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创撬动学生生命成长,做面向未来的教育
——珠海市第七中学校长温晓航办学实践

2022-02-28董欢欢策划曹春梅

教育家 2022年51期
关键词:珠海市珠海人工智能

文 | 董欢欢 策划 | 曹春梅

温晓航

温晓航:

珠海市第七中学书记、校长,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名校长培养对象,华南师范大学名校长讲堂讲座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国培项目实践导师,珠海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珠海市教育科研专家库成员,珠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珠海市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

十年来,温晓航先后担任珠海市两所中学的校长,在她的带领下,这两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在短期内发生根本转变,华丽蝶变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校。谈起治校理念,温晓航说:“我的办学理念基于立德树人,一切从学生出发,因地制宜,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如何把两所落后学校转变为优质学校?这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8年7月,温晓航由珠海市第五中学调任到珠海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珠海七中”),短短几年,学校围绕“实”文化,对校风、学风、教风等进行了系列改革。针对这些改革,温晓航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办学理念与具体实践。

以“实”文化撬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教育家》: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您认为管理学校的抓手是什么?

温晓航: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承载着一所学校的价值观。来到珠海七中,我首先重构学校文化,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学校发展。

要找到适合一所学校的文化,就要找到这所学校独有的气质。珠海七中创建于1993年9月,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地处老城区,一半以上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师资方面,我校资深教师占比较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年轻教师的榜样,进而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是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关键。鉴于学校的发展历史、师生构成及面临的困境,经过反复调研并和全校师生多次商讨,我们最终将学校文化核心定位于“实”。“实”是全体师生的观念指引、行为准则,也是珠海七中的文化核心。只有全体师生转变观念,以务实求真的精神脚踏实地、埋头实干,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

我校以“实”文化为统领,以“实学致用 知行合一”为办学理念,把“建设以科学与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型见长的具有中国精神的高品质学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围绕“实”文化,学校完善了“一训三风”:以“崇德尚实,笃行致远”为校训,以“德”为精神底色,以“实”为行动准则;以“勤、恒、雅、正”为校风,焕发勤劳奋进、持之以恒、秀外慧中、浩然正气的精神风貌;以“言传、身教、务实、创新”为教风;以“乐学、善思、践行、求真”为学风。同时,学校以朴实的组织文化、坚实的行为文化、务实的制度文化、扎实的质量文化、笃实的教育文化为抓手,将“实”文化落实于学校的具体管理工作中。

课程建设与活动设计是促进学校文化落地的具体路径。在课程建设方面,我校打造了“实”德、“实”智、“实”体、“实”美、“实”劳课程体系。课程包括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又涵盖学科、活动、社团、研学等主题,多元的课程体系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发展学生各领域的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校以“青蓝工程”为基点,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以“学科融合”促提升,以“段位制评价”促成长,为教师专业提升提供全方位和系统性支持。

学校以“实”文化为核心,为校园环境赋予文化意义。校园建筑以“实”命名:行政楼取名“笃实楼”,教师楼是“责实楼”,实验楼为“格实楼”,两座教学楼则命名为“盈实楼”和“博实楼”。校园的两条主路取名“实文路”“实美路”,寓意走进传统文化、走出“美美与共”。

目前学校文化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但取得的成绩却不容小觑。如今,我校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省、区、市的学科能力竞赛中脱颖而出,一大批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获奖。如:李晓霞老师在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第三届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初中组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等奖,许梁、李美锐在第五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中荣获一等奖,尹涵乐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技术与实践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我校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表现优异,被授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特殊贡献奖”。

用五年时间打造活力高效课堂

《教育家》: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您有着怎样的思考?

温晓航:真正的文化是理念与行动的统一。珠海七中以“实”文化为统领,秉持“实学致用 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分三个阶段打造活力高效课堂。

第一阶段的活力高效课堂以激发学生内驱力为目标,借助小组合作模式,建构以学生思维碰撞为主的课堂。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他们既能有目标地自由学习,还在兴趣的驱动下,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第二阶段的活力高效课堂以提升学生思维活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为提升目标。例如,在我校一节跨学科融合课堂中,语文、英语、美术、音乐学科的四位教师开展了融合教学。课堂开始,语文老师为学生讲解了李清照的一首词;随后,音乐老师、英语老师,从各自学科角度出发,设计课堂学习内容;最后,美术老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画一幅画。80分钟的学科融合大课课堂反响非常好,老师不想下课,学生没有学够。孩子们喜欢这样的多学科融合课堂,老师们也适应了多学科项目式教师团队合作教研、教学的新模式,师生的课堂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

