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整合的实践策略探析
——以选官制度科举制为例

2022-03-01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选官科举制高中历史

李 俊

(甘肃省成县第一中学,甘肃 陇南 742500)

2021年秋季,根据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展和要求,统编教材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投入使用,历史作为人文素养核心学科,在高一年级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为主动适应新教材与新高考的要求,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做出教学方式的灵活调整,充分认识《中外历史纲要》的体例与特点,进一步改变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笔者从现行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编写体例与特点入手,以选官制度“科举制”学习为例,探析对现行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教学内容整合的实践策略,希望能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一、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特点

现行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按照通史方式,中国与外国历史分别编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现人类社会从古代至今天、从孤立到整体、由早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教材的整体架构看,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实验版教材相比,新教材突出明显的时序性特点。它遵循通史体例要求,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时序特点编写,采用“单元—课时”的基本结构,改变了之前教科书突出专题的编写方式,强化了历史内容的时序性。与现行初中历史课本内容相比较,高中历史新课本对历史过程的展现相对概略,对重大史事宏观勾勒,可以看出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的编写建立在初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体现出螺旋式递进的课程特征。

2.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统筹教学相长。叶小兵老师曾讲过,“影响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还是学与教的问题”[1]p134,现行统编教科书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新教材在单元目标总括统领下,课时部分的正文系统和辅助系统包含了导入、学习聚焦、思考点、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与拓展等内容,结构清晰,活动设计丰富多样,语言表述高度精炼,兼顾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3.拓宽学习视角,强化学科能力的培养。与实验版教材相比,新教材知识点比较密集,减少了历史名词的数量,特别重要的概念在历史纵横处有补充说明,但对于历史解释及理论分析的深度有较高的要求,比如思考点、史料阅读、问题探究等几个栏目的设计,注重材料与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提供支架。新教材的编写纲举目张,史实陈述比较简略,偏重知识的纲领化,可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轨迹,深入探究历史发展规律。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化历史认知,提升解释历史、探索历史的能力,着力推动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

不言而喻,新教材的编写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它偏重于结构和理论而简于基本史事的讲述,倘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则有可能出现史论不能紧密结合,论在史外的疑惑。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考量,教科书只是偏重于提纲挈领,而忽视了时代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发展演变规律的叙述。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先秦的选官制度几乎只字未提,讲到两汉内容,“西汉强盛”子目时,涉及汉武帝为了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时提到“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那么,“察举制”是一种什么选官方式,这种选官制度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实行的?又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些疑惑,如果教师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在解答时就会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实践策略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正式讲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在第二单元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节,讲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隋唐“科举制”时,涉及到了当时的选官方式、标准、特点、影响等,其优点是内容高度凝练,然而,学生对其发展轨迹,基本特征了解甚少,尤其是在“学习聚焦”栏目,关于对科举制认识做出评价时,许多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历史课本只是历史的简单阐释而已,如果在教学中,不引用相应的史料,学生很容易满足于课本内容,认为课本是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2]P23如果不能给学生补充适当相关历史材料,要做到深刻理解绝非易事。只有那些特别喜欢学习历史,在选科时选择历史的同学在学到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五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时才有可能较系统的学习该内容。毋庸置疑,在高一第二学期进行的过关考试中,若是没有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脉络,那他们就很难对科举制做出准确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对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整合,弥补知识盲区,解答学生疑惑,才能把统编教材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

1.由点到线:纵向理清历史线索,奠定历史理解的知识基础。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按照考试方式选拔官吏,始创于隋朝。之后历代王朝,不同帝王略有损益,延续至清末,于1906年正式被废除,存在了1300多年。

然而,科举制度在新教材必修相关章节的史实记述比较少,学生要真正理解在该课内容“学习聚焦”栏目设置的关于对科举制认识的思考题时,就必须对比科举制实行前的选官制相关内容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又要比较系统的梳理、整合科举制发展变迁历史,只有具备这些基础知识,才能较好的理解该思考题,并深刻把握它的价值和意义。

科举制诞生之前,自西周开始实行世官制,由于该选官制度是在拥有血缘关系的贵族范围内任用官员,导致进入统治阶层的官吏常常是贵族子弟,实际上是不利于真正人才的选拔。随着历史变迁,进入争霸与兼并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君主们为了求得生存和壮大自身实力,在选官上实行军功爵制,按照战场拼杀的军功来授予相应的爵位,这种选官制适应了这一特定时期统治的需要。

经过汉初几位帝王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兵强马壮,国力日盛。为巩固大一统的需要,统治者迫切要求获取大量有用之才,察举制应用而生。察举制选官时侧重于道德学问和治理能力,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举荐官员。这种选官方式为西汉遴选了大量人才,对西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不可避免,察举制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这种选官制度下的选官权主要在地方官员的手中,被举荐为官者常常感恩戴德并效命追随于让他一步登天的举荐官员,这样容易导致地方宗族势力过于膨胀,不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同时,也存在真正贤能之人不能被推选出来的问题,有许多优秀人才与官员选拔失之交臂,到东汉末期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魏晋时期的选官主要是反映具有家族名望的士族阶层利益的九品中正制,其选拔官员的权力依然在地方官手中,选拔官吏受到门第等家族势力的影响很大,具有真正才学但出身贫贱的子弟很难进入统治序列。由此可见,以上选官制都具有明显的弊端,如选官面比较细窄且具有封闭性,出身贫寒的子弟很难进入仕途,而出身高贵的世家大族往往把控着举荐权。

