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皮书出版中编辑的作用

2022-03-01

今传媒 2022年1期
关键词:皮书社科图书

宋 静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100029)

刘杲先生曾寄语中国编辑,“身为中国编辑,我们深知责任重大。振兴中华离不开出版,繁荣出版离不开编辑。”“我们以宏大的气魄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以宏大的气魄向全球、向后世传播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1]在新时代的今天,编辑更要自觉担当文化责任,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者、时代经典的留声机、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动带、国民素质与未来人才的培养基地。[2]

一、快速发展中的皮书出版

(一)皮书的内涵界定

“皮书”最早是以白皮书的形式出现在18、19世纪的英国,按颜色分有蓝皮书、绿皮书、黄皮书、白皮书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白皮书”的解释是“政府、机构等公开发表的有关政治、外交、财政等重大问题的文件,封面为白色,所以叫白皮书,由于各国习惯和文件内容不同,也有用其他颜色的,如蓝皮书、黄皮书、红皮书、绿皮书,现通常指封面为白色的文书”。而“皮书”作为一种出版形态、一种出版物,特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下简称“社科文献”)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版的一系列“皮书”,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指社科文献的“皮书”系列。“皮书”于1997年谢寿光同志调入社科文献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开始正式由社科文献出版发行,1998-1999年,社科文献将“皮书”作为出版品牌进行策划出版,发展至今,皮书的内涵不断丰富,定义不断完善。2015年,皮书的定义被确定为“皮书是对中国与世界发展状况和热点问题进行年度监测,以专业的角度、专家的视野和实证研究方法,针对某一领域或区域现状与发展态势展开分析和预测,具备前沿性、原创性、实证性、连续性、时效性等特点的公开出版物,由一系列权威研究报告组成”。[3]

(二)皮书的编撰要求

皮书作为一种出版形态有特定的撰写要求,其包含的要件一般包括中英文丛书名、中英文书名、研创者(主编或著者)、编委会、主编简介、中英文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其中的单篇报告要包括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作者及简介和参考文献,一般要求有调研数据或模型,文中数据和图表要标明数据来源。

从皮书的定义可以看出,皮书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原创性。作者要根据调研数据或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或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所有的皮书在进入编辑流程之前均需要进行学术检测,一般情况下,皮书要求全书和单篇报告的重复率在15%以内;二是实证性。因为皮书是对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一般要求有数据、有模型,且数据最佳选择是一手调研数据;三是连续性。皮书作为年度出版物,原则上是每年固定时间出版,以便对所研究的热点问题、区域或领域进行连续追踪研究,以有利于读者对该问题多年的发展情况有纵向的了解;四是时效性。一般情况下,皮书所引用、分析的数据要求是上年度的数据或当年的数据(根据出版时间而定),以便对当年或第二年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其时效性还体现在出版和发布时间上。[4]

(三)皮书的出版情况

1997年社科文献出版了第一本皮书,到2018年,其出版品种数已达441本(见图1),皮书伴随着国家经济一起发展壮大,成为社科文献重点打造的拳头产品。

图1 皮书品种增长趋势(1997~2018年)

从图1可见,皮书出版品种增长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97-2005年,缓慢增长,品种数不超过40个;2005-2006年,品种数增加了31种,增长率达81.6%;2007-2008年几乎没有变化,只增加了1个品种;2008-2018年,品种数平均每年增长约35个。出版品种的不断增加,表明皮书的发展前景广阔,获得了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等学术机构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作者愿意将自己的成果作为皮书来出版,将自己的成果纳入皮书系列来宣传推广,但这也对出版社相应的编辑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皮书出版提出的挑战

皮书是连续每年出版的,虽然在1997-2018年间出版最多的皮书已经出版了22年,但连续出版3本以下的皮书仍占据大多数。以经济类皮书为例,1997-2018年经济类皮书共计75种,出版数量在16本及以上的有5种;出版数量为11-15本的有10种;出版数量为6-10本的有16种;出版数量为1-5本的为44种[5]。连续出版3本及以下的有35种,占全部种数的46.7%,连续出版1本或2本的更是达到29种,占全部种数的38.7%。然而一般情况下,皮书连续出版3本以上才能算是比较成熟的皮书。因此,这一数据表明就经济类皮书而言,接近一半的皮书为新出版的皮书或者仅出版一两本便不再出版的皮书,这些皮书在严格意义上均算不上成熟的皮书,其他类型皮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种情况带给作者、出版社及编辑很大的挑战,他们要对这些不成熟皮书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存在的短板及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修正,以使其成为成熟皮书。

图2 经济类皮书出版本数分布情况

二、编辑皮书能力提升途径

朱同芳教授曾指出六种意识成就成熟编辑,即成熟的“政治”意识、“储备”意识、互动协作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6],笔者认为要提高编辑出版皮书的能力,除了要具备这六种意识,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牢记相关法律规定

皮书现已成为总结中国经验、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成为国际社会快速了解真实中国的最佳窗口。作为编辑,不仅要牢记出版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还要及时学习掌握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等,严把皮书的政治关。

