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2022-02-28曲洪乐

山西农经 2022年24期
关键词:粮食农民生产

□曲洪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 佳木斯 156100)

1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经济发展现状

在世界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粮食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赋予粮食经济更多的使命任务”是国计民生的实践核心,也是地缘政治的战略武器[1]。

1.1 粮食生产体系健全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种植体系较为完善,能够为国家粮食战略实施提供支持。2021 年8 月26 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为1.28 亿hm2,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36%。2015—2020 年年均粮食产量达到6 500 亿kg,2020 年达到6 638.5 亿kg,人均粮食量为470 kg,超过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人均400 kg)[2]。

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小麦、稻谷能实现完全的自给自足。我国会从国外进口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主要用于加工产业,例如酒精、饲料、豆油等[3]。我国粮食生产体系较为健全,能够实现基本的自给自足,保证社会秩序安全有序。

1.2 粮食储备体系完备

我国坚持“藏粮于民”策略,将大量粮食留存农民手中,保证农民有一定余粮,保证“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为国家粮食战略提供支持。同时,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自1990 年开始我国建立专项储备制度,成立中国储备粮集团,在各地建立粮食储备基地,用于对抗国际粮价的恶意波动,有效提升国家宏观调控能力[4]。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可分为备荒储备、战略储备、周转储备、后备储备,不同的粮食管理阶段有着不同的策略。国家粮食储备战略要求做到专库存放、专人管理、专账记载,真正实现质量、地点、数量、品牌“四落实”,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操作,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自动用,保证国家作出重大战略选择时有充足的粮食作为支撑。

1.3 粮食交换体系良好

粮食交换体系与流通是我国粮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新常态视角分析,粮食的经济属性具备极强的融合性和渗透力,所有领域都与粮食密切相关,具备极强的“蝴蝶效应”。

目前,国内粮食分配、交换、流通体系较为完备,国家为鼓励农民生产出台大量支持政策,中储粮集团每年定期更新储备粮,向农民高价收购粮食。根据国内粮食价格变化,农民拥有自主销售权,可以决定在什么时间销售和销售多少,以便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粮食是重要的经济产品,虽然不是经济作物,但经济属性不断强化。

2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022 年5 月,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大量的“收青储”现象,收购方以超过农作物市场价的价格收购青苗作为饲养大型牲畜的饲料,导致很多地方的农民停止生产,以获取更大的利润。从市场规律分析具有合理性,但如果大量农作物无法产生“收成”将会造成一定的粮食压力。

2.1 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显著

全球粮食需求始终处于快速上涨趋势,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进口大国,时刻面对与国际四大粮商的博弈。国内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极为复杂,为粮食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存在因果关系,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到一定指数后,生物性燃料成本优势凸显,可用于燃料加工的粮食品类需求就会迅猛增加,形成“车人争粮”的局面。粮食金融化是指国际大粮商操控粮价,大量资本进入大宗粮食交易中,使粮食期货市场剧烈波动,从而产生获利空间,影响粮食经济领域持续健康发展[5]。

2.2 城镇化进程导致农村土地精耕不足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谋生。各地农村建立农村合作社机制,将大量土地对外承包,促使土地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优势,对土地种植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精耕不足。以往“人耕马拉”的年代土地资源有限,农民只能通过提升耕种质量实现增收,土地精耕比例较高。城镇化后,农村合作社机耕比例增加,大多数农户采用机械化种植,在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同时,造成土地精耕比例下降。

其次,部分荒芜。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导致部分土地处于荒芜状态,个别种植户为了省事,种植生长周期长的农作物,导致粮食减产。简而言之,土地收益率上升,粮食产量和种植比例下降,可能出现数量不足的问题。

2.3 国内粮食种植格局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由17 个省域下降至13 个,逐渐由长江中下游向黄淮平原和松辽平原转移,沿海的发达城市逐渐由产销平衡区、主产区向主销区方向发展。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在向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二、第三产业成为发展重心,农业受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加之农业GDP 在各省市发展中占比较小,不被重视,产业结构调整时易被边缘化,导致农村部分土地出现撂荒现象,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动能。

