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讲授

2022-03-01崔宏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崔宏

内容摘要:中国不断变得强大与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中文学习热潮就开始了。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使命,汉语的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传播汉语的目的不仅仅是倾听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播中华文化,在世人面前塑造一个文化强国的形象。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在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材问题、教师的跨文化素养较弱、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教材匮乏等等。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现状,指出了提高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并在结尾给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给予工作者一些帮助。

关键词:教学 对外汉语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的强大与繁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文明的发展而来的产物,加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凝聚力,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国国际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时期的新型人才,加深他们对汉语的理解和优秀的沟通能力,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如今信息技术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各个国家的文化相互碰撞,如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是现在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祖先继承给我们的文化财富。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神农时代。随着朝代的变化和演变,形成了以儒、道、释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系,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几乎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独立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古到今一直都存在,是人类历史上比较罕见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凝聚力,使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有很深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种过时的文化,它不是一种停滞不前的文化,它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旧文化,它在中国自近代以来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世界看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中华传统文化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中国人民也在努力发展和完善中华传统文化,使之更加辉煌

(二)汉语国际中的文化教學

综合国力的竞争有相当一部分靠的是文化,每个国家都在努力输出自己的文化理念,扩充海外市场,抓住发展机会,提升综合国力。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国际汉语教育所背负的重要任务就是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然而,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是不等同的。大方面的文化,指的是拥有人类智慧的灵性资源,是一般的概念。中国的国际教育文化是以加深对中文的理解、方便与中国人交流的中国学习者所适用的文化为对象的。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语言方面的文化,包括汉字的读音、字形、含义等方面;另一部分为语言外的文化,主要包括汉语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识。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和合作也变得越来越多。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就是要时刻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其历史发展和民族精神的烙印,文化也是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纽带与桥梁。这么多年来,汉语国际教育已经成为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化为桥梁的文化交流主力军,但是,近年来,中国人在国际教育中的隐秘问题逐渐暴露,影响了中国文化交流的。

1、课程、教材上存在问题

由于对不同国家教材认识不太清晰,民族教学观念不同,汉语学习者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随着现代汉语教育慢慢的走向了国际化,这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到了中国进行学习,因为每个国家的都有,所以也就造成了留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比较大,这更深刻表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背景非常不同。因为这个原因,即使是身处同一班的留学生,因为他们的国家不一样,他们所接受的语言文化教育不同,所以最后获得的中文知识也会有所差异,这就需要课程设置者明白,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从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出发。

文化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研究发现,当今中国的国际教育和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绘画、建筑、书法、诗歌等专题课程;从另一个方面看是在语言课程中教授相关文化。这两种方式都有利弊,这种方式虽然从内容上来说全面、系统,它覆盖了中国各个领城、各个方面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看来中国老师体系化教授这些问题都不存在难度,但是,我们知道中国有其上下五千年历史,对于学习的主体来说,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认知水平不同,所以加大了课程设置的难度。

2、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文化素养较弱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具备三方面的要素,分别为文化、能力和知识。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中华文化修养和跨文化素养,才能够胜任推广汉语的工作。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该多多将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相比较,帮助学生加深对汉语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素养,而部分教师在此方面有所欠缺,例如,在讲到筷子时,如果不挖掘讲解它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只是单纯地讲每个中国人在吃饭时都习惯用它,就会让学生感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具体表现在对其他国家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不注重文化差异、一味强调趣味性、介绍的内容没有立足于主流文化、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等。

3、教材资料、设施和环境比较缺乏

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教具,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些激情和想象空间,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些基本环境。比如,服装、陶器等,但是,如果教具很多又非常重的情况下,就很难移动到课堂上,就只能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来,如此就大大降低预期的教学效果。对传统文化就不能实地体悟,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另外,因为辅助材料缺乏,如课本、教辅资料、网络信号存在问题,导致传统文化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备课却效果不佳。还有,现在的大部分教师都是汉语语言学专业别业学习毕业的,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道的比较少,这样就导致他们自信心不足,大大降低了这些老师开课的积极性。有些学校甚至没有愿意开课的教师。

(二)原因分析

1、学校开设的中华文化课程较少

目前时期的汉语国际教育主要还是针对一些汉语教学,对文化课程设置的数量缺少关注。但是缺乏文化支撑的语言是枯燥的,学生在理解汉语的过程中容易遇到瓶颈。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物质文化,例如书法、京剧、茶艺等,也包括很多涉及到理论方面的精神文化,例如古诗词、古典名著等等。这些理论层面的文化课程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博大精深的汉语,帮助学生体会和领悟汉语中的人生哲理。传统文化的课程也可以结合线上教学,通过视频和音频帮助学生更直观了解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学校应该多开设一些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

