写景状物如何抓住特征来写有了真切的感知。这些感知体验需要及时整理,记录在笔记本上。将学习所得形成文字,是对思维条理化的再次历练。

三、展现创意分享“一”点习得

分享是一种自信的交流,分享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评价反馈也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因此重视分享是对学生思维完善的督促与激励。分享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和感悟来确定。为此,学生需要再次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审视学习的各个环节,把自己对问题由提出到分析论证、同学们的辩驳到最后形成共识或仍争论不决的过程梳理出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阐述成文,交流分享。学过《三峡》后的写作,可以描绘三峡四季美景,可以论说遇赦的诗人、游历的地理家和失意的爱国者眼中的三峡,可以分析同一景物的不同表现技法,可以考证不同时期三峡的变迁,可以用自媒体的形式向观众解说三峡今天的奇秀峻美……如何写出新意,这就要求同学们摆脱原有文章的束缚,变换视觉,整合资源,联系现实,以创意的构思来展现自己的思维结果。

这种多角度写作集中体现了批判性思维不拘泥于原作而有所突破的要求,它不仅将批判性思维的结果运用简明的文字呈现出来,而且还是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之一。

四、读活群文,实现批判性思维的渐进生长

借用群文阅读教学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厚”到“薄”再到“活”的过程。“厚读”,就是对于群文的“厚读”,在阅读中获得广泛的认知和深入的理解。“厚读”是积累,是为“薄说”做准备,这是批判性思维萌芽扎根的沃土。“厚读”可以是由一篇到一组文章的阅读,也可以是对一篇文章充分深入的阅读。学习《三峡》,我们由郦道元读到了李白、陆游、毛泽东,读到了山川的奇秀壮美,读到了作者的情怀胸襟,读到了民生的艰辛疾苦。绝句《早发白帝城》仅二十八个字,读出来的赏析文字竟然洋洋洒洒千言不止,这是由文字读到了作者的身世经历,读到了诗人内心的豪放喜悦,读到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情感共鸣,它穿越千年仍然激起今天读者的情感震荡。读得多了自然就有了鉴赏,有了自身的判断,为了更好的检验它,进一步的发展它,我们便需要发表看法讨论交流。表达言简意赅切中肯綮,这便是“薄”,即“薄说”,是简明扼要的陈述要点。无论是分析还是推理,都要求条分缕析,干净利落。“薄说”,不仅仅是要说得少,更是要说得准、说得与众不同。说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是与他人的论辩,说是不断调整自我充实思想的头脑风暴,说是语言的交流和意见的碰撞。这“薄说”的过程,其实正蕴含着批判性思维的发荣滋长。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锻炼批判性思维,使之成为我们手中的一项技能,是为“活”,即“活用”,让其经受雨露而润泽,是让其遭受风雨的挑战和考验而愈强健,是让其沐浴阳光的照耀而愈丰盈。

猜你喜欢

三峡批判性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春到三峡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