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大语文模式培养军事人才的文学素养

2022-03-01徐培亮奚江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语文

徐培亮 奚江琳

内容摘要: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指出,新型军事人才应德才兼备。从语文教育角度看,未来军人既要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也要具有过硬的人文能力。“大学语文”虽在培养学员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均衡、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时空局限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健全人文教育体系、拓展人文教育时空、设立人文教育档案三方面入手,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现新型军事人才德才兼备培养目标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人文素养 人文能力 语文 新型军事人才

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德”即素养,包含人文素养、政治素养、军事素养等;“才”即能力,包含人文能力、政治能力、军事能力等。故此,“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必定是在“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两方面的佼佼者。而在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如何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上述两方面培塑新型军事人才是该课程教学探索思考的应有之意。

一.研究现状综述及选题的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是军人战略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基础。在提升军校学员的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教育方面,无论是具体实施,还是理论研究,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视角展开:

1.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加强军校学员的人文素养教育应注重建立有效的施教策略和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例如,田春艳、纪义国、葛兴国的《军队院校学员文化素质教育策略刍议》认为,应构建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开好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配以丰富的课外活动,全方位提升学员人文素养;李丹、徐晓利、宋延屏的《军校学员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探析》认为,逐步增设不同类型的人文类课程不断扩大人文课程涵盖的范围和内容,同时积极拓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

2.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多数研究者认为,培育军校学员的人文素养,应围绕“精神信仰”“尚武精神”“科学精神”等方面展开。例如,白育芳的《战争视野下军校人文素养的培育》强调,把人文知识渗透到军人成长的过程之中,使军人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心灵上的升华,获得更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文精神,从而担负起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晏湘涛、张青卫、刘增明的《军校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体系研究》认为,应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学员的道德自觉感和自律性。

3.人文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部分研究者将人文能力归为人文素养的一个方面加以研究,例如蒋建雄的《提高古汉语阅读能力,加强军校学员人文素质修养》认为,提高古汉语阅读能力可以加强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李晶、李凯敏、杜旭静的《军校学员母语应用能力培养策略与体系构建》强调,母语应用能力是包括军人在内的各种职业的核心能力,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综合以上可见,现有研究,一是围绕“人文素养”方面的较多,围绕“人文能力”方面的较少,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研究的成果不多,尤其是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框架内,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文素养”“人文能力”的研究成果不多;二是对军校学员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人文能力”的阐述不清晰,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三是在新时代教育方针背景下,如何对新型军事人才的“人文素养”“人文能力”的培养缺乏探究。

(二)选题意义

本选题立足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核心要义,明确新型军事人才应具备的以政治信仰、战斗意志、职业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养,以及在各项实践中运用人文知识认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养本位和能力本位的“大语文”教育理念,改变以往以知识、篇目、行为技能训练为纲的语文形态,通过建立“大语文”教育模式培养学员的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以“大语文”打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历教育与全程教育、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与“为战育人”的统一,塑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二.人文素养与人文能力的辩证关系

军事院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合格的军事人才。但军事教育的目标是高于知识教育本身的,是与军队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軍事教育方针为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目标,即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这也是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核心要义。这一核心要义同样昭示了军事人才的塑造必是建立在军事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的,而军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也必将成为未来军队综合实力的决定因素之一。语文教育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可以充分利用中国文化优势,创建新时代教育模式,探索教育增值,发挥中文学习核心价值,培养学员的浩然正气服务打赢,真正实现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有观点认为,人文能力是人文素养的一个方面,即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等方面。但笔者认为,人文素养与人文能力并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二者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关系。人文素养是人通过对人文知识的积累,内化为气质修养,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能力是人在社会实践运用人文知识实现人的价值的实际技能和本领。可见,人文素养是人文能力的内在本质,而人文能力是人文素养的外在体现。在这一逻辑关系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为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提供智力支撑,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的塑造又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养成。

在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未来的新型军事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素养不仅限于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领域,更应突出军人的理想信念,着重涵养政治信仰、战斗意志、职业道德等方面;人文能力的内涵突出以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为核心基础进行实践与训练。

三.“大学语文”课程中人文素养与人文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是军事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员人文素养与人文能力的核心课程。课程虽在以上两方面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军改大潮的涌动和学情的不断变化,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不均衡

军委制定的科学文化基础课教学大纲明确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文学选读和写作演讲两大内容。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仅文学选读部分就包含了先秦文学、魏晋文学、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当代文学等内容,所占课时比重较大。这一部分涵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侧重于提升学员的人文素养。而侧重培养学员人文能力的写作演讲部分,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入展开,以公文写作为例,12种军队机关公文文种中只能有选择性地详细讲授4-6种,其余文种略讲。这就使得学员在人文素养与人文能力学习方面产生了不均衡的现象。