随着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中庶族阶层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他们要求掌握更多的政治权力,受封建社会发展等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伴随封建王朝的新老更替,选官制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更新。隋朝时,伴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已不合时宜,科举制诞生。自隋朝开始到清末被废除,科举制成为封建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它有利于社会读书学习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它一改世家大族长期把控官场的现象,促进了社会朝公平公正方向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科举制下对读书人思想的束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唐朝在官员选拔上承袭隋朝的科举制,且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武则天时增加殿试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便成了天子门生,封建帝王强化了对选官权的控制。在宋代,由于受统治者“重文轻武”和“分化事权”治国策略的影响,取士名额大大增加,登第士人的待遇也大为提高。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强化,严格限制考试的内容,固化了考试的格式,使得科举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活动,教学的内在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3]P65。经过内容整合后的教学,让学生对科举制的变迁一目了然,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科举制发展演变轨迹的了解,为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辩证评价历史问题提供了史实依据,同时在史料的辨析与运用中落实了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2.由线到面:强化知识的横向联系,关注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把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按照多层次、全方位的视角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有利于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帮助学生对某一重要选官制度、监察制度、赋税制度等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归纳总结,搭建起一个历史发展的整体框架,切实增强学生的分析、概括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在实践中,围绕重要线索整合历史体系后的教学,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历史时空的把握,进一步提升对历史重要线索从不同角度分析的能力,不断拓宽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阐释的水平,对有效应对高考试题第42题(开放性、观点类试题)和选做题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全国卷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第42题为例,本题之所以最受命题者青睐,是因为这道题是属于开放性试题,命题材料形式多样,既有文字材料,也有表格、图表等。设问也灵活多样,有的是从材料中概括观点并做阐释,有的是给出几种既有观点,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加以说明论证。在说明论证环节,阐释自己所持观点时就需要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有效的整合。例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42题,主要历史信息包括自中国共产党建立至新中国成立之间的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答题要求:“从图中任意选择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这道高考试题的解答思路为,首先依据材料准确审题;其次结合自己对该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选择,确定所给会议中的两次会议并表明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最后从所选会议涉及的主要内容和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出发归纳要点。洛克说:“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4]P36。作为开放性试题,该言论的观点是明确的,即“法律保障自由”。然而,在论述时要是对西方尊重法律的传统、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政治需要等知识没有较系统的掌握与整合,要答好这道题是很困难的。

以上例证集中体现了按照一定的时空线索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前因后果,对特定历史问题横向对比,纵向归纳、概括的能力要求。打破历史时空,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整合学习对解答这类试题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由面到体:统筹内聚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养成。

内容整合为学生学科思维培养奠定了基础,强化了知识生产的内生逻辑和认知路径,既体现了内聚思维的培养要求,也突出了发散思维的培养理念。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发展演变、乃至消亡历程的整合,学生可以比较明晰的感知其发展的阶段性,将分散在不同课时的内容通过内在逻辑连结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有助于学生内聚思维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史料探究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和弊端,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意识与能力,也强化了学生“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实证精神的养成。通过引导学生对科举制史料的解读,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科举制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中外选官制度的对比学习,突出科举制度的创立在当时世界选官制度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也可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归纳、概括、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得以充分提升。

对统编教材的内容整合是历史教师教学中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为此,历史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历史学学科素养和基本技能。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深挖学科核心素养的精髓,打通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等与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在授课过程中不做无用功,不授无用课,切实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开展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三、对使用统编教材时内容整合的启示

1.熟悉教材,因地制宜。通过对新教科书的深入钻研,我们深切感受到现行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发生变化,凸显了时空观和历史学科的系统性。然而,不可否认在通史体例下,所囊括的知识容量大大增加,一线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因此,在备课时,需要教师十分熟悉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出发,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拓展知识,促进思维”。[5]P29巧妙整合相关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极大改善历史教学的功效。

2.以学定教,立德树人。由于新教材编写理念的调整,“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严格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原则,承担培养符合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任务”。[6]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自己原有的教学理念,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持续提升教学水平,为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不懈努力。许多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有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已经适应了实验版专题式的教材,对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多多少少会感到有些不适应。转变固有教学方式是需要在实践中磨炼与磨合过程的,为了能够较好地完成新时期教学重任,广大高中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当地对一些内容进行整合,努力践行好立德树人的使命。

3.大概念教学,势在必行。“提炼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大概念,并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并展开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学会从更宏观的视野理解和认识历史,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并促进其相关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7]在使用统编历史教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一线教师发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例如,在学到宋元文化时,重点内容将会学到宋词、元曲的相关知识,如果教师依然按照固化的思路从宋词、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讲述,就会出现诸多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既不吻合新教材的编写要求,也从有限的时间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学内容,更谈不上学生学科思维和素养能力的养成。要突破这一瓶颈,较好的办法是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大概念教学策略,在唯物史观的统领下,用哲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去分析历史问题,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从词、曲作为社会意识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再联系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需求等角度分析,宋词、元曲的学习问题就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内容容量大,语言高度凝练,惯常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应当依据学生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做精当的整合,使得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同时,依据现行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大概念教学路径,突出主题的统摄性和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引发学生思考,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选官科举制高中历史
古代的考试
希望不是作秀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科举”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我国选官制度演变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