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法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2022-03-01陶振京吴志强罗运仓
陶振京,吴志强,罗运仓
股骨转子部位的血循环较为活跃,在骨折之后比较容易愈合,但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统和机体功能较弱,术后恢复性较差,且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采用科学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人工股骨头置换主要应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2]。2014年1月~2020年6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和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两种方法治疗12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本研究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研究共纳入122例,均为闭合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1例。① 观察组: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治疗。男42例,女19例,年龄76~95(81.8±3.9)岁。患侧:左侧38例,右侧23例。骨折Evans分型:ⅢA型29例,ⅢB型18例,ⅢC型14例。合并症:高血压26例,心脏病15例。② 对照组:采用PFNA固定治疗。男41例,女20例,年龄75~95(82.3±4.1)岁。患侧:左侧35例,右侧26例。骨折Evans分型:ⅢA型30例,ⅢB型17例,ⅢC型14例。合并症:高血压30例,心脏病12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后至手术时间3~5 d。
1.2 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 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持续牵引复位骨折,C臂机透视确认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在大转子上方做4 cm切口,逐层切开,显露股骨大转子,取顶点处作为进针点开口,将导针置入,顺着导针扩髓,置入PFNA主钉并调整置入深度,连接导向器,通过套筒将股骨颈内导针置入至股骨头关节下方8 mm处,最后扩张外侧皮质顺时针打入螺旋刀片,并用远端锁定螺钉固定。再次C臂机透视确认骨折对位对线良好,缝合切口,包扎。
1.2.2观察组 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健侧卧位,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逐层切开,尽量保留臀中肌在大转子上的附着点,切开关节囊,显露骨折及髋关节,清理凝血块及游离的碎骨块。在小转子上1. 5 cm 处截骨,将小转子及股骨距复位,重建大小转子及股骨距,恢复转子部解剖结构,并用张力带钢丝捆扎固定处理骨折或持骨器临时固定骨折处。开口器开口,从小到大依次逐渐扩大股骨髓腔,安装股骨远端髓腔塞,防止骨水泥流向远端,搅拌骨水泥并注入股骨髓腔内,置入骨水泥型长柄假体,注意假体颈与股骨额状面保持15°前倾角,等待骨水泥硬化凝固。取长度合适的假体颈,安装双极人工头,将关节复位牵引患肢,检查关节的松紧度,并活动各关节,检查假体稳定程度,再次C臂机透视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关节假体位置良好,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
1.3 术后处理观察组: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两组使用常规广谱抗生素2~3 d预防感染。术后功能锻炼:① 观察组: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踝关节背屈及股四头肌训练,最大限度主动屈伸踝关节及抗阻训练,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抬高患肢锻炼,屈髋、屈膝30°~40°。术后第2~3天在床上进行患肢滑行运动,屈髋、屈膝40°~60°。术后第4~14天患者在床上进行充分锻炼后,鼓励其尽早下床功能锻炼,在家人的搀扶下、借助助行器或双拐行走,出院时髋关节屈曲70°~90°,外展15°,外旋10°。术后第3~4周门诊复查指导患者扶拐部分负重功能锻炼。② 对照组:术后第1~2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足部的跖屈、背伸等踝泵运动,每日3~4次。术后第3~5天可抬高患肢进行股四头肌训练,并利用CPM机进行髋、膝、踝关节屈伸被动运动,患肢主动和被动锻炼以不痛或自觉有疲乏感为宜。屈髋、屈膝20°~30°。术后第2~4周在床上进行髋膝关节主被动活动,但屈髋、屈膝一般不宜超过90 °。4周后床边不负重活动及扶双拐或助行器行不负重功能练习 。
1.4观察指标①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② 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③ 疼痛VAS评分和Harris评分。④ 末次随访时扶拐情况和膝关节活动度。⑤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见表1。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组少(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对照组短于观察组,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愈合时间比较① 骨折复位情况:术后摄X线片复查显示,观察组55例解剖复位,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平整;4例功能复位;2例复位不良,其中1例存在成角旋转。对照组54例解剖复位,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平整;6例功能复位;1例复位不良,存在短缩。② 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为3~4(3.6±0.2)个月,对照组为 3~6(4.4±1.2)个月,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下肢疼痛、功能评分比较见表2。① 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天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下肢疼痛、功能评分比较[n=61,分,
2.4 两组末次随访时扶拐情况、膝关节活动度比较① 扶拐行走:观察组54例弃拐行走,7例需扶拐行走;对照组43例弃拐行走,18例需扶拐行走。② 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屈曲90°~130°,伸直0°~20°; 对照组屈曲60°~120°,伸直10°~40°。
2.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4例发生并发症:1例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假体松动,1例髋关节疼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6%;对照组术后20例发生并发症:5例肺部感染,6例尿路感染,6例褥疮,3例骨折畸形愈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7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1,P<0.05)。
2.6 两组典型病例见图1~10。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主要为老年人,多因行走或者运动期间跌倒所致。研究[3]显示,随着患者年龄增加而导致的骨质疏松,可能会增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概率。临床上通常采用非手术治疗此种类型疾病,以降低患者身体的负担和压力。针对部分严重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以采用手术方法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但手术治疗时,需关注高龄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适应能力与其他合并症。部分高龄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等,为手术治疗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4]。
图1 患者,女,81岁,左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ⅢB型,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分离、移位,累及大小转子;B.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C.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大小转子开始出现骨痂;D.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 图2 患者,男,89岁,右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ⅢB型,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分离、移位,累及大小转子;B.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C.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骨折愈合良好 图3 患者,女,95岁,左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ⅢC型,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累及大小转子;B.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C.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D.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大小转子周围骨痂包绕良好 图4 患者,女,83岁,左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ⅢC型,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股骨转子间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大小转子;B.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C.术后 1年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 图5 患者,女,81岁,1年前右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1年后再次摔伤致左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ⅢC型,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分离、移位,右侧假体位置良好;B.术后X线片,显示左侧假体位置良好
图6 患者,女,76岁,右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ⅢC型,采用PFNA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股骨转子间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大小转子;B.术后 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C.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周围出现骨痂;D.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骨痂已包绕骨折线 图7 患者,女,75岁,左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ⅢA型,采用PFNA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大小转子;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C.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周围出现骨痂;D.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骨痂已包绕骨折线 图8 患者,男,75岁,左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ⅢB型,采用PFNA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累及大小转子;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无髋内、外翻畸形;C.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可见部分骨痂生成;D.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骨痂已包绕骨折线 图9 患者,女,75岁,左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ⅢA型,采用PFNA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累及大小转子骨折;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对位对线良好;C.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骨痂已包绕骨折线;D.术后1年X线片,显示骨折完全愈合 图10 患者,女,78岁,右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ⅢC型,采用PFNA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股骨转子间骨折,累及大小转子;B.术后X线片,显示对位对线良好;C.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周围出现骨痂;D.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骨痂已包绕骨折线
本研究比较PFNA固定和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组少(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对照组短于观察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天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PFNA固定,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解决了术中固定不牢固问题,在固定时遵循了生物力学原理,根据人体负重时髋部的受压程度,对骨水泥型的构件的承重力进行了优化,提升至髋骨受力,股骨近端的应力减小[5-7]。初次接受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的患者,能够在术后迅速恢复健康,并能尽早下地进行恢复性训练,减少了术后并发生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患者髋关节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伤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