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背景下社区韧性的提升策略研究

2022-02-28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张枫雪

内江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韧性居民新冠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张枫雪

新冠疫情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社区作为防疫与生活的基本单元,持续承受着多方面压力。为厘清疫情背景下社区建设的思路,探索防疫常态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本文借鉴社区韧性的相关理念,以武汉市Z社区为例,重点从社会空间层面中的自组织能力、管理和社会资本三方面讨论提升社区韧性的可能性与不足,并提出一定思考与建议。

1 新冠疫情危机与社区韧性

1.1 新冠疫情为社区带来的挑战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遭受了人员生命与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作为疫情防控与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首当其冲。一方面,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对社区常态的治理模式产生了较大冲击;另一方面,疫情对社区中居民的群体心理与关系结构,以及社区的凝聚力产生影响。疫情当前,社区管理模式必须作出适应性的调整。使其建立迅速应对疫情的能力,协调社会各层面完成疫情防控的任务;另一方面,社区还要承担重构社区关系结构与社区凝聚力,从而维持居民生活以及社会稳定的重任。

1.2 社区韧性

社区韧性由城市韧性发展而来,是城市韧性在更加微观的社会空间层次上的体现,因其极强的典型性与在实践层面的重要价值,正日益成为城市韧性研究的热点。社区韧性指社区在面对压力事件与困难时,使社区维持基本稳定与运转,适应新环境、达成新平衡的能力。我国学者于洋等人将社区韧性以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层面进行划分,对这一意涵丰富的概念作出了简洁的呈现[1]。在笔者看来,当前社区韧性的构建固然需要充沛富余的物质空间资源作为支撑,但真正将资源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是以组织韧性、管理韧性与资本韧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空间韧性。

1.3 疫情背景下提升社区韧性的重要意义

日常条件下,社区韧性所具有的被动性使其处于未激发状态,因而易被忽略,其所固有的缺陷也因暴露不足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在非常态情况下易暴露不足。因此,社区韧性的构建需要政府与社区未雨绸缪,有意识地进行超前配置。疫情反复使社区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韧性的构建是疫情时期社区保持健康发展的必需,是在兼顾防疫与生活的要求下实现有效管理与精准服务的基础,更是防疫常态化要求下重构社区共同体,营造社区信任关系与支持网络,从而维护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着力点。

本文将以笔者所在的武汉市M社区为例对新冠疫情下社区韧性的构建进行分析。M社区处于武汉市,社区面积广大且人口众多,约有居民一万人。在疫情期间,该社区经历了从初期的慌乱与停滞到后期的逐步适应、有序运行,其社区韧性的构建也正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2 新冠疫情下社区韧性构建的现状

2.1 组织层面:社区自组织能力的初步建立

社区自组织能力,指社区在无外部力量干预的情况下,完成自我管理、服务,进而实现社区协调有序运行的能力。这一能力在常态下可体现在社区内的集体活动、自治与矛盾协调等过程中。在新冠疫情中,社区自组织能力则体现为社区迅速调配资源,有效应对紧急情况并支持居民基本生活的能力。

武汉市具有一定的社区自组织建设基础,目前,已基本建立了社区正式组织网络,包括社区党、团、工会组织系列,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系列,社区志愿者组织、专业性的社区服务组织的社区组织格局已基本形成[2]。网格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平台如微信等的普及运用更使社区自组织的建立与有效管理的实施成为可能。

在方针政策与学术研究层面,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于基层社区日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大幅度充实基层特别是社区力量,加大流行病学调查力度,织密织牢社区防控网,实行严格的网格化管理,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把控”[3]。学者们也纷纷指出,社区自组织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实现自下而上的主动发展和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对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均有重要价值。

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构建首先需要人员。武汉市大部分社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目前看来,这种富余在于潜在人力资源的丰富,而非现有力量的雄厚。疫情爆发后,居民与社区的关系日益紧密,应急管控更强化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居民在生活与心理上对社区的依赖都有所增强。这为增强社区联系、激发居民参与意愿、鼓励其参与社区事务与管理,并最终将社区中的潜在资源转化为实际优势提供了可能性。

2.2 管理层面:人性化管理的有益尝试

人性化,根本在于尊重人和人的需要。人性化的社区管理即尊重社区居民相同与不同的需要,灵活变通地实施措施,为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支持。在疫情爆发的非常态时期,诸多需求都让位于防疫需要,而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弥合“战时”与“日常”间的空缺,将成为管理的重要目标。

