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分析
2022-02-28陈湘涛
□陈湘涛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乡村振兴的具体落脚点在于综合化利用当前可利用的一切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助力农业经济增长。文章依托于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济意义的把握,分析指出产业结构调整中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并结合太原市晋源区稻田公园产业结构调整案例作出进一步的策略思考。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仍更多围绕着家庭单位的分散性农事生产来进行,与愿景中的开放、集中、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在城镇化促动下,很多农民为了生计而流转于城乡之间,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农村人口面临阶段性或永久性失地的困惑。当其不再进城务工时,返乡后却难以快速重新投入农事生产,成为“失业”农民。这对农业农村的稳固而言是不利的。
另外,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农业经济都是单一化发展链条,种植业遵循因时而耕、因时而收的规律;养殖业遵循单纯的养殖—售卖规律。在经济发展中,农民的增收尤为被动,收入来源少,产品附加值未得到开发,产品价格又完全受控于市场。
从以上现状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经济还处于较低的经济增长水平。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求对农业产业结构作出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1]。如今,正是有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促动,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升到了应有的高度,其也将成为农业经济现状得以改善的推手。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是关键[2]。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供方向与方法。调整产业结构,要打破传统的农产品生产思维、农产品结构体系,立足高产和产品质量“做文章”。例如,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就对普通农产品种植进行了产品结构优化,而且不同产品的创收体系还大有区别。冬瓜生产与民俗文化打造相糅合、南瓜生产与电商经营相糅合、西瓜生产与美食村打造相糅合。其农产品的高产、高质量是同时附着了更有针对性的农业经营体系,提质增效的成果十分明显。
二是使农民收入多元化。农民以往所依赖的农业收入靠的是粗放的种植、简单的交易方式,其收入组成也比较简单,很难通过农产品附加价值增收。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而价格上升与下降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升与降[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质上是遵循现今市场形势、规律,帮助农民摒弃粗放的创收形式。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有关键影响的要素分析
3.1 生产资源分配情况
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地区要结合对各产业差异、贡献预期的分析来规划生产资源的分配,其农林牧副渔业的比例要发生变化。
3.2 主导型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主导产业存在动态更替现象。其体现的是旧主导产业驱动经济增长能力的式微和新主导产业驱动经济增长能力的凸显。
3.3 产业比例
产业结构得以调整的直观体现是各产业比例关系的改变。产业比例调整的成效在于,相同的投入下,调整后的总产出远大于调整前。
3.4 生产率
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的过程中,原本生产率就高的产业会受到更多青睐,从而带动各项生产要素向其流动。例如,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有更多人才涌入,有更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模式作为依托等。
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案例分析
4.1 概况介绍
稻田公园的建设完美契合了“乡村振兴”“农业产业现代化”两大标签,乃是晋源区农业发展实践中的代表性举措。该公园的建立、具体经营由龙头企业(康培集团)负责,是高度一体化的农业公园,兼具生态农业、娱乐休闲、旅游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也是当地的一大产学研示范基地。园区选址在太原市晋源区贞观街花塔村以南,总面积达到85 hm2,2021 年8 月启动,建设时间较晚,但进展较快,同年10 月1 日已顺利开园营业,在第二年初改造升级,面貌更佳。
稻田公园属于本地区的稻花城项目,作为“稻之城”亮相,将晋祠大米打造成“绿色”“高品”大米,传播品牌价值,让进入园区体验的人透过“禾稻之美”,看到本地的丰饶。2022 年,公园对晋祠大米扩种规划,把赤桥村、花塔村的周边分散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扩种面积达25 hm2。同时,利用自动化插秧机械,做到了1 hm2/d 的作业量,也在高级农艺师的指导参与下实现了科学插秧,预计产量能达到9 000 kg/hm2。配套做法还有科学孕育良种、改造田地、标准施肥、推行良法等,对晋祠大米的丰产丰收做了全程、全系列保障。
稻田公园创新了农村产业模式,执行的是“公司+农村经济合作社”模式。其模式的具体落实,围绕着“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打造”几大标签进行。稻田公园突出了科研技术的支撑作用,在地标产品打造中让山西省农业农村局技术部门、山西农大充分参与,合作研究了鱼稻共生、水稻施肥、质保等方面问题;还积极开展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最终开辟了约2.67 hm2的稻蟹、稻鱼共生试验示范田;在地标性水稻种植上,一方面没有放弃传统的锦稻17 号、103 号品种,引进试种品种稻花香2 号,主动培育康培1 号、2 号、3 号等新品种。
4.2 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一是依托于第一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兼而做活第三产业。2022 年度,晋源区总战略均围绕着本地农业特色,依托于生态农业,为其田园风光、民宅建设、稻田文化注入新韵。第一产业突出的是农业食品的保障功能,第二产业突出的是田园生态的涵养功能,第三产业突出的是建筑的休闲体验功能和耕种文化的教育传承功能。一二三产业和谐地融于稻田公园发展中,不仅新颖,且产业链条全,品质安全可控。
二是建成一体化的综合体验区,吸引多样化消费。为了使该思路转化为现实,2022 年1 月,稻田公园完成升级亮相,其内在的功能区增多,例如,其中不仅有晋祠米铺、稻田艺术体验馆、稻田市集、稻田城堡等与“稻”文化紧密相关的设置,还有光影森林、天空之境、冰雪城堡等适应新春场景的创新设置,可带给游客丰富、综合的体验,对应的消费也会增加。
