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路径探索

2022-03-01丁沂璐

文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路径探索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中国文学》是西北民族大学面向汉语言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思政的时代呼吁下,《中国文学》要积极发挥课程优势,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界限,积极推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结合学术界在课程使命、价值引导、教师提升、人才培养、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立足《中国文学》的教学实际,探索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推进路径:精选作家作品,归纳思政案例;教研思政一体,凝练思政选题;三全育人调研,内外合力推进。付诸实践,既能实现《中国文学》课程思政向纵深推进,又能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中国文学 课程思政 现实意义 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作为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目标的具体内容,是贯穿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中国文学》是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面向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时长为一年,体量之大,任务之重,罕有其匹。文章试从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现实意义、《中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入手,聚焦作品解读、教研一体、三全育人等视角,全面探索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现实路径。

一.《中国文学》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现实意义

《中国文学》是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专业的核心课程,授课内容有助于发挥人文学科在课程思政中的课程优势,其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的传输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程思政要求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优势和长处,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实现“三全育人”的广泛融合和有效实施。2020年五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并从课程思政在目标、内容、教学体系等方面的设计,从课程思政在专业分类、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推进予以全面指导。课程思政作为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要与高校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大思政”理念下的育人实效。

第二,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数据可知,高校课程的80%是专业课,学生80%的时间都用来进行专业学习。因此,扎实做好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1]是工作重心。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专业必修课,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优秀思想。其中仁爱、诚信、正义等价值观,均可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到文本依据。《论语》“恭则不侮”“宽则得众”的仁义阐释,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的诚信追求,杜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正义呼号,《史记》“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和合精神,《礼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皆有所养”“不必为己”的大同向往,散发着仁爱、诚信、正义、和谐的价值光芒。观上可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课程本身的文化品性与课程思政的教改目标不谋而合。

第三,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为蒙、藏、维等少数民族学生,为我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汉语言专业的学生驾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弱,吸收思政信息的能力有限,更需要教师充分揭示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期实现课程思政的精准目标。进入新世纪,不少学者认为大学生受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产生了认同危机,出现了价值观扭曲、民族文化认同弱化、家国情怀缺失、社会主义信念动摇等现象。在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意识的培养既受到来自内部的民族传统的影响,又受到外部思潮与势力的冲击,因此,在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合理引入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案,必要可行。

观上,无论是从课程思政的教育趋势,还是课程本身的文化使命,抑或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意义来看,探索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研究路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

目前学界关于《中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探索,大多聚焦课程使命、价值引导、教师提升、人才培养、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视角,产生了系列论文,分述如下。

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周馨明确指出该课的文化担当与课程使命,认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发展。[2]至于如何利用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政元素进行价值引导,以下学者分论其妙。何雨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该从爱国主义、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等三个方面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张体云建议“在古代文学(Ⅲ)模块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过程细节之中,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形成和高等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服务”[4]周阿红、曾伟民认为把文化自信教育有效融入古代文學的课程教学,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5]142—144

当代学者对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探索,不仅在价值引导上寻求突围,还在教学提升、考核评定等方面积极推进,涉及教师提升、人才培养、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关于教师提升,马海波、马孝林认为应该从教学主体的思政认知、教学渠道的多样拓展、挖掘学生潜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探索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6]对于人才培养,胡元翎探索出提高实验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方案,具体包括兴趣激发、选题提点、论证精解、技巧训练等多个环节。[7]潘晓玲认为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道德因素,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育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推动知行合一,都是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8]教学设计方面,王纱纱建议以经典阅读为抓手,从加强对作品讲解、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明确大德育目标、创新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维度进行课程评价改革。[9]张佑华主张从科学设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紧扣高师古代文学课程目标设计、教材选用、教学与考核大纲编制、教案课件编写与教学组织实施等五大方面,展开课程思政建设。[10]将古代文学的课程思政与信息手段结合的最好的,要属王纱纱《高校、家庭、社会大德育体系建构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策略与实践——以微信公众号“文情德风”为例》一文。王文从德育方式、立足点、实施原则、公众号内容设计和具体操作等方面综合考虑以微信平台建构家庭、高校、社会大德育体系的策略,并着重介绍了古代文学教学大德育公众号“文情德风”的实践,覆盖“德育成果”“为你读诗”“古诗文原典”等多个版块。[11]至于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姚晓娟、赵阳建议将教育实习与通识课内容纳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并从授课目标德育化、教学内容古籍优先、授课模式丰富性、考核模式多元化等角度提出高师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策略。[12]