(二)吃透皮书出版规范

图书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按《中图法》分类,图书可以分为五大部类22个基本大类,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总论等类目;按读者对象分,可分为少儿类图书、教材教辅类图书、普通读者类图书等。不同种类图书的写作方式、排版格式、装帧形式、印刷方式、纸张选择、宣传手段等方面均有差异,作为图书的一种类型,皮书的写作方式也有其一定的规范。社科文献编撰了《皮书手册:写作、编辑出版与评价指南》,为相关作者和编辑提供了专业的皮书研创工具书。负责皮书出版的编辑一定要吃透这本工具书,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三)向前辈和同行学习

笔者第一次编辑图书时的稿件被有经验的前辈反复修改,从那一刻起才明白“读书”和“编辑图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读书更多的是关注文章的写作结构和观点,而编辑不仅要关注书稿的结构是否合理,观点是否正确,还要关注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等很多细节。很多出版社都有老编辑带新编辑的“传帮带”传统,这一做法很值得推荐,效果也很显著。对一名新的皮书编辑来说,要积极参加国家出版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种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班、出版社举办的培训班,了解国家的出版政策、了解学术前沿、汲取编辑知识,扩大知识面,与同行进行交流,不断提升编辑能力。

(四)不断增强学习的能力

我国著名出版家邹韬奋说:“关于编辑工作,虽然有其特殊的技术,但基础仍在写作能力和学识的充分修养。”因此,作为编辑,一定要不断学习,保持一颗求索创新的心,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努力:一是不断学习国家的最新政策法规,把好政治关;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己的修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于皮书编辑而言,还可以找来出版年份较长的皮书研读其结构,更直观地认识皮书;三是跟踪专业前沿,了解学术动态,以更好地判断该皮书是否能够引领本领域发展。编辑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我们要努力培养工匠精神,专业、专注地做好本职工作。

三、编辑在皮书出版中的作用

(一)开拓新皮书

编辑要有敏锐的嗅觉,可通过参加专业的学术研讨会和相关会议,了解学术前沿、行业发展前沿和热点话题,挖掘潜在作者。编辑要认真做好作者功课,让作者了解皮书、认同皮书,并愿意以皮书形式出版其作品。在拓展新选题上,从原有的皮书中拓展新皮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其他图书品牌也有类似成功的经验,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奥数教程》成为全国知名的奥数书后,责任编辑又拓展了奥数系列,于是有了《从课本到奥数》《数学奥林匹克小丛书》等[7]畅销书。

(二)催化不成熟皮书

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而本身的量和化学性质并不改变的物质。编辑在皮书出版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当“催化剂”,并且,编辑在催化皮书的过程中,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编辑熟知皮书的出版规范,知晓如何修改书稿会使其更符合皮书的体例和要求,可以使作者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加快成熟的速度。

上文提到,截止到2018年,经济类皮书连续出版3本及以下的占其总量的46.7%,说明将近一半的皮书正在走向成熟皮书的道路上,因此,编辑有很大的锻炼、成长空间。在工作中,编辑不能一味地等稿,若收稿后再进行大的修改会加大成本,消耗更多精力,而是要在组稿前和作者就书稿主题和框架进行充分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编辑要不断地强调皮书的体例规范,可以将皮书的工具书——《皮书手册:写作、编辑出版与评价指南》推荐给作者,进而提高效率。

(三)助力成熟皮书

出版多年的皮书,无论是作者团队,还是框架结构都已成熟,即便如此,工作时也不可大意马虎,对皮书的体例及要件也要严加审核,检查其结构是否合理、摘要和关键词是否恰当、图表是否添加了资料来源、是否有参考文献等,若发现有不规范之处,要及时请作者修改或补充。编辑也可以向主编推荐自己所了解的行业热点话题,多维度助力成熟皮书往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的方向发展。

(四)宣传优秀皮书

在这个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图书的宣传推广尤为重要。编辑作为专业人员,其行业经验更加丰富,也更具职业敏锐度,更易发现潜在的热点、焦点信息,因此,编辑可以通过撰写相关的新闻稿、新书推荐等形式来宣传推广图书,将皮书的观点传播出去,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知晓该书,促进皮书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 语

先秦诸子思想灿若星河,这是众多传世之作汇成的星河;司马迁之所以不朽,亦因其有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流传千载。我们不能苛求每位编辑都出版传世之作,但我们希望每位编辑都将出版传世之作作为自己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8]作为一名具有六年工龄的编辑,笔者深刻领悟到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希望在今后的道路上,能够通过阅读经典、编辑图书、聆听大师讲座、向作者学习、与作者沟通交流、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编辑和科研能力,进而转型成为学术编辑,努力为中国的出版事业多作贡献。

猜你喜欢

皮书社科图书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第四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成立仪式暨第七届优秀皮书奖终评会在京召开
人文社科
皮书:新一轮的机制创新
简论社科信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