4.3 产业结构调整对稻田公园域内农业经济的影响
稻田公园建成农文旅综合体后,其对应的农业经济效益就由农、文、旅产业配合创造。稻田公园凭借龙头企业带动农业观光事业、产学研事业等的发展,辐射域内25 hm2绿色水稻及所有村屯的产业化发展,一并带动村容村貌整体改善,促进多种产业深度融合,继而实现农村增绿、农产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稻田公园在带动村容村貌改观,助力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让当地农民得以有选择地就业。富民兴村最终还需要靠增多农民的收入来源实现。建立稻田公园后,以往前往外地打工的农民可“守”在本地工作,例如成为公园园区服务人员、店主、稻田管理员等,既能获得稳定的劳动收入,又能照顾家庭。稻田公园农文旅综合体打造卓尔不群,将作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模范案例,其品牌影响力将加码,持续创造品牌收益。
从稻田公园的成功发展中,可以清晰看到其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各个要素的把握,即循着农文旅综合体的基本脉络分配生产资源,立足本地实际,以稻为道,以稻扩道;配合龙头企业的机制,带动稻文化下的旅游生态打造,丰富产业类型和合理配置产业比例;配合农业现代科技的融入,不断育良种,提生产效率,推广晋米品牌,形成了坚实的农业增产增收技术支撑。鉴于晋源区稻田公园的发展,总结了以下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5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5.1 坚持生态理念先行,围绕绿色发展标准分配生产资源
我国各地区都应珍惜现有、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在生产资源分配处理时以“生态”为先,让绿色发展成为准则。
晋源区稻田公园贯彻了生态理念,围绕水稻打造鱼稻共生景象,丰富稻旅文化等,使生产资源基于文农旅综合体的规划进行流动、分配。随着文农旅综合体战略规划的改变,农业生产资源流向农林牧副渔业的数量、比例也要发生变化。由此,其他地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把“绿色”视作产业化发展的新标签,让良性的生态环境不断地向外输出经济价值。
一方面,各地要突出农业特色,把自身所拥有的生态资源作为可挖掘的财富,并将生产资源更多分配至生态资源挖掘领域,以尽快找出自身区别于同质化产品的优势,开启特色经营。另一方面,紧紧抓住绿色发展方向,让新型种植和生态环境建设二者相互给养,向相应领域投入更多生产资源。可选择生态种养、立体种养等科学种植方式,以种植养生态,并在良性生态循环和足量生产资源支持下,产出高质量农产品,配套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维系农业的科学规划与实施。
5.2 突出市场机制作用,使主导型产业优势在龙头企业带领下凸显
各地应尤为关注自身的优势产业,通过合理施策,使其顺利完成对现代农业技术、人力、产供销链条等的整合,从而更快更好地升级为本地主导型产业。其中,相应产业向主导型产业升级的成功,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都必须有市场机制的深度参与。由于农产品质量优劣需要获得市场的相对直接的反馈,其主要反映在价格的升降上,应依靠龙头企业引入市场机制,警醒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者,使其向标准化迈进。在龙头企业带领下,加大技术、人力等要素的投入力度,乃至推动产业链条的整合。
一方面,各地行政部门必须正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制定各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政策时,融入市场导向原则,使市场能更有序、合理地配置流动中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应根据具体、实际的需求而流动,有助于农业资源深层价值的发挥,彰显生产优势,树立品牌自信,从而逐渐推动相应产业发展为主导型产业。另一方面,各地应吸引投资入驻,支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能负责组织生产和市场销售,并且强大的企业能带来健全的农产品加工、升值产业链,提高生产率,令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向愈加明确,使企业所参与的主导型产业的优势更优。
5.3 持续加强财政支持,基于行政鼓励合理调整产业比例
财政支农政策应紧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5]。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国家及地区的财政扶持始终不间断,这是稳基石、促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宏观策略。而在未来,财政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持依然不可少。财政资金划拨至农业范畴,其应用主要在于直接补贴农事生产、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发展绿色农业、引导“一村一品”、支持农业产业链完整等,这些应用均有益于农业产业现代化推进。
基于对晋源区稻田公园发展的思考可得出,未来财政支农举措应配合行政部门政策,起到鼓励、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比例调整的作用,从而让具有天然优势的产业在占比上合理增大,有力拉动本地农业经济的增长;让非优势产业“扮演”配合性角色,其占比稍小,但是依然为保持农业产业总体平衡作出贡献。关于产业比例调整的方案,各地有关部门要结合历年的各产业贡献情况以及本地总体的经济战略制定。
5.4 引入现代农业科技,促进产业转型中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率呈正相关。科技要素有必要作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助力器”,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科技可帮助农业生产逐渐和传统结构、模式、方法等解绑,使其由粗放转化为精细,即走向集约化。这在稻田公园经营中也有充分体现。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各地行政力量应加大对本地农业科技进行政策上的激励、研发创新上的投入力度,使农业技术有更大的创新动力和施展空间。其中,“科技研发+农田试点”可作为不断发展成熟的机制被推广,使农业科研与农业产业转型相辅相成,提高农业生产率[6]。
6 结束语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复杂的大工程,其能否切实地影响农业经济增长,作出突出贡献,最终还要看调整的方向、方法正确与否,以及调整工作落实的成效显著与否。案例地区农业的新颖发展策略能带给我国基层农业发展极大启示。要充分立足实际,把握关键影响要素,挖掘潜在优势,也要灵活、综合地利用多产业的融合,抓住现代消费的痛点,实现持续创收。总而言之,乡村振兴视域下,怀揣着带给农业经济以正向影响的理想,辩证施策,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空间将无限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