现阶段,防疫工作已经由疫情爆发时期单纯的疫情防控转向兼顾疫情防控与保证日常生活,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就变得尤为重要,武汉市Z社区做了有益的尝试,生产生活重新成为主线。一方面,先前的抗疫实践作为宝贵经验,为提升管理质量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正常生产生活的进行也要求更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我国在此方面已有尝试并成功的范例。上海作为特大城市,管理难度极大,却能高效地完成任务,其精细且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社区注重提升疫情防控工作精度,运用标准化程序和科学有效的措施,并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工作做精做细;考核评估常态化,从而落实责任;在进行隔离管理时,居委会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为隔离居民提供生活与防疫卫生方面的服务,将人性化的关怀落到实处;社区还特别关注对于相关人员的隐私保护工作,保护其合法权益[4]。对于老年群体等需要长期特殊关照的群体以及孕产妇等一定时期内需要特别关照的居民,社区也能够进行备案与细致关怀。

2.3 社会资本层面:社区关系网的营造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强调培养居民在社区活动与社区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激活社区内个人、集体的社会资本与活力,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将社区网络真正整合为社会支持网络的一部分,从而提升居民、组织与社区的抗逆力,营造社区居民关怀互助、社区社会资本富足的良好社区,实现社区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而这与社区韧性的目标不谋而合。居民对社区的认同与责任感,是社区管理得到认同与执行的保证;而居民之间的支持互助理念则是社区生活平稳运行的依托。良性互动、关怀互助的社区关系,即拥有富足的社区社会资本,是社区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新冠疫情之下,社区是各种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单元,社区与居民直接产生联系。应信息摸排与核酸检测等工作的需要,社区广泛组织居民进入社区微信群等,为增强社区内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同时,实施封闭管控期间,由于出入社区的限制,居民活动被限制于社区内部,客观上加强了社区内部人员的互动,居民间互信互爱、守望互助的理念有望回归。

3 新冠疫情背景下社区韧性构建的不足

3.1 自组织能力不足:社区自组织能力弱

(1)社区人员参与不足。社区工作人员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实际工作中,人手不足仍是主要问题。笔者认为,疫情防控中暴露的社区工作人员不足虽然与疫情期间工作量增加有关,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也与社区自组织能力弱、人员参与积极性低、社区工作者待遇低有关,因此不仅没能发掘并利用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反而甚至可能导致一些社区工作者在疫情期间辞职。

(2)社区组织仍不成熟。社区组织成熟度对社区人员参与率和社区管理实施都会产生影响。一方面,居委会等社区正式组织缺乏居民认同,社区非正式组织缺失,导致社区整合度较低,使社区的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社区组织机构主动性、灵活性不足,一味等待上级指示而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大部分社区属于政府主导型社区,日常情境下照章办事即可,但面对突发情况时,往往缺乏灵活应对,政府的指示尚未下达则难以开展工作,存在着大量“等待指挥”“照抄指示”的情况,社区组织韧性尚有欠缺。

3.2 管理人性化有待增强:对特殊群体的需求回应不足

在上海等地区交出优秀答卷的同时,仍有许多城市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着“一刀切”情况,大规模的社区封控影响生活与工作出行,多次全员核酸检测占用大量时间和场地等,为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可能带来更多隐患。

人性化管理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对特殊人群的关怀与支持,例如对于老年人、病残人士、孕产妇等特殊居民,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以老年群体为例,作为较为典型的弱势群体,老年群体对于社区生活的依赖性更高,因此在社区面临突发状况时,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会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笔者所在的Z社区中老年居民众多。进行全员核酸检测的过程中,常出现居民不知如何在手机上进行相关操作而影响检测等相关问题;疫情期间,社区管理依托线上平台进行信息收发,而老年群体在此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疫情平缓后,健康码、线上支付等新要求、新方式随疫情防控常态化而成为主流,而相对处于技术弱势的老年人则在日常生活中“举步维艰”。

3.3 社会资本缺乏:社区内外关系淡薄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推进,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快速的人口流动也使得“熟人社会”日益变为“生人社会”,社区内异质性的增强无疑削弱了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的熟悉程度、认同感和凝聚力。桂勇、黄荣贵曾指出,我国的社区已经不具备共同体色彩,居民归属感仅有中等程度,居民间的关系对个人社会支持的重要性较低,社区参与意愿与水平低[5]。

而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社区作为防疫的基本单位,社区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个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强调正式联系的社区正式组织,还是更强调情感联系与自愿交往的社区非正式组织都应发挥作用,而现实生活中淡薄的社区关系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另外,社区与社区组织主动向外求助,联系资源的能力也尚有欠缺,疫情状态下盲目“等、靠、要”问题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因此,当前日益淡薄的邻里与社区关系亟待重构与加强。

4 新冠疫情背景下社区韧性提升的策略

4.1 人员与组织双管齐下,增强自组织能力

(1)以网格管理提升居民参与度。网格化管理模式在武汉市社区中的广泛应用,为社区实现信息的高效传达与反馈提供了可能,使得居民能够广泛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在我国,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先于理论研究,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管理模式,俨然呈现出“无网格,不治理”的发展趋势[6]。在社区管理实践中,应进一步推广并落实社区网格化建设,通过微信群、短信电话、布告栏等居民熟悉、方便的方式将居民有序组织,并使其知晓如何表达诉求,畅通沟通渠道,从而提升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感,切实提升主体责任感与参与度,关心并加入到社区建设中。

