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交互、探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2022-03-01沈烨萍
■沈烨萍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的语文课程,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反观语文教学实际,其被忽略、被边缘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到底如何定位并推进?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这些是“综合性学习”吗?
语文综合性学习关键在“综合”二字,因教师对“综合”的理解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形态。
首先,“无边界”或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大问题,主要表现在“综合”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等学科内容及教学手段,上成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课等,缺失了应有的语文味。如组织八年级下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有教师将重点放在给诗歌谱曲、配上舞蹈等环节,语文课就变成了音乐舞蹈课;再比如组织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有教师重点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电子产品,语文课上成了信息技术课。如此,都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其次,把“综合”理解为各类阅读材料的丰富以及教学形式的简单叠加。如开展八年级上册“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有教师用整节课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关于“信”的名言,翻译文言小故事,阅读、观看当代的诚信人物故事材料和视频;教学九年级上册“走进小说天地”,有教师将活动重点定位为带学生阅读小说、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等方面。如此这般,最后上的还是阅读、写作课。
二、该如何认识“综合性学习”?
相比传统的语文学习,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更多表现在学生学习活动场的建设上,它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强调学生与外界资源及情境的交互对话。鉴于此,笔者以为,沉浸性、交互性以及探究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三大特点。下面,笔者以王荣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中选用的一则美国综合性学习案例[1]为例,作简要解读。
1.沉浸式学习:真实情境的意义建构。
综合性学习需要怎样的情境建构?怎样的“真实情境”才能推动学生的“沉浸式学习”?我们先一起回顾美国的这则综合性学习案例:
学生阅读《让圈被绵延不绝》(LettheCircle BeUnbroken)。教师介绍书中人物经历,通过图片等手段展示非裔美国人的艺术在文艺复兴中的深远影响,学生提出问题;推出本次综合性学习项目主题即哈莱姆文艺复兴;学生随即展开关于小说时代背景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探究;全班交流分享;同步开展小说阅读与讨论。
本次综合性学习起步于学生的一次阅读活动。在阅读中,学生沉浸、思考,并产生问题: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有这样的人生走向?时代、社会对人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于是,了解小说时代背景,探究“哈莱姆文艺复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由此推出。我们看到,这是一次真实的阅读活动,学生有真实的阅读体验与思考,产生真实的阅读困惑,有真实的探究需求。一个隐含了真实问题的个人体验性情境,无疑是真实的。王宁教授在一次采访中曾将情境的“真实”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案例中,情境的每一步设置无不建立在学生真实学情的基础上,引领着学生向“应思应想前进”。如阅读和讨论《让圈被绵延不绝》,调动的是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探究“哈莱姆文艺复兴”,立足的是学生“能思能想”,放手让学生自主探寻;交流分享学习成果,更是推动生生真实碰撞,引领学习不断深入。
所以,关于情境的真实,我们要跳出这样的认识误区:走进生活,取生活之景,或者百分百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才是真实的情境。其实,真正推动学生进入“沉浸式学习”的“真实情境”,一定是站在学生立场、基于真实的学情起点、贴合学生真实的问题需求、促进学生真实成长的情境。而真实情境的意义建构,就是以情境触发体验,以体验带动探究,以探究激发智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走向自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养。
2.交互式学习:多元资源的多向碰撞。
资源,在百度百科中被定义为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的总称。学习活动中的资源,更多地指向助力学习的物力、人力与智力等。在美国这则《让圈被绵延不绝》综合性学习案例中,我们看到,它借助了物力(图书馆、计算机、媒体中心)、人力(共同完成研究任务的学习共同体、提供学习与技术指导的学科教师、图书馆教师以及教学技术专家)、智力(教师给予的或者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搜集筛选出的各种信息)等多种资源。
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媒体中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网上资源、图书馆资源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互;而教师与同伴、个体与团队的多角色分工与演绎,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与思维碰撞,各项资源得以充分发掘。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相比传统语文学习,综合性学习将人力资源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如案例中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共同体,每个共同体由四个学生按异质分类组成。这种异质组合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充分发挥了成员的优势,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整体任务。再如,案例加强了指导团队的建设。实施过程中,图书馆教师、教学技术专家和学科教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相互协调,就自己专业的部分提供指导。相比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的孤军奋战,多专业多角度的团队指导,更贴合综合性学习的需要。
钟启泉在《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一文中明确指出:“借助同他者的合作,同外界的交互作用,拓展并深化学习者自身的思考。”[2]毫无疑问,对综合性学习中的丰富资源的充分调动,使学习者与外者的合作方式多样化,与外界的交互多元化,促进了综合性学习的深度推进。
3.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的深度推进。
案例中,教师布置了这样一组任务:确定研究问题,制订小组计划,分解任务并分配到每个组员;参观图书馆和媒体中心,了解图书馆的规则和政策,学习利用搜索引擎、评价网站的方法;搜集资料,了解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相关内容;共同制作并轮流展示幻灯片;进一步阅读、讨论《让圈被绵延不绝》;完成周记,谈谈哈莱姆文艺复兴的研究对小说阅读的帮助,接受教师评估。
我们看到,案例中的任务设置有几个特点:一是任务驱动点明确。如前文所述,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缘起是学生课内阅读遇到的问题。学生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探究这个课题?通过探究弄清楚什么?在真实问题的引导下,每一步的任务推进,学生目标清晰,探究指向明确,具有很强的内驱动力。二是任务推进路径明晰。任务行进路径即学生的探究路线,案例选择的是登山型设计。确定研究问题,制订计划并分配任务,是探究路径的前期预设;了解规则,学习方法,是探究障碍的先行铲除;搜集整合资料,制作幻灯片并展示交流,是主体探究的稳步登攀;阅读讨论到周记撰写,是项目探究的最终旨归。
一次综合性学习,就是一次项目化探索活动。学生从真实问题出发,围绕项目主题,通过“任务群”的链化递进,充分发挥主体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在言语实践与问题探究过程中,将语文核心知识内化为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
三、如何推进“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推进路径是怎样的?现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例,作简要探究。
1.情境导入,问题驱动。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之一。兴趣与问题意识成为开启综合性学习的关键。如何将本次学习专题转化为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导学部分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师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和家长分别录制一家人日常相处的视频,进行剪辑后,于课前进行播放。上课后,教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观看视频的感受。预设两种观察视角——从家长的角度,感受父母的辛苦与伟大;从自身的角度,反思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问题的生成:面对这种生活中似乎常见的现象,我们亟须解决哪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随机进行问题的梳理与整合,确定活动驱动问题——如何传扬“孝文化”?
