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浅之道:试析肖培东的语文教学理念*

2022-03-01冯爱琳

学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文本语文

□ 冯爱琳

“浅浅地教语文”是肖培东发出的语文教学宣言。“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1]51自1990年走上语文讲坛,从教32年的肖培东从未离开过课堂,从未离开过对语文教学的探索。“浅浅”二字看上去似乎肤浅,却道出了语文教学最朴素的真理。

一、“浅浅地教语文”教学理念提出的背景

(一)当前语文教学现实语境的触发

“浅浅地教语文”是肖培东一以贯之的教学追求。在《为什么我想浅浅地教语文》一文,肖培东阐释了这一教学理念产生的语文教学语境,即基于语文教学教得太花、教得太活、教得太深、教得太宽和教得太浮的现状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的总结。“教得太花”是指教学形式花哨。教学中过多地使用信息技术,追求课堂华丽、炫目、热烈的视听效果;“教得太活”实则太闹,教师追求脱离于语文教学实际需要的各种热闹的教学手段,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获得。学生没有真正的思考和自主探究,讨论和合作也就流于形式;“教得太深”是指教师以文本解读的“新、奇、怪”为美,以所谓颠覆传统的解读思路而沾沾自喜,为了“哗众取宠而求新,以致迷失了方向”;[2]7-12“教得太宽”即把简单的文本复杂化,让语文教学变得不纯粹,教材更成为一种摆设;“教得太浮”指的是教学脱离语文教学常识,显得盲目而随意。肖培东强调,“我提出‘浅浅地教语文’,主要是要守住语文的根,守住学生学习语文的阵地。用语文的方式来教语文,把语文教成语文,教成学生能懂的、热爱的语文。语文教学不能过度地追求深度,忽略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脱离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性质。语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语文,眼里有学生,把握语文的教学规律去思考,基于学生的发展去教学。”[3]27-29

(二)钱梦龙老师“三主”教学思想的影响

钱梦龙老师的“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的观念更新了肖培东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它促使肖老师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语文,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句看似简单、直白、素朴、浅显的话语,却蕴含着语文教学最本质、最深邃的道理。“学生的语感是在对范文反复诵读、涵泳、品味逐步形成的”。语文课堂是“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的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的课堂。到达的途径,有且只有“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1]87-89这句话其实也是钱梦龙“三主教学”观的雏形。“老老实实地教”强调的是“教师为主导”,教师的态度对教学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即摒弃一切外物的干扰,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扎扎实实地将语文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品味中;“教会”强调的是对教学实效的考量,即以“训练为主线”,是从语文训练的层面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会探究、学会讨论、学会参与;“教会学生读书”强调的是“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必也不能替代。钱老师在总结《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时这样说,“我始终认为‘教学’的宗旨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学到一辈子有用的东西”。[4]30肖培东在钱梦龙老师“三主”教学思想的启发与指导下,逐渐形成了“浅浅地教语文”的教学理念。

二、“浅浅地教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剖析

“浅浅地教语文”听上去像是一种带有情绪化的立场声明,却是肖培东多年的语文教学智慧的总结,其中包含着朴素却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理念。

(一)“浅浅地教”第一层意思是坚守。首先是语文教师对自己语文初心的坚守。在肖老师看来,语文天生简单,而越简单的东西,往往在这个功利的、浮躁的当下变得越遥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时时在心里问自己是否还坚守着对语文最真实的理解,对语文的定义是否还准确、科学,是否把语文当成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去思考。只有坚守初心,才不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正道。其次是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常识的坚守,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回溯到语言文字这一语文教学的本源,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文本深处漫溯,让语文学习返璞归真。钱梦龙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既然本质上就是语言(言语)教育,那么我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4]87-126作为钱梦龙老师的弟子,肖培东显然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肖老师从不做教学目标游离、放羊式的课堂教学,而是把教学扎扎实实地落在文本的品读和体验上。他强调,在课堂上,要紧紧贴住语言文字这个抓手,通过讨论、鉴赏、体悟,去体味文本的语言韵味,感悟文本的人文精神。[5]支撑语文课堂的始终应当是经由字、词、句再到整篇文章,继而是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思想经由文字而出,对思想的阐发就不再显得无病呻吟或刻意煽情,它妥帖、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升华,思想在课堂中变成师生共同欣赏的摇曳的风景。浅浅教学,就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从而切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6]14-18。

