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2022-03-01许锋华余侨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小学课程体系

许锋华 余侨

摘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引领,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实施碎片化等现实问题。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须要理顺核心素养与劳动素养的目标关联,分层次明确各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以学校课程结构为基础,设计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融合课、劳动教育实践课“三课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不断挖掘潜在的劳动课程资源,丰富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坚持知识融通实践原则,以问题式、项目式等学习方式为导向,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优化与革新;逐步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以提升育人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小学  劳动教育  课程体系

引用格式:许锋华,余侨.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2(06):73-78.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党和国家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基于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对劳动教育作出的重要部署,赋予了劳动教育时代使命。为进一步落实《意见》的要求,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劳动教育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焦点,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新时代一个重要的课题。

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对于劳动教育如何开展,课程应该怎样设置,《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聚焦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如何实现课程化,不同学者基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种思路强调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视角出发,指出劳动教育课程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课程体系要素着手,建构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等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3];另一种思路从课程的类型出发,提出要在中小学通过开设通识型、特色化等具体的劳动教育课程[4]以落实劳动教育。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校通过实践摸索,总结归纳了实施劳动教育的经验。已有研究均强调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的必要性,但对于如何清晰地定位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并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深度对接;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选择,规避现有内容简单化、趋同化;改变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连贯性、任意化等问题还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探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策略。

一、构建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核心素养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引领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需要,也是劳动教育培育劳动意识的独特使命,更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的关键。

1.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需要

现如今,中小学生所接受的劳动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实施不连续等问题。有学者对我国东中西部六省的调研发现,逾半数学校以劳动教育作为主题,开展了一定形式的教育活动。但是将劳动教育系统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劳动观念和情感发展,促进学生劳动技能提升的学校比例非常低,尚存在课程内容和形式单一、低水平、科技含量低等问题[5]。相关研究对天津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后也发现,几乎所有的区域、学校都存在劳动技能课仍未予以充分保障,开展劳动教育缺乏持久性,课程实施存在零散化、随意性,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等缺陷[6]。鉴于此,必须围绕着劳動教育课程设定的目标来为其构建完善且健全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2.承载劳动教育价值的使命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劳动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育人效果,是帮助中小学生培养和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7]。另外,劳动教育在本质上也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劳动教育在培育学生劳动意识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承担着独特的使命。《纲要》指出,新时期劳动教育要培养的劳动素养主要包含四个部分:一是劳动观念;二是劳动能力;三是劳动习惯;四是劳动精神[8]。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六大素养[9]。比对“劳动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发现,二者在很多内容上关联密切,具有多个目标契合点。劳动素养不仅直接以十八个基本要点之一的劳动意识呈现出来,且包含在其他基本要点之中。具体来说,“积极的劳动精神”与“勇于探究”关联密切,“正确的劳动观念”与“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劳动意识”关联密切,“必备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关联密切,“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与“自我管理”“劳动意识”关联密切。可见,劳动教育承载了多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劳动素养的提升是紧密相关的。其中,“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能力”以及“良好的劳动品质”均指向了“劳动意识”。可以说,“劳动意识”是整个劳动教育的重要核心,同样是中小学生在求学阶段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

3.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关键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质。如何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实现课程化成为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环节。针对此进行课程规划与布局时,需要从课程内容、目标、结构、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具有系统性、整体性、适切性的课程体系,这是保障劳动教育有章可循、连贯一致、系统化,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前提。

二、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一般认为,课程体系是将课程各构成要素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进行排列组合,以使得其在动态过程中达成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10]。课程体系可以大致划分宏观、中观、微观三类。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是对大中小学某一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等方面的具体规划设计,目的在于实现某一课程的特定培养目标。本文是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这一门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思考与设计,即是一种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基于此,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引领,立足于劳动教育必修课,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方面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旨在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的课程体系目标而形成的系统。