2、教师的文化素养有待加强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基本要求,但要要培养汉语教师很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基本国家情况也是很困难的。由于汉语老师需要掌握民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以及要有广泛阅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对外文化交流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理解自己国家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传统中国文化的积极力量的传播。

3、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是像教材这样的硬件设施一定要配置齐全,方便学生课余时间巩固和自学。目前的教材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应该充分结合学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进行教材的编写,或者筛选质量较高的已出版的教材,将其投放到市场和课堂上。在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的教材时,要注意内容要丰富合理,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针对留学生的教材内容不要太杂太深,要注重基础内容的编排。

三.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建议

我们对于我们国家璀璨的传统文化要拥有自信,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上古时期,中世纪还是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次,若真想把汉语国际教育做好做精,就必须勇于创新,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发扬出来,我们不应该只遵循传统的习惯,也不应该把应用语言学的教学法复制移植到中国的对外教育中。我们必须抓住本质,去除糟粕,进行革新。最后,要着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基于这些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运用体验式教学法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体验、实践、环境、经历。赵晓辉认为:“体验式教学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或重新体验过去的经验,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经验,积累积极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并达到直观而明切的洞察对象的本质或内涵,从而提高和塑造心灵。”

亲历性体验式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它不同于亲身经历,它是指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和在心理上虚拟地经历相结合;体验式教学还具有主体性,不同的学生之间主体性水平不一,就像十个人的眼中有十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不同,经验教授会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感情;沉默也是经验教育的特征。经验是由学生自身学习经历的,他们从中会获得感悟。对于其他人,可以记述一些事实,但是很难描述一些感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剪纸,武术,中国结,扎染等文化需要亲自接触才能体会。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体验教育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外国留学生的感情,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然后,他们可以更轻松地学习汉语并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它可以提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在体验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本国民族文化的差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学习书法时,但从字面上去解释书法的形成过程,或者让学生欣赏书法作品,抑或是观看书法写作的过程,都不足以使学生充分了解书法,而体验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新奇体验中,收获书法奥义,并深刻记忆汉字的写法和读音,这是学习汉字的一个绝佳办法,教师还可以在体验过程中向学生讲述书法的文化历史。同样的,剪纸、武术、国画等都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完善汉语国际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材编写

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教材数量少、教材内容编排存在问题、多媒体教学资源匮乏等。在中华传统文化教材改革中,应该尊重并利用不同国家地区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此外,可以借鉴其他国家语言文化的不同处,将其作为参考资料来系统编排的适合我国的汉语文化教材。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应该立足于一定的高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化,要纵观中西方文化,内容编写要客观,避免留学生产生文化保护情绪,努力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三)改进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在专门的文化课学习,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结合自己在本国受教育情况。例如:泰国的学生可以选择饮食文化,日本的留学生可以选择建筑文化课程,此外,在中华民族文化教学中,要增加交际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无论哪个国家留学牛,都会出现日常交际问题,在日常文化教学中通过交际文化,挖掘中国饮食生活、社会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更好掌握中国社会文化,培养学习汉语的兴趣,例如,谈到“青年的秩序和其中包含的文化,可以与不同的几个国家相比较进行讲授。

就当前的研究现状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教材、设备等。为此,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更好发展,要解决教材问题、教师素养问题、设备问题。

文化传播应追求一种价值观念,身份观念,不应受到谴责,需要与时俱进,以精美壮观的文化内容为品牌,依靠日益丰富的传播载体和形式,创造真正属于自己优秀作品的,拓展各种渠道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国际教育既需要全面的文化提升,又需要随后的推动,再加上不同国家、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等教学对象的客观条件,中国文化是有选择和等级的传播。我们相信,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进程将继续加快,所面临的问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得到解决,并有自己的思考和推动。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只教授汉语学习者单单的文字知识是不足够的,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加入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才是众望所归。让留学生在掌握汉语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传统的神秘魅力,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汉语知识有更深刻体悟。

参考文献

[1]兀瑾.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以汉语国际教育为背景[J].文化与传播,2017,6(05):62-65.

[2]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02):79-84.

[3]曲凤荣,张衡.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中华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3):58-59.

[4]馬春燕.中国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的新途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05):465-470.

[5]况野.全球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J].汉字文化,2019(04):30-32.

[6]孙汝建.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重建[J].海外华文教育,2014(04):384-394.

[7]陈天阳,张轶格.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J].年轻人·教育,2019(04):185.

[8]杨迎.浅析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教学[J].文教研究,2018(04):218-219.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