(二)“浅浅地教”第二层意思是回归。“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当回归到最本源、最核心的教学方法,即“读”的方法。其实“读”是古人一直推崇且不遗余力践行的学习方法。“浅浅地教”即以读牵引,适时点拨,学生多读,教师少讲、精讲,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他的语文课堂充分凸显了朗读的核心地位:凭借“读”与文本语言亲密接触,形成清晰可感的语感,使语文教学有清晰的方向;凭借“读”深度潜入文本内部,体悟文本的内在意涵;凭借“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发问意识;凭借“读”引导学生真实体验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回答中帮助学生归纳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在肖老师看来,朗读确实是语文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文本教学必须得益于阅读,收效于阅读,不能在空谈中荒废语文教学的本质。“浅浅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熟读、诵读或默读文章去感知体味,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浅浅教学,“读”占鳌头,简简单单,实实在在。”[6]14-18如何保证学生充分有效的读书,是他在语文教学中思考得最多的。对他而言,朗读不是刻意为之的设计,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这要求:第一,课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学生跟文本的语言有过真实的、充分的、积极的接触,就能通过朗读慢慢地揣摩文本的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第二,准确选择朗读内容。老师必须善于发现文本中最关键的语言点,让学生通过朗读关键的语言信息来带动思考。第三,教师必须能够范读,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在范读中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读出文章的情感,读出文章的主旨,以深化自己对文字形成的内在思考,语言点才能在读的过程中得以强化。

(三)“浅浅地教”第三层意思是朴素。“朴素”即质朴、本真、纯净。语文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手段与方式就极其简洁,听、说、读、写、思而已。紧扣文本语言,以这样的语文活动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朴朴实实,简简单单,真真切切,就是语文课了”。[7]13-17语文教学拒绝一切形式上的华丽和绚烂,拒绝以一切形式上的热闹和所谓的创新来代替学生安静的思考和深度的体验。“语文课上的思维训练,就是要启发学生体味具体的字、词、句、段、篇彼此之间的关系,会运用语言文字去思考、理解,由浅入深地推想、判断,让深度阅读发生。”[8]31-34,41真正的语文课应当去尽喧嚣和浮华,不以所谓的“广博”和“丰富”为美,还语文课堂一个素朴的状貌。“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才是语文教学最本真的姿态。肖老师的课几乎不延伸、不拓展,他总是固执地坚守在文本的土地上,一切从文本的阅读感受出发,“警惕用回忆历史代替咀嚼文字,用热闹的讨论代替深情的演讲诵读”,执著于最寻常最本真的教学方法——读和说,紧紧抓住听说读写这四大语文实践形式,朴朴实实,简简单单,真真切切。

肖老师的课堂导入是相当干净简洁的,往往借用主持人的话自然、妥帖地与课文衔接,情景感十足。他的课堂,始终围绕文本,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生发出对文本意旨的思考,没有反复深奥的旁征博引,没有本末倒置的音乐、图画、音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导入,就连课件也就是简简单单的几张。肖老师坚持紧紧依靠文本,“能在文本中解决的,就坚决不依靠其他。”借用王君的话来说就是,“他只用最语文的方式来教语文,只在语文课上做最语文的事情。”[9]204-209尊重文本,依靠文本,始终扎根于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这就是肖老师一以贯之的教学追求。

(四)“浅浅地教”第四层意思是真实。

1.真实的课堂是等待的艺术

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为追求教学效果,教学尤其是公开课的教学容易变成某些优秀学生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而学习困难生的需求往往是被忽略的。肖培东强调,浅浅地教语文即是贴着学生去教的语文。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尊重,尊重学生的“未成熟状态”,此外还要学会倾听和等待。[10]11-13真实的课堂要求教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真实的理解水平。学情之上,才有自由。课堂中无需拔高学生,更无需代替学生思考,在思维阻塞处引导、激发、碰撞,在等待中帮助学生慢慢抵达。“不埋怨,不抛弃,教育就是耐心加智慧。”[1]14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追求深刻,将超出学生理解程度的东西强行塞给学生。例如对新诗的解读,肖老师谈到,读深还是读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深或者浅是否来自对诗歌文本语言形式的理解,是否符合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理解水平,是否读出了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11]40-43肖老师对当下中学生作文中的伪深刻和假哲学现象不无担忧。现实利益驱动下的早熟使他们明明还清浅的人生被催化得深刻而丰富。妥帖丰富的修辞,文采斐然的古诗词,历史的审视,哲学的抒怀,早已经埋葬了少年的青涩与拙朴,隐匿了稚嫩却真实的情感,流露出的是少年老成的深刻和睿智。