1.对标核心素养价值诉求,确立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明确的课程目标为指引。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确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必须有机融入核心素养。中小学在确定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所处的阶段和已有的劳动素养基础,梳理核心素养和劳动教育目标拥有的共性,划分不同阶段差异化的教育目标,厘清各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建构起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具体来讲,在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构建时,需要以逻辑关系作为核心,围绕着水平层面来对目标领域进行有效的设计,同时,融入垂直层面设计,让目标富有较强的层次感,只有这样,才能设计构建出完善且具备科学性的目标体系[11]。借鉴此思路,结合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碎片化的现状与《纲要》来对劳动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解释与分析,明确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两者具有的关联性。伴随学生年级的不断上升,劳动教育课程所设计的目标层次也会有相应的提升,具体表现在基础水平、发展水平和个性化水平三方面;从水平逻辑角度上讲,可以将其目标领域划分为四个不同类型,不同目标领域拥有的目标层次或内涵等也不尽相同。

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在中小学各阶段的设置可遵循:小学立足于基础目标的达成,努力接近发展水平;初中立足于发展水平的掌握,初步达到个性化水平;高中阶段在基础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水平。当然,这种目标设置并不是绝对的。总体而言,在劳动教育目标设置上应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和所处阶段,统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

2.立足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构建必须围绕课程结构来进行,并使之与整个学校的课程结构相契合。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学校课程结构的规划影响着课程功能的发挥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学校应当立足于整体的办学理念,在了解课程性质、明确课程目标后,对课程结构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与构建,将劳动教育课程放在合适的学校整体课程结构中,使其成为一个有机体。结合劳动教育目标设计中基础、发展、个性化三种水平要求,可以通过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基本素养;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形成劳动教育融合课,全方位渗透劳动教育,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开设劳动实践课,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

(1)劳动教育必修课

作为劳动教育在中小学得以落实的前提,劳动教育有关的必修课程以往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劳动教育在中小学仍较为普遍地被视为一种活动方式,被当作学生“正式”课程之外的选择性补充,学校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或是窄化为劳动与技术教育。因此,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是提升劳动教育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各中小学必须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政策规定和最低要求,设置獨立劳动教育必修课,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从源头上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劳动教育必修课要以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为主,以学校、课堂为主要实施场域,以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特别是专职教师为指导者。在劳动教育课程开设过程中,借助于主题活动、专题讲座与实践体验,多方面促进劳动教育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课时十分有限,课程目标必须清楚明了,课程内容必须经过精心挑选与设计。学校要在确保遵循《意见》《纲要》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劳动教育课时,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政策要求。

(2)劳动教育融合课

劳动教育融合课有助于形成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劳动教育融合课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而是通过挖掘学科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使其相互渗透、整合实施,即通过“多学科渗透”[12]落实劳动教育。结合当前中小学整体课程体系,“多学科渗透”在中小学的实现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挖掘德育、语文等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知识、理论、情感等元素,重点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挖掘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实践元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学态度;挖掘体育、美术等艺术学科课程中的劳动健康、审美元素,使学生重视健康、体会劳动的独特之美;整合生态文明教育、研学旅行等活动课程,分专题、有重点、有计划、系统地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各中小学的课程类型已经较为丰富,若要能够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整体实效,实现1+1>2的最佳效果,必须以“多学科渗透”为观念引领和实践主线,以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和灵活渗透为主要方式,使各门课程能够突出培育重点、形成体系,这不仅是避免课程内容冗余、重复、杂乱无章的现实需求,也是旨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

(3)劳动教育实践课

劳动教育实践课体现出劳动实践性质和实践育人功能。《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以体力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以劳动周进行集体劳动[13]。它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质,突出了实践对于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基础性、关键性,也为在中小学设置劳动教育实践课提出了要求。新时代背景下,要将劳动教育最大的价值充分展现,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避免学校、教师将劳动教育必修课理解为理论课,局限在课堂内,还必须独立设置劳动实践课。区别于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实践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学生必须亲历实践、亲自动手、全过程体验的活动课程,要求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工厂企业,走进社会,回归家庭,面向真实教育情境,获得真切体验。因此,为提升劳动教育实践课的效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同时主要由学校对劳动实践的时间、频率、目标等作出明确规划与安排,制定劳动清单,并由学校统整实施。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好劳动教育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能得到最佳的实践体验。