(2)以党员引领促进社区组织发展。在调动社区人员积极性的过程中,党员在社区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就笔者在Z社区的经历而言,疫情期间,社区工作者对本社区内的党员进行了登记备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分配任务。上级政府安排的下沉党员也广泛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在社区组织不成熟、社区专业人才队伍尚不完善、基层社区工作人员数量十分有限的疫情阶段,党员干部为社区组织韧性的增强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人们对于党和政府的广泛认同与信任也是一种极为珍贵的社会资本,应该更加精准、有效地运用党建优势于社区管理中,如确定楼栋党员代表、党员志愿小组等,作为社区的人力资源储备,在有需要时加入社区工作队伍;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社区志愿队伍等社区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带领更多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

4.2 关注特殊群体,加强人性化管理

社区管理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人性化的管理以精准把握居民的需求为基础。社区可借助网格管理模式了解社区居民的类型与分布,把握本社区居民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制度,决定具体的管理方式与措施。如笔者所在的Z社区属于养老型社区,老年住户较多。因此社区在管理与服务中对老年群体有适当倾斜,如在进行核酸检测时安排工作人员帮助老年居民进行信息登记等工作,在物资配送时优先考虑独居老人等特殊住户,在进行出入社区管理时,居委会特别注意保留办理纸质出入证明的服务,方便不熟悉健康码使用方法的老年人出入社区。

社区作为能够最广泛、最直接接触居民的基层组织,对于帮助本社区内的弱势群体具有天然的责任与优势。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志愿团队、联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等对本社区老年群体等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帮扶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有效利用服务资源,便利其日常生活;对于患有严重疾病,需要频繁或可能需要紧急就医的居民,社区应进行登记备案,并与周边医疗机构进行对接或开展合作,使这些居民能够就近就医或一定程度上简化其就医手续,减轻其在疫情时期就医的困难。

社区更应听取居民建议意见,积极改进社区管理机制。疫情时期,社区可以以微信群、QQ群或线上会议为依托,利用线上平台收集居民对社区管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社区内正式管理组织与居民间的交流。社区还可以通过倾听、整理居民的问题与需求,系统地向上反馈其诉求,形成社会合力,促使相关政策的出台,社区不仅是为居民提供帮助的机构,也应成为居民主动争取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表达意愿和需求的平台。

4.3 社会工作进社区,培育社会资本

社会工作有利于营造社区关系。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强调激发服务对象的主动性,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助人自助。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工作方法之一,在激发社区居民参与主动性、促进居民间接触、促进社区关系网络的建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关系网络作为社区资本韧性的重要部分,对社区资本韧性的构建分别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正式的规范作用,能够成为构建社区资本韧性的助推力。

实际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在社区中开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对社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增加居民、组织和社区间的互动,增强社区中各主体间的联系,从而营造社区关系网,达到提升社区凝聚力,提升社区韧性的目标。

一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在社区中定期举办社区活动,开展社区服务项目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与帮助,从而提升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愿,增强社区归属感,改善现实生活中疏远淡薄的社区关系,推动建立社区关系网络与社区支持网络,积累社会资本,提升社区资本韧性。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能够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孕育与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提供社区服务的重要主体,并在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活力,推动社区居民发掘并发挥自身力量的环节中发挥独特作用,有利于提升社区整合程度与凝聚力。对于社区社会组织缺乏,已有组织能力较弱的社区,社会工作能够为其提供相关专业知识与理念,在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激发社区居民的主动性,推动已有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社区社会组织。

另外,社会工作作为“五社联动”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向内开发与向外拓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路,这一社区发展模式将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工作与社区慈善资源整合。专业社会工作组织能够为社区链接资源,多主体参与更丰富了社区可能获得的资源。“五社联动”相关项目已在武汉市部分社区进行了实践。2020年6月,“阿里公益·五社一心·爱满江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落地七里一村社区。实践表明,“五社联动”模式对于培育、增强社区力量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能够加强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形成社区认同感和文化认同,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同时,也为社区注入了更丰富的资源,大大提升了社区资源的可获得性[7]。

5 结束语

自2020年底至今,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社区作为直接服务于普通民众的基层组织,将面临持续的压力与挑战。我国韧性社区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韧性社区,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本文将社区韧性的构建优势与不足相结合,对新冠疫情背景下社区韧性的构架与发展进行一定的探索与思考。反思不足与立足优势,长善救失,二者相辅相成,想必能够共同促进社区韧性的提升与社区管理的进步。

猜你喜欢

韧性居民新冠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新冠疫苗怎么打?
石器时代的居民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