(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虽然在理论讲授时,教员注重通过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但灌输模式依旧明显,学员对学科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局限性,仅仅停留在人文知识的摄取层面,不能有效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提炼,全部升华为内在的人文素养。同时,刻板的教学模式也割裂了教员与学员的心理联系,导致教员不能及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无法展开有针对性的人文素养教育。而在人文能力培养方面,由于实践教学占比较少,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思维的提升与运用等方面的训练都停留在浅层次,学员通过体验习得人文技能的课堂机会有限。

(三)教学时空的局限性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学习集中在大学第一学期。在后续学习中,除部分选修课程外,学员不再系统接触以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为目的而设置的必修课程。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使得人文培养不能贯穿学员学习的全时全域,出现了断档和断层的现象。而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次性的,更不是通过阶段性的闭环教育就能实现的,而是得益于螺旋上升式的连贯教育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学员的人文学习是贯穿大学四年乃至终生的,既有课堂内的也有课堂外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军营内的也有军营外的,是不随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

四.人文素養和人文能力培养的“大语文”教育模式的构建

“大语文”之“大”该如何理解?一是指语文的学习内容包罗万象,二是指作为基础性学科其作用辐射之广。[1]虽然“大语文”这一概念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仅有近40年的历史,但“大语文”的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中处处有所体现。例如,《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人间正气,孟子创造的这个词语,对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培养高尚情操和高尚境界。

今天,在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视域下重新审视“大语文”观念,我们发现,“大语文”重在知识背后的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的培养,更突出强调学员在哪学和怎样学。以“大学语文”课程为基础,以人文素养为纲目,以人文能力为主线,构建“大语文”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更符合新型军事人才德才兼备培养目标的本质要求。

(一)健全人文教育体系

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不仅具有世界眼光、适应时代要求、堪当强军重任,而且须具有更高的军事职业素养,真正懂指挥、懂科技、懂管理、懂操作,人才核心能力与岗位需求相匹配。[2]对于军校学员来说,真正成为新型军事人才需要很长的时间努力才能实现。而在学历教育阶段,院校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需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健全人文教育体系,构建螺旋渐进式的人文课程体系,打造内容衔接的必修、选修课程套餐,为学员系统学习人文知识奠定基础。一方面,增加“大学语文”课时量,调整文学选读与写作演讲的授课比例,均衡发展人文素养与人文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开设“军事写作”“中国传统文化”“军事思维训练”等培养学员审美、表达、思辨的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种类。此外,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根据学情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将学员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融入语文教育中,并在专业学习阶段有机融入人文教育,建立起立体育人模式,实现协同育人。

(二)拓展人文教育时空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员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对接,使所学有所用,从而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但有限的理论无法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只有打通语文和实际的联系,才能把有限的课堂教学变成无限的延续学习,拓展人文教育的时间与空间。除课内的诗朗诵、演讲赛、戏剧表演实践外,人文教育应积极扩展到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学员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如举办人文知识讲座,依托驻地人文资源组织参观见学,利用网络平台举办以“战斗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等。其次,在校内有关部门和校外有关单位建立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学员在实操中打磨人文能力,进行不间断的养成训练,为第一任职打下坚实基础。再次,以语文教学期班为单位建立“人文导师制”,每名语文教员作为所教班级学员的人文教育指导教员,对学员四年的全期学习进行人文指导,为学员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的培养提供文化支撑和技术支持。

(三)设立人文教育档案

学员是否能以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合格的新型军事人才的身份进入工作岗位,需要对其培养效果进行评价。这一评价既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评价中,也需在“大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逐一进行,这就需要设立人文教育档案,监测全期培养效果。一是在“大学语文”开课前掌握每名学员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为每名学员制定个性化的人文教育培养方案,形成评价的原始资料;二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人文小测试、人文小活动等方式检测人文教育效果,根据反馈调整培养方案,拟定新的培养方式方法;三是课程结束后,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成绩为参考,帮助学员总结人文学习的经验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细化培养方案;四是在不断积累评价数据的同时,建立人文教育数据库,以大数据的形式给学员以动态反馈,让学员时时处处能了解自我的人文成长情况,随时把正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航向;五是四年全期培养期间开展相关研究,全期培养结束后,将研究成果推广运用到新一轮培养中,促进人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海林.“大语文”时代,老师准备好了吗[N].光明日报,2020-09-22(014).

[2]石家铸,王斌.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J].政工学刊,2020(12):18-20.

(作者单位:陆军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语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