3.多维拓展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充足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基础,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具备了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劳动教育的整体和谐与“机能”的发挥还需要丰富的“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课程内容的最大价值。另外,课程内容所呈现出的丰富程度会受到来自课程资源带来的影响,因此,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充分挖掘学校及所在地区具备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为此,在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1)把握总体要求,突出培育重点

《纲要》指出,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14]。学校应当把握好这一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并根据中小学生各阶段的特点安排适宜的课程内容。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须要综合考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对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围绕目标的实现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分阶段、分课程确定劳动素养的培养重点,以劳动素养的提升深化核心素养的生成,以核心素养的内化促进劳动素养的提升。

(2)立足学校实际,彰显地方特色

劳动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也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小学校必须立足于本校和所在地区实际,充分挖掘能够彰显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特色化到特色化课程再到特色化学校的转变。特色化既是地域差异和劳动形态多样化的体现,也是中小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特色化原则既要求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具有特色,同时也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致力于使每个地区、学校的学生都能成为地域劳动文化、学校劳动文化的代言人,也旨在实现学生劳动兴趣的培养。

(3)坚持与时俱进,兼顾传统与创新

快节奏、复杂化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劳动形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更新,但同时传统的劳动形态仍然存在并且短期内不会消失。传统的劳动形态如种植、养殖之所以延续至今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正是这些劳动为我们提供了生命延续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生存的保障。中小学校在选择劳动教育内容时,要立足于传统的劳动形态。当前,中小学生较为普遍的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随意浪费等问题,必须让学生从亲身参与传统劳动,完整体验劳动,使学生挥洒汗水、亲身收获,明白劳动的必要和价值,学会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同时,社会在不断变化,要求劳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选择适当的新型劳动形态,从建立对新型劳动形态的感知开始,逐步提升学生参与、完成新型劳动的能力,注重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

4.坚持知识融通实践原则,深化劳动教育课程实践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劳动,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劳动。换言之,将知识融入实践才是劳动教育课程应当遵循的标准和原则。

(1)以劳动专题为依托,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拥有的内涵或者是形式等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学科基础,也正因为这种丰富性使得劳动教育很容易长期处于简单的、低水平知识讲授,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劳动价值观难以生成。因此,新时代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首先必须系统梳理“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等劳动理论主张和劳动相关法律、政策,梳理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厘清与劳动相关的概念(如活动、实践、劳动精神、劳动价值等)等,形成劳动教育理论知识体系,进而以专题为依托层层深化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里须要明确的是,劳动价值观教育要考虑价值观的特点,也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15]。

(2)以劳动问题为驱动,涵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现象无处不在,却少有中小学生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更不知如何解决。以劳动问题为驱动是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现象背后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等高阶思维和能力的有效方法。提出具有启发性、探究性、能够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是进行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劳动教育源于生活、立足生活,实施劳动教育必须依据真实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凝练真实的,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劳动问题有着正确的审视,结合问题分析,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各项能力。

(3)以劳动项目为抓手,综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项目式学习是通过对复杂问题和项目的探索,使学生参与一个周期的学习任务,通过在项目中扮演角色、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并从中得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具有综合能力的学习方式[16]。《纲要》明确指出,项目实践是确保学生能够完成各项任务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劳动教育最为核心的环节[17]。项目式学习对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同时,教师通过劳动项目进行劳动教育必须对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和主要环节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过程进行设计,基于每一个环节设置相应的问题和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劳动活动和劳动教育内容都适合采用项目式学习。因此,中小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利用而且要适时适当地利用好项目式学习这一方式,努力实现更深入、更广泛的项目化学习,以培养学生高阶认知策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5.开发劳动教育评价工具,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有较高的适用度,就必须为课程体系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课程的发展。通过开发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劳动教育课程及学生进行评价,始终坚持评价促使反思、促进改善的原则。

(1)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主体的确立等。首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发挥评价激励功能的前提,也是确保评价过程、结果公平的保障。其次,要明确课程评价的对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既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学生的评价。就课程本身的评价而言,要突出課程的育人属性。在对教师教学评价方面,重点对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学活动方式的适切性等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其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任职教师落实课程劳动教育的情况进行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要从学生在劳动教育学习和实践环节的各项情况着手,并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劳动精神的塑造。再次,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辅之以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等,切忌“为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多元化”。最后,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劳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和显著的实践性,要求评价方式质性与量化的结合,要突出过程性评价,综合总结性评价。