第三阶段的活力高效课堂从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的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出发。一年来,我校致力于通过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唤醒学生的惰性知识,在多个知识点间形成有效链接,打通思维“堵点”,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为此,我校着力于打通“专家结论”与“专家思维”之间的连接,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设计真实性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利用“专家思维”解决问题。

珠海七中活力高效课堂的打造既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也是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2022年我校出版了《无边界学习之“融”课程》一书,对学校跨学科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也让我们明确了活力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以“实”为统领,实学致用、知行合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特色精品课程助推学生个性成长

《教育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办对的教育、办好的教育、办强的教育。对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您有什么样的思考?在“实”文化的统领下,珠海七中构建了怎样的特色课程体系?

温晓航:在课程建设方面,我校以“实”文化为基底,梳理出以“实”德、“实”智、“实”体、“实”美、“实”劳为内涵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文创、科创两大系列特色精品课程,形成了珠海七中的办学特色。

文创课程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一方面,我校打造艺术长廊,定期更新展示国内外名家画作、学生优秀作品,以文创氛围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将学生作品打印到灯罩、明信片、杯子、丝巾等实物上,使其成为我校独有的文创纪念品,以此激励学生创作更好的作品。如今,版画、国画、书法课程已成为我校三大文创品牌课程,虽然学生都是零基础,但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学生们的作品甚至拿到了中外青少年绿色创新活动大奖。同时,教师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任教国画及版画课程的老师,已成长为区域教师国画社团及综合社团团长。

我校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创特色课程同样硕果累累。2019年,学校在普及STEAM课程的基础上,着手创建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创客、机器人、乐高、无人机等社团。目前,我校学生在科创方面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项百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1人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能力和潜力令人刮目相看。社团刚成立时,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老师教、学生跟着学为主;第二年,学生进步非常快,于是师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第三年,老师说,他们已经跟不上学生的步伐,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保障性、指导性的服务。这时的学生在方案设计、团队合作、探究创新上已经出现了自主发展的趋势,参加赛事的经验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基于这种变化,我校顺势开启科创社团“传帮带”管理模式,具体来讲,就是社团学生之间的老带新。可喜的是,虽然珠海七中的生源没有特别优势,但如今,我校的科创社团就像一匹匹“黑马”,冲出了香洲区、冲出了珠海市、冲到了广东省,有了一定的名气。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学校走出了一条基于校情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参加社团活动还给学生的人生带来了另一种可能。2021年,珠海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珠海一中”)面向全市招收四名科技特长生,不仅对学生成绩有要求,还对学生科创能力有要求,难度很大。我校两名机器人社团学生在初升高时,以科技特长生身份考入珠海一中,这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像这样的孩子,我校近年来培养出很多。如今,学校以科创为抓手,一步步升级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2020年,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评估中,珠海七中喜获珠海市香洲区教育教学评估初中组唯一一个进步奖;2021年,学校被遴选为“全球青少年人工智能普及活动实践基地”。

此外,我校还是国家推广青少年棒垒球实验学校,与珠海市体育局签约的唯一一家青少年棒垒球训练基地。学校在常规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还开设冰壶等趣味体育课程,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目前,我校共有12个精品社团,在乐高教育、创客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2022年9月,我校被遴选为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践学校,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家》: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教育行业的重大变革。当人工智能走进学校,教与学将发生哪些变化?

温晓航:近年来,珠海七中响应教育部号召,积极践行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索,通过系列化课程、多元化评价、数据化管理、混合式培训,组织教师开展智能研修,利用大数据赋能教师教育管理,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管理有效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教研。我校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为全体教师绘制教研素养“数字画像”,帮助教师分析优势和短板。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制定个性化“成长画像”,引领教师整体提升教研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如今,我校教师可以熟练运用大数据分析学情,对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效果进行精准评价;利用网络协同教研平台,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深层次课堂设计。目前,珠海七中信息技术整校推进案例获省二等奖,学校被评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校实验学校,成为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首批成员单位。

如今,珠海七中的特色教育与个性化发展日渐成型,在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一条以特色精品课程培养学生、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的初中基础教育发展新路径。现代教育面向未来,温晓航说,教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进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珠海七中培养学生的出发点。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实”文化的引领下,珠海七中正向着高质量、优品质、有特色的方向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珠海市珠海人工智能
珠海开放大学
这条鱼今日在珠海掀起热浪!7.7亿诠释珠海水产业发展新态势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珠海之旅
黄昏
风口浪尖上的珠海银隆
数读人工智能
珠海市检察院依法对卢子跃案提起公诉
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