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2-03-01李晓玲
李晓玲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和写照,是人们借助文字世界启迪人生思维和智慧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国文学研究热潮涌现,其中不乏新的跨学科研究课题、文学与现实的融合课题等;与此同时信息时代也促使外国文学以更为丰富多元的形式呈现出来,各种文学思潮在相互碰撞下透露出不同国家的文学、文化特征以及不同语境下人们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和再现。因此,《外国文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科,应积极顺应教学改革政策和形势,以满足学生综合协调发展的需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学核心素养。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改革应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具备前瞻性。笔者将重新审视《外国文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试图从文字世界中挖掘更多能够触动和启发大学生的人生哲理和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文学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网络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应用促使各种文化知识、信息资源实现更加方便快捷的传输共享。如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限于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他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功能和优势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和资料。同时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中内容形式多样、海量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究、了解学习外国文学知识。因此,多数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化,教学内容越来越枯燥无味,令他们难以产生浓厚的文学兴趣。这种现象降低了《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实现课程培养大学生文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当前很多大学生都认为通过观看外国电影更有利于《外国文学》课程的开展,他们觉得以影片的形式呈现文学作品更为直观、生动和形象,而将电影与《外国文学》课有机结合起来,会令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显得更为真实饱满、立体鲜明,如此便能有效弥补《外国文学》课堂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认为,通过阅读交流更有利于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感受,产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兴趣及好感。思维只有经过碰撞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倾听,学生的文学思维被局限起来则很难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
此外,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被动化投入学习,他们当中很多人早已变成考试的“工具”。尽管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是以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然而此种考核方式依旧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形成。据了解,当前也有高校在尝试开卷考试,以考查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为主,重点强调他们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高校依托高水平、主观性较强的考题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这一举措从教学改革角度而言可谓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外国文学》课程作为一门核心课程,也是高校汉语言文学、文秘学、影视文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学科。作为主修文学类专业的大学生拥有强大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开阔的文学视野和创作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外国文学》课程的设立对于大学生提高文学修养、文字表达能力,增加文化知识储备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明确《外国文学》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将更有利于我们寻找到文学教学的改革路径。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外国文学》教学的改革路径
1.将文学与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以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三条主线为基础来设计《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以文学史为主线,文学作品部分以某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作为代表进行讲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外国文学》教学思路则应有所转变,教师应将文学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文学作品与文学思潮紧密相通,以作品来引证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动态,如此才能帮助大学生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外国文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感到文学史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有的历史知识十分僵硬,而同时文学作品又有如此多的不同类型和想要表达的思想,如果仅仅围绕某个文学思潮或是某段文学史来审视文学作品,不但无法完全领悟作品的内涵,还极有可能让一部具有多元思想底蕴的文学作品局限到某种特定的文学概念之中,最终学生无法深入体会到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文学史教学为主、文学思潮为辅,但秘书学专业则以文学作品教学为主、文学思潮为辅,这就使得二者之间在衔接上出现了问题,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能无法更深入了解文学作品,而秘书学专业的学生则不懂得透过文学作品本身打开文学史视野。这样会使《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被固定于一个支点之上,很难拓展学生的文学思路,如此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学习则会存在历史跨度过大、范围过广的问题,导致学生仅是了解了某些文学思潮流派、文学作家而已,并未能让他们真正解读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长期如此,大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学习必然会倾向于依赖教师课堂讲解而缺乏个人阅读的有效积累,导致学生对文学史抑或是文学思潮都会感到生疏和茫然,难以正确解读文学经典。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文学赏析能力,只有将文学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促使学生拓宽文学思维、提高文化底蕴课程才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
此外,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十分重要。有些文学批评理论具有潜移默化性,教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应不失时机的适当进行剖析,为学生提供一条正确的文学鉴赏思路,以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文学审美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通常文学所探究的对象是固化的,然而学生对其鉴赏和理解的过程却是开放性的,外国文学亦是如此。所以,教师应将开放化的思路和方法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自我表达并可从文学作品中剖析出一些深刻的哲理和内涵,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视角来审视外国文学。如此一来,课堂则不会显得那么单一枯燥、毫无生气,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动也会频繁起来,这样不仅可让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还能提高他们对文学的批判鉴赏能力,进一步拓宽学生文学思维,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2.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学创新意识
虽然《外国文学》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是相应的实践教学也不可或缺,这是培养学生文学创新意识,提高文学分析能力的必要途径,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极为重要。比如,品读、欣赏并分享名家名作即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文学实践方式,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化解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帮助。在《外国文学》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讨论,也可尝试课外活动,比如撰写阅读心得等。教师可让学生三到五人自行组建学习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文学作品的讨论任务。在课堂讲授环节中,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课堂的主要参与对象,从而营造出积极融洽的学习氛围。课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积极回答课堂提问,在遇到读过或喜欢的文学作品时大胆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见解;课下,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尝试撰写阅读笔记、读后感等。这些活动就是学生对文学进行总结、思考、提炼和创新的过程,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
文学赏析与文学创作都是个人意识行为,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文学鉴赏能力,其文学认知和素养也必定是片面且僵化的。尽管每个人的阅读容量有限,但每个人的思维空间却是不受限的,学生可凭借自我强大的思维活跃性、认知感受力及问题意识能力参与到文学作品阅读、讨论以及分享活动中来。因此,教师要有更为丰富的文学阅读量及扎实的文学批判立场,对于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史发展过程有自我独特的认知和见解,如此才能驾轻就熟的带领学生共同探究文学,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核心素养。在外国文学作品赏析环节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产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必要的问题分析能力,强化其文学创新思维,这也是促进《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3.丰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为有效提高《外国文学》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文学兴致,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快速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以自我为课堂中心的错误立场,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对《外国文学》课程的认知和学习态度。比如,教师可开展情景表演式教学,通过演话剧的形式让学生们展示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话剧中某个文学作品人物角色的表演,不仅会快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他们感同身受的体会和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加深对作者、历史背景、文学思潮等的理解;再如,教师还可利用课堂安排学生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将电影中的某个经典桥段作为课堂导入环节的一部分,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角色,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和重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改善课堂教学呆板沉闷的学习氛围,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对该堂课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面对当前文学类专业中学生“浅阅读”、教学课时少、内容多等实际困境,作为《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改革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教学实际及学生学情,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审美水平以及文学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调整好学习状态,提高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兴趣,促使学生真正提高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