(2)注重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反思与改进

评价就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目的在于通过反思从而获得提升。总结和反思是实施劳动教育的“点睛之笔”,是学生劳动价值观升华的重要环节。而在实践中,劳动教育课程之所以与劳动行为出现了脱节现象,是因为其缺乏对实践成果和课程教学情况的反思与总结。不论是对劳动教育课程本身的评价,还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都应当抓住并突出关键环节,坚持评价促进反思与提升的原则。劳动教育强调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就是为了使评价结果尽可能符合实际,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强调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辅之以同学互评,必须提升学生进行评价、反思的能力,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公平公正、正直诚实,在这个意义上,评价过程就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

三、全面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推进与优化

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从课程体系内部发力,同时也需要通过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相关制度建设、组织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与指导等多种方式,多措并举,全面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持续推进与不断优化。

1.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制度建设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相关制度建设是落实劳动教育的有力支撑。主要包括:建立劳动教育课程审议制度、建设劳动教育课程督导机制、健全劳动教育课程经费投入制度、确立劳动教育实践场地资格制度等。课程审议是确保课程科学性、时效性等的关键。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既不是简单的技术教育,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必须对课程进行审议以形成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课程督导与激励机制是劳动教育课程有效落实和不断改进的重要推手,应加快完善。在督导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学校是否认真落实了有关规定,更要看学校能否根据已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施劳动教育,是否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劳动教育课程经费是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实施的物质保障,健全的劳动教育经费制度必须能够使经费充分、合理地利用,增加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尽管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即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劳动教育,但安全问题必须是学校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为了确保劳动教育安全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准入和退出机制,重点考察劳动教育实践场地的安全性、教育价值,定期不定时对实践场地进行检查指导。

2.组织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与指导

对中小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深度的研究与探索是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实现科学化和合理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小学生所学习的劳动教育课程历经了长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阶段课程的侧重点和实施方式具有较大差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则突出了育人属性,强调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当前,劳动教育虽然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是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因此,必须组织专家、教师队伍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进行研究与指导。与此同时,学校也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需要,借助于专家团队的力量,制定课程实施的标准,开发专门的劳动教育教材(包括劳动教育知识性教材、劳动教育实践手册等)以及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等,以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3.分类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师资培训

分类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培训是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教师是实行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要求教师在理念层面忠实于政策文件的要求,而在具体实践层面则讲求课程创生,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课程领导力,对不同课程的教师实行分类培训。首先,要形成劳动教育专业师资,加强对专业师资的思想观念教育,提升其劳动技能和教学水平。其次,组建一批技有专长、德才兼备的劳动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以他们的劳动经验感染、教育学生,重点提升兼职教师的沟通表达能力和教学水平。再次,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重点培养其进行“课程劳育”的能力,提升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劳动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最后,为劳动教育教研员健全和完善与之相符的网络体系。教研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育研究中起着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实施劳动教育还必须加强对劳动教育教研员队伍的培养,建构教研员网络体系,增强教研员之间的沟通合作。

总之,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實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并立刻采取行动,在实践中前行。

参考文献

[1][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0-05-3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 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5):11-15.

[3] 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6):69-74.

[4] 卢丽华,于明业.基于新时代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J].中国德育,2020(02):7-10.

[5] 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2):12-19.

[6] 武秀霞.“劳动”离教育有多远?——关于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20(03):114-121.

[7] 卓晴君.劳动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J].创新人才教育,2017(01):14-16.

[8][14][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0-09-20].http://www.mo.e.gov.cn/sTcsite/A26/i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9]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10] 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03):88-90.

[11] 聂洋溢.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基于国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2):40-54.

[12] 许锋华,陈俊源.多学科渗透: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形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02):102-113.

[15] 岳伟,高树平.新时期中小学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02):72-82.

[16] 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

[作者:许锋华(1977-),女,湖北恩施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余侨(1996-),女,湖北恩施人,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中小学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