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校标准化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2022-03-01万晓梅朱雯洁

今传媒 2022年1期
关键词:执行者制定者编校

万晓梅 王 静 朱雯洁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655)

当前出版行业的关注点多为“媒体深度融合”“5G、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区块链等科技在出版行业的应用”“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英文科技期刊”及“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但缺乏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期刊设置办刊理论和经验的交流,即“重视解决高大上的现状,忽视问题的根本来源”——重视分析总结编校工作中的常见错误及解决办法,却未曾意识到编校差错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编校标准化执行得不扎实[1]。截止2021年2月26日,笔者以“编校标准化”、“编校规范化”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仅检索到13篇相关文献[1-13]。2019年任宇提出导致科技期刊编校不标准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即标准化意识缺失、培养管理体系不完善,并认为应该从国家、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来改进[1]。笔者从编辑实践活动的角度出发,认为导致编校标准化执行不彻底的原因,除了编校标准化内容体系和实现形式存在不足之外,还应该包括:1.编校标准执行者(作者、编辑)与制定者的沟通途径和反馈机制尚待完善;2.编校标准执行者的需求层次和反馈表达的真实性不够。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化的价值实现路径可以从思想指引、稿约专业学科化和方式创新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化的现实需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编辑学者研究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化的价值[13]。尽管许多科技期刊对来稿规范性做出了硬性要求,使规范化建设重心发生前移,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以作者所在期刊为例,目前仍有90%的作者未按要求提交稿件、上传所需文件,有些甚至提交空白的作者贡献声明、论文授权书等资料。对于这种现象,科技期刊编辑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目前的投稿系统无法识别作者所上传的文件是否按照规范填写。这种现象在一些专家约稿中更为常见,尤其是知名专家的约稿,经常将文章草稿直接发给编辑。此外,投稿文章格式五花八门,专业名词、统计学、量和单位等满足稿约要求的不足4%。但这不仅仅是作者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不同的期刊,甚至同一体系下的期刊,例如肿瘤T分期就有“T2”、“T2”两种写法[14-15];各家杂志对摘要应囊括的内容也莫衷一是,导致新人编辑找不到方向,不知到底应参考哪本杂志。这说明对期刊编辑和作者而言,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化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意义。当然,对于政府管理部门或者期刊主管单位而言,在评价期刊时,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化也是一把精准的测量尺,其作用不可小觑,而且编校标准化质量高的期刊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二、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化价值实现的障碍

(一)各学科编校规范内容体系和实现形式存在不足

在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化过程中,编校标准化方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论文结构;2.论文内容;3.论文语言。在这一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标准,其中包括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6447-1986文摘编写规则、GB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GB/T3860-1995叙词标引规则、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GB8170-1987数值修约规则、GB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等。看似已经非常完善,但落实到各个学科期刊,又显不足,因为每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且如果要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对标,势必也要学习本学科领域国际期刊的长处。但目前尚缺乏该方面的、纲领性的指南与共识或规范可供参考,关于各个学科期刊编校标准的内容还比较少,而且有很多存在争议。以一篇学术论文的框架为例,具体包括:1.摘要:传统的四段式摘要是否符合每个学科的实际情况,比如临床医学期刊论著文章是否应该增设局限性、临床研究设计等;2.关键词:各个期刊的关键词尚未能够按照相关规范撰写,文章应该纳入哪些关键词,比如一篇讲述疾病诊治的指南与共识文章,那么“指南”与“共识”这两个词应该是要被纳入关键词的,但很少有期刊这么写;3.图表:不同体系下的期刊,各有各的特色,包括图注和图例;4.表格:目前要求统一使用三线表,但表格内容标注缺少标准规范;5.参考文献:是否每条文献后面跟DOI号,这似乎尚未达成共识。总之目前科技期刊编校规范已经形成具备系统性和指向性,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亟待深度整理,各学科期刊规范体系有待构建。

科技期刊作者、编辑等编校标准化意识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和行为的规范,尚缺乏系统的内容体系指导。在现实编校过程中,仍然存在任务式的空泛说教和作者应付式的敷衍了事。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化的实现形式存在不足:在编校标准化执行的过程中,有些期刊表面上重视编校标准化,形式丰富多样,编辑参加各种培训班或者内部学习班,但在实际应用上不下功夫,因为有些学习后的新的编校规范很难在工作中落到实处。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往往都是来自前辈编辑的教诲,新人编辑也常不会去求证是否科学合理。

(二)编校标准执行者与制定者之间的沟通途径和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在编校实践活动中,编校标准化的价值实现在沟通反馈时的两个主要障碍:一是编校标准执行者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以表达主体要求;二是编校标准执行者在接受编校标准内容后,将自己的感受和态度反映给编校标准制定者的反馈机制不健全。在编校标准化活动的执行过程中,部分制定者时常采取单向沟通的态度,缺少对编校规范执行者反馈信息的关注和重视。编校标准制定者不能及时掌握编校标准执行者对编校标准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在下一次制定标准时就会缺乏针对性和有序性。另外,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也会形成障碍。开展编校标准化活动,要将反馈环节贯穿于全过程。如果在编校开展前、编校进行中和编校结束后都进行双向沟通,编校标准制定者及时接收到执行者的反馈信息,那么编校标准化的价值会更充分地被实现。最后,还要注重编校标准执行者与制定者之间沟通和反馈途径的畅通,根据执行者的不同特点采取合适的沟通方式和途径,同时也要为执行者提供和建议反馈的途径,逐渐完善反馈机制。