相比传统的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对课堂导入的要求更高。一要善于将枯燥的学习专题变为有趣的生活话题。学习专题的背后是学科知识与概念,相对客观而固化,侧重于识记与理解;生活话题的背后是真实体验与情感,生动而开放,侧重于沉浸与探索。二要善于建立知识与问题的勾连。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问题的意义在于使学生产生激活知识的迫切感,认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问题。
2.目标引领,任务推进。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容易走偏的最主要原因是目标定位不清,活动任务制定不科学。那如何确保核心目标科学全面,活动任务积极有效呢?笔者以为,紧扣课标,以“本”为本,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确定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活动目标时,我们首先进行了教材的研读:教材将本次活动分解为“征集活动方案”“组织活动”“分享体会与感受”等三个环节;在组织活动环节,明确提出“制作宣传海报”的要求;在分享环节,将“写一篇文章谈谈活动后的感受与思考”作为分享的方式。而课标第二部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综合性学习有四点目标,其中就有“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搜集资料,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等要求。据此,我们确立活动核心目标与任务如下:
核心目标:1.学会制订活动方案,主题明确,结构完整规范,文字表达清晰。2.学会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搜集资料,了解“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3.学习制作海报,能结合图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学习成果。4.能独立或合作写出活动报告。
活动任务:任务1是制订活动方案;任务2是搜集整理资料,探究“孝文化”;任务3是学做海报,展示交流学习成果;任务4是撰写活动报告。
目标与任务的制订,既要凸显语文学科立足言语训练、重视写作与表达的学科特点,又要体现综合性学习重问题探究、提倡跨界融合的特征,有效避免将综合性学习演变为“去养老院做公益服务”“回家帮父母洗脚”等纯实践性活动的误区。
3.资源融合,路径明晰。
围绕各分解任务,我们充分调动了各项资源,明晰了各阶段任务的学习路径。
任务一:制订活动方案。
信息资源:教材第106页“活动建议一”、第107页“资料一”。
人力资源:教师提供问题引导,帮助梳理思路,并在巡视观察中随时进行指导。
学习路径:学习资料,分析范例;梳理结构,适当调整;小组合作,制订方案。
任务二:探究“孝文化”。
信息资源:教材第109页“资料三”、网络相关资料。
人力资源:计算机教师提供技术指导;语文教师提供信息分类整理指导,参与讨论,适时点拨。
学习路径:学习搜索技巧,搜集整理资料,分析探究思考,形成小组意见。
任务三:学做宣传海报。
信息资源:教材第108页“资料二”、网络相关资料。
人力资源:教师提供问题引导,给予要点提示,并在巡视观察中适时进行指导;同伴合作,取长补短。
学习路径:学习资料,分析范例,搭建框架,明确特色,分工合作,整合完成。
任务四:撰写活动报告。
信息资源:教师下水文、网络相关资料。
人力资源:教师撰写下水文,提供思路;巡视指导,批改点评。
学习路径:学习资料,分析范例;自主思考,独立完成。
当然,活动中应遵循预设与生成兼顾的原则。教师在活动之前要有调查分析,有预估,有计划,有内容与工具的准备。在实施过程中要重即时生成、灵活应用。最好能做到时间上及时,勤于观察,把握最佳指导时机;内容上适切,点拨到位,在关键处切入;程度上适当,既不能“抓挠不止痒”,又不能“越俎代庖”。
4.作品展示,设计学习评价。
根据活动目标与要求,我们尝试就“海报设计”与“报告撰写”环节进行了学习评价,评价表设计如下:
表1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的“海报设计”评价表
表2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的“报告撰写”评价表
不同于传统语文学习较多重视个体评价、结果性评价的做法,综合性学习评价强调多维度评估,重视过程性管理。我们提倡评价活动前置,在活动开始前即下发评价标准,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根据标准随时调整行为状态;我们强调测评视角全覆盖,让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知道,他们会以团队和个人的双重身份被评估,每个学生都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我们以为,一套贯穿学习始终的评估体系,能真实描绘学习者的学习轨迹,把握学习者在“情境脉络”中的学习进程,培养学习者自我调整的能力,有助于将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
可以说,综合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语文学习的新方向,无论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理念的更新,还是资源平台的扩展延伸、学科课程的融合发展,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勇于探索。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任重道远,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