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张敏坚持回到历史、立足价值、聚焦审美的教学原则,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从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作业设置、考核形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改革。[13]孙颖建议挖掘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及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德育教育的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14]

要之,上述成果从价值引导、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项目负责人以为,在归纳思政案例、教研思政一体、三全育人调研等方面,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三.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改革举措与实施方案

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措施,要从课程使命、教学实践、人才培养等视角全面展开。具体来说,提炼课程的思政元素,归纳具体的思政案例,凝练科研的思政选题,汇集育人的内外合力,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

1.精選作家作品,归纳思政案例

依据《中国文学》的学科归属与课程特点提炼并深化课程的思政元素。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学者对模式与方法的探索较多。结合《中国文学》的具体篇目,寻找文本的“思政因子”,尚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仁爱”“求大同”等时代价值,回归《中国文学》的经典文本,精选作家作品,归纳思政案例,扎实推进课程思政的积极落实。具体做法如下:提炼作家作品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开拓精神、协作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积极实现精神追求与自觉行动的有机统一。

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文学》的教师教案、师生课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鉴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弱,《中国文学》的立德树人一定要慢下来、沉下来,才有实效。从解决学生根本的学习困难入手,实现知识教育要求与思政教育的统一。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设定文学解读与价值判断相关联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学业指导的有机统一。

2.教研思政一体,凝练思政选题

课堂融入价值观塑造、人格养成等思政内涵,课后布置相关思维拓展、能力提升的学术思考。指导学生阅读经典,阅读原典,从文本阅读中提炼问题意识,提炼志存高远、精忠报国、仁政爱民、克己修身、孝悌友爱等德育元素。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再是机械、泛化、肤浅的文化、文学研究,而是课程思政、问题思考、阅读经验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同频共振”[5]142。简言之,教师要着力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在文本阅读、论文写作、生活实践中,都时刻领悟并践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三全育人调研,内外合力推进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弄清学生“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学合理的问卷调查是了解学生的必要手段。面对汉语言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仅要调研课程德育认知、思政信息渠道、思政文本推荐等一般性的学生诉求,还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原有的知识基础与文化环境,探索有利于实现其归属感的思政路径。通过问卷调查,多视角、多路径地保障课上与课外的思政效果。从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的角度,积极探索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业务能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力方能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校,教师既要牢固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又要长期跟踪并评价学生的培养成效,这就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全力配合。目前,家庭在高等教育的学生培养中参与度较低,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必要时对学生进行家访,探究汉语言专业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知识养成、德育实效、职业需求的关系,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人才培养的规律,树立三全育人的观念,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效。新时期的“三全育人”,绝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在全域协同的育人基础上,构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同时高度关注学生道德培育、知识养成与就业指导的协同合作。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既要从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课程因素全面渗透,还需强化教学实践,启发学生的专业思考,实现教研一体的深度融合。同时,结合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背景与能力诉求,融合学校内外力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

参考文献

[1]徐思贤.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路径探索——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J].公关世界(理论版),2021(4):49—50.

[2]周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J].汉字文化,2019(10):14—15.

[3]何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8):45—49.

[4]张体云.古代文学与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研究——以“古代文学”(Ⅲ)模块教学设计为中心[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6):136—139.

[5]周阿红,曾伟民.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传播与版权,2020(10).

[6]马海波、马孝林.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65—66.

[7]胡元翎.“以本为本”人才教育核心战略下古代文学课堂科研能力的培养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2):47—50.

[8]潘晓玲.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教书育人.2021(4):108—109.

[9]王纱纱.大德育视角下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评价改革与实践——基于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2):113.

[10]张佑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师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83—85.

[11]王纱纱.高校、家庭、社会大德育体系建构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策略与实践——以微信公众号“文情德风”为例[J].高教论坛,2020(9):27—28.

[12]姚晓娟、赵阳.新时代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创新与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5):180—183.

[13]张敏.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2):74—79.

[14]孙颖.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5):177-178.

项目: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路径探索(GSkcsz-2021-009);民族院校《中国文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课程作用与建设路径——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ZL21019);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古代文学)的路径探索(2021XJYBJG—122);新文科视阈下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思政的理论探索与建设研究(2021XJXWK—01)。

(作者介绍:丁沂璐,文学博士,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路径探索现实意义
《夺冠》:女排精神在深化青年思想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心灵的旅程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