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课程,让农耕文明在孩子心间发芽

2022-02-28叶俊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和顺第一初级中学

教育家 2022年51期
关键词:农耕农作物劳动

叶俊 |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和顺第一初级中学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学校地处珠三角南海地区,校内有三亩左右的空地,根据自身有利的条件,学校创造性地开设了农耕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农耕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包括室内授课和室外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为提高学生劳动的兴趣与热情,学校围绕四大主题:我的祖辈是农民、中国农耕发展史、家乡村貌变迁、未来中国农业,组织学生通过征文、手抄报、知识辩论等形式进行比赛,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农业的历史发展历程,充分认识到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增强学生对中国几千年农业发展历史的理解,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受中国共产党对“三农”的重视与关怀,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道路。

亲农耕,激发劳动兴趣与个性

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建设农耕实践基地,旨在提高学生劳动实践能力,既可作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和研学的基地,又可为周边学校提供劳动教育实践和研学的场所。

亲身实践,激发兴趣。学校农耕实践基地设置了体验区、展示区、科普区、花卉区四个区域,根据班级报名和申请,把全校班级分派到体验区、科普区、花卉区进行农耕实践体验,每个班都有一块“班级自留地”,可以种植蔬菜、瓜果和粮食作物,还可以种植花卉。每周进行一次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中体味与室内课堂完全不同的体验,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与热情。

创新形式,张扬个性。一是开展劳动体验和劳动技能竞赛。在“班级自留地”种植农作物,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对表现好的级组进行表彰,从而营造出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清晰地掌握了农作物成长的规律,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体会到自身成长的价值与劳动价值。

二是开展科普种植创意比赛。鼓励不同班级践行农耕创意与创新活动,鼓励种植品种、种植内容与种植形式的创新,比如有的班级引入农业科技设备经营本班“耕地作物”,有的学生自己设计农作物、花卉造型等,都极具创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劳动、会劳动、善劳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广阔的空间。

品农味,体验自身价值与收获

校外观赏,体会艰辛。创新开设“赏农景”“品农味”等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农田、鱼塘、花卉场进行参观、调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耕,体会劳动的艰辛,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学生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校内品尝,体验成功。让学生采摘、观赏、品尝自己在基地种植出来的地瓜、花生、番茄、草莓、稻谷、花卉等,体会通过自身劳动收获成果的喜悦。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收获同伴赞赏,感悟集体的温暖与力量,在品尝中领悟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活动,进一步增强爱农情怀和亲子关系。

农耕实践活动,既能拓宽学生视野,又能练就品格,更能促进身心健康。调查显示,通过农耕实践活动,94%的学生对劳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8%的家长高度赞赏学校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小炫表示:“过去只是埋头读书,学校的农耕实践活动,激发了我对劳动的热爱,每周的劳动课,我充满期待。”学生小森的父亲由衷地说:“学校开展的农耕实践活动,让孩子认识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生存,孩子以前从不主动做家务,现在周末在家抢着做。”

融学科,提高综合素养与能力

学校推进农耕实践活动,不能走单一路线,必须创新内容与形式。充分挖掘农耕与各领域、各学科的共性内容,并将其进行融合,推进农耕校本课程的实施。

融合自然,拓宽认知。一是农耕与季节。在“农耕”实践课中设置“农耕与季节”的主题,让学生认识到种植农作物是分季节的,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同时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拓宽学生对气候知识的认知,让学生深刻感受自然界的规律。

二是农耕与地域。在“农耕”实践课中设置“农耕与地域”的主题,让学生认识种植农作物是有地域之分的,不同的地方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地方有独特的农作物,以及不同的农作物有着不同的生长特性,拓宽学生对地理、生物知识的认知。

融合学科,提升素养。通过挖掘基础学科与农耕课程的融合点,学校积极探索农耕与各学科融合的课程活动,创新开展农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发展学校特色品牌。这些活动实践,体现了“以劳增智”“以劳益美”“以劳促研”“以劳促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融合科技,拓展能力。农耕实践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应用,为此,学校专门设置了“农耕与科学”的课程,包括“农耕与科技”“农业科学”“未来农业”。通过融合科技,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农耕与科技”:在“农耕”课程介绍太空种子的情况,介绍农业机械的研发和进步;结合创客教育,开展农具的设计比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农业科学”:在“农耕”课程介绍国内外现代化农业发展状况,让学生感受农业可大有作为,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怀。

“未来农业”:结合中国农业现状,发动学生的想象思维,构想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宽学习思维,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拓领域,生成良好品格与习惯

健全的人格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非常重要。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与习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把农耕实践拓展到校外,即家庭(“家务行”)、社区(“社区行”)和社会(“研学行”)。农耕劳动实践是健康人格与能力形成的有效载体,通过劳动拓展实践,可以让学生养成勤劳勇敢、不畏艰苦的意志品质,摒弃依赖、骄纵等陋习;通过劳动拓展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担当,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通过劳动拓展实践,可以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学校的农耕校本课程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的劳动兴趣、农业知识、劳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明显提高,焦虑指数明显下降,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两年实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养成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合作意识。农耕课程,让农耕文明在孩子的心间悄然发芽。

猜你喜欢

农耕农作物劳动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耕初体验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农耕旧事十二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