(三)主体的需求层次和反馈表达的真实性不够

在编校标准化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一些主客观因素会干扰编校标准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有效沟通。首先,沟通和反馈途径不畅通导致主体需求表达的真实性不够。执行者(不同学科、性质的编辑)的编校需求存在着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编校标准执行者在接受编校标准后对制定者作出了回应,但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将真实的编校需求表达出来。例如,一直以来我国的期刊编校标准化倾向于满足所有学科的科技期刊,往往忽视了各个学科、各个层次期刊的需求,这往往会使期刊编校标准显得空乏无力,也很难得到期刊编辑和作者的认同。同时,主管单位下发材料征求编校工作意见时,不少编辑部往往都是应付式填写表格,而部分编辑疲于日常杂志工作,无暇理会这种意见反馈。另外,编校标准制定者只进行标准的发布,鲜有宣传,长期忽视了编校标准执行者的反馈意见,会直接影响执行者的真实需求表达。其次,目前网络十分发达,各种社交平台充斥着繁杂的信息,存在信息过度泛滥的现象,编校执行者需要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取真实的标准信息。试想如果编校标准执行者无法快捷获取编校标准信息,自然也就无法保障其向制定者反馈的真实性。

三、编校标准化实现的路径

(一)思想指引

2002年关开澄提出应通过加强科技期刊编辑、主编的编校标准化意识,出版职业素质;借出版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东风”,强化期刊编辑法规责任;强化编辑培训作者的责任意识和期刊单位标准化宣传意识;强化图书、音像、电子、互联网等出版单位编辑的标准化意识;强化老专家、知名学者标准化意识;培养并树立读者的标准化意识[16]。但近20年,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化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1]。是科技期刊的内容更迭过快,编校标准没有跟上“潮流”;还是从事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者“重学术,轻编校”?也许都有可能,思想决定行动,要从根本上改善编校标准执行不彻底的现状,就必须要从这两大主体(编校标准执行者和制定者)的思想上做工作。要深入贯彻编校标准化,这事关期刊内容质量,是我国建成期刊强国的关键,也是历史对当代编辑、作者、编校规范制定者提出的时代要求。编辑和作者都要肩负使命,不能嫌麻烦、怕麻烦而不去重视期刊编校标准化的内容条款。如果说每个作者能够将编校标准化当成一种法律条例去遵守的话,每名编辑都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相关标准,那么中国期刊编校标准化势必会有很大的改观。在编校标准制定者和期刊主管部门的帮助和督促下,作者和编辑把自身的编校标准化意识和动机自觉地转化成外在的写作编辑行为和习惯。通过加强作者、编辑、编校标准制定者以及期刊主管部门的编校标准化思想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期刊强国。

(二)科技期刊稿约专业学科化

稿约应是作者投稿前的必读之物,也是作者需遵守的编辑规范。但鲜有作者会在投稿前下载并认真对应稿约修改文章。但中国科技期刊众多,相同学科的刊物常隶属于不同机构,其所要求的格式不尽相同。作者被甲刊退稿后,重新按照乙刊或丙刊的稿约去修改格式的可能性极小,这或许在外文期刊可以见到,但国内期刊鲜有,常原封不动地将初稿投至其他期刊。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科特点、期刊层次,在参考国外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础上,制定各个学科的稿约来供作者参考。笔者认为在论文内容方面有待规范的应该包括:1.题名:目前长题目也并不少见,尤其是医学论文,如果题目中含有化疗方案,往往都是30个字起;2.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邮编的撰写要求和规范;3.基金项目的撰写和英文翻译;4.摘要:结构式摘要和论述性摘要,其中摘要的内容到底是应该体现主要结果还是全部结果,从目前来看,F5000长摘要的推出,使得越来越多的期刊推崇长摘要,其在向国外宣传国内科技成果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可读性差,往往找不到重点。同时,应广泛开展实地调研、网上调研,筛选出有建设性、实用性且可操作的内容进行编辑规范制定。各个学科的科技期刊编辑作为接收学术成果的第一人,应根据本学科的发展特点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包括专业名词和研究方法等,并及时向标准制定者反馈,以增强编校标准的时效性。

(三)方式创新方面

钱文霖先生1999年就曾提出:标准化、规范化不是编辑出版工作的全部,也不是主导方面,不应随意夸大其地位和作用;标准和规范本身也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健康发展,执行推荐性标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并鼓励群众试验和创新[17]。这也是现代编辑的心声,因此在编校标准完善的前提下,将编校标准化的内容前移,或许能有效减少目前科技期刊各个环节中编校不规范的发生。编校规范制定者、编辑应同IT信息人员携手打造一款程序或软件,如医脉通的文献王,只要选定期刊,其就能生成所投稿的杂志文献格式。试想一下,如果专业名词、数字写法、体例格式等都能够在作者写完稿件后一键替换为所投期刊的格式,那么就省去了编辑和作者在规范格式方面的时间,能够更多地集中精力去解决文章的学术问题、逻辑问题。目前的规范条例众多,很难保证每名编辑所获得信息都正确,编辑部内部都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作者就更难以得知,但如果能够一键更改为所需杂志的格式,势必能够加快编辑出版流程。

四、结 语

目前部分编校标准已跟不上时代,亟待更新。因此,非常有必要召集本学科领域相关人员、编辑、编辑规范制定单位、IT人员共同针对新时代下科技期刊存在的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进行调查,并提出形成规范的内容,定时更新,并结合实际案例,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当然,笔者认为如果有更多的IT信息人员能投入科技期刊的规范化软件或程序的设计,或许更容易解决当下编校不规范的问题。也在此呼吁相关部门能够为科技期刊编辑制定一款这样的软件,这类排版校对软件不仅能对文章的格式,更能对内容进行规范化。当然,作为期刊编辑,打铁还需自身硬,不可一味依赖互联网资源,还需加强自身的编校标准化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执行者制定者编校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试析初中课堂管理策略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浅谈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定位
编校手册
被动语态考点解读与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