语文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是带给学生成长,“而成长,绕不过时间。”肖老师感叹很多的课不是输给了设计,而是输给了时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精心的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手段多样,但恰恰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真实课堂中的师生不是行色匆匆的赶路者,而是漫步语文曼妙风景中的欣赏者。“欣赏,永远都该是一个缓慢又悠长的过程”。[1]30

2.真实的课堂是生成的艺术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一堂课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可能是一次历险。“课堂风景,有如约而至,更有不期而遇”[1]44语文课堂是动态发展的,其中有预设的环节,更有不可预见的生成。课堂中不可预见的生成非常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诚如肖老师所言,“教学是危机四伏的,这其中,学生的不可预测性最具挑战。”[1]13但是,课堂的生成也是极其宝贵的,它是思维运行时的火花,稍纵即逝。教师若能及时捕捉到它,顺势而导,便为自己的教学找寻到一个新的突破口,活跃思维,激发兴趣,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在思想更开阔处畅游。高明的语文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总是不平衡的,不可能是绝对有序的,因为他们总是以学生为主体,总是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学生活了,偶然性、随机性的情况就会不断发生,甚至异峰突起,高潮迭出。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绝对平衡有序,只能把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约化”。[12]101比如,在教授《孔乙己》时,学生将文本中的“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错读成“店内充满着快活的空气”。肖老师从一次学生不经意的漏读之处发现教学的契机,生成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化自己的阅读感受,思考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的人性的冷漠和凉薄。这正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1]43

3.真实的课堂是遗憾的艺术

当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完美课堂的时候,肖老师却认为“有遗憾的语文课堂最真诚”,[1]94教师站上讲台,就不要奢望所有的生长都是一幅姿态。[1]13师生在“安静中阅读,冷静中探究,甚至课堂的低潮其实都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1]101因此他的课堂,允许学生犯错,包容甚至感谢学生的稚嫩,鼓励真诚的思考,期待学生在沉默中迈出思考的第一步。“语文课呼唤真实,即使是真实的尴尬、真实的停滞,也在交流与学习中真实的收获”。[1]55课堂上学生最肤浅的思考也比教师完整深刻的解读更值得珍视。教学绝不能去迎合功利的眼睛,不能为追求完整而让细节残缺,更不能以教师的深刻思考取待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思维阻塞处,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地方。如果执教者能认真恳切地对待每一处细节,对学生加以合理的启发和引导,因势利导,教中求变,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有限的课堂空间中实现自然的拓展和延伸。学生从遗憾处获得成长,教师的教学反思从遗憾处出发,遗憾就会成为课堂中最可回味、最发光的瞬间。

三、“浅浅地教语文”教学理念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语文教学就是对常识的回归

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是语文教育者的初心,也是语文教学的常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际,在语文的基本实践活动即听说读写中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教学对语文常识的回归即始终坚持语文教学立足语言文字的根本。在这一根本前提的引领下,语文课堂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着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展开,所有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目标的达成。在当前各种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的众声喧哗之中,肖培东的教学理念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创新的课堂不是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形式上的花样翻新。真正立足于创新的有效课堂必须始终落实到语言文字训练这一根本目标上。当我们始终立足于“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教学常识之上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钱梦龙老师说过的话:“在‘创新’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我回归常识性思维;在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致力于创新。”

(二)教学应当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思想徜徉的海洋。语文教学应当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尊重学生原有的学习状况,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无论是新颖的课堂模式的运用,还是具有思想性的阅读材料的引入,都必须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语文课不是‘文化讲座’,不是‘生命教育’,一切自以为‘独到’‘深刻’的‘挖掘’与‘一针见血’‘鞭辟入里’,都不过是教师的自言自语。”[1]82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引导和深入以及课后的反思都应当始终关注学生获得了什么。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必须基于学生真实的学情之上。一切教学活动实施依据的最终落脚点都应当是学生,也就是学生在此过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有什么进步,有什么收获。教师对学生充分的关注和肯定能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浅浅教学,既要关注文章的思想、文字的魅力,更要关注学生的眼睛、生命的诉求和灵魂的体验。”[10]11-13如此,才能进入教学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