其次,进口日益增多。国内粮食价格始终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部分农民经过计算发现种粮只能保证略有盈余,甚至存在亏损现象,导致部分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种植劳动。此外,进口粮价较低,对国内的粮食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

2.4 粮食销售渠道和时机把握不佳

农民在粮食生产中存在“靠天吃饭”的思想,人为干扰情况较少,从粮食销售流通来看,仍存在“听天由命”的观念。

首先,价格无法掌控。粮食市场价格始终处于快速波动状态,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下,即使期货市场也很难把握粮食的最高或最低价位。对于农民而言,粮食销售不可控制,无法知晓未来哪种农作物会涨价,很难有机会实现粮食增益。

其次,销售渠道狭窄。大部分粮食被国家收购,少部分粮食由食品加工企业收取,部分粮食进入期货市场。从销售渠道建设来看,农民几乎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在上述渠道中寻找一家或几家销售。农民粮食种植规模较小,市场议价能力较弱,无法获取更多的种植回报。

再次,销售时机把握不佳。农民的粮食销售是个被动过程,销售时间需要国家统一安排。若农民销售时间不是一年中价格最高的阶段,将会直接或间接损害农民的根本利益。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缺乏对市场机制的认知,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误导,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3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经济发展对策

3.1 适应经济新常态,优化粮食金融属性

目前,世界性的“粮荒”苗头已经出现,在俄乌冲突影响下,2022 年10 月粮食生产总量大幅度缩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美元—石油”战略逐渐转化为“美元—粮食”战略,粮食的经济属性、金融属性和能源属性已经形成。

首先,优化粮食价格机制。国内粮食管理机构应针对粮食价格建立完善的机制,除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外,还要注重国内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实现“体内”和“体外”的“双循环”。目前,国际粮食市场由四大粮商控制,要想稳定国内粮价,参与到更为广阔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全程跟踪粮食价格。积极发挥国家“供销社系统”促进内循环,最大限度保留农村粮食价格,让农民得到最大的实惠,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稳市场、稳粮价、稳民心。

其次,加强粮食流通管控。我国乙醇汽油生产较多,应从全国粮食需求和生产视角控制,避免大量粮食进入生产或饲养领域,保证充足的粮食用于战略储备或保障基本民生,加强粮食流通渠道的管控。各大储粮集团应加大对粮食生产和收购渠道的管控力度,不能只盯收购不看生产,要及时分析粮食种植和生产行情,加大流通渠道管控力度,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得到最大的实惠。

再次,盯紧国际市场。国际四大粮商控制国际粮价便于攻击目标国家或在国际期货市场获利,我国必须紧盯国际粮价变化,根据粮食供需关系适当回收和投放,避免让更多的国际粮商“割韭菜”。应将粮食战略作为首要战略,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以期提升粮食的金融属性价值。在俄乌战争影响下,部分国家出现“粮荒”,从粮食经济视角分析,传导效应很容易影响中国,必须加以关注。

3.2 推动产业化建设,加强农村土地生产管理

从本质属性分析,农村合作社与美国的家庭农场相当,均大量向城市转移劳动力,集中使用农村土地,由集体或个人承包,以期彰显产业化、规模化优势。

首先,加强土地管理。相关部门应注重粮食安全,避免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制剂,真正做到绿色耕种。另外,要保护国内种子生产及销售,我国种子大部分来源于日本和美国,如果国外势力从种子上“卡脖子”,将会导致中国粮食战略瞬间崩溃。国家应加大农村土地生产管理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回村就业和创业,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提高农村土地的整体收益率。

其次,盘活粮食经济。国内粮食大量依赖进口,主要原因在于国外粮食的种植成本低于国内粮食,虽然有国家储备粮系统回收,但对于中国庞大的种植系统而言,内部消化压力较大,只能通过优化渠道解决。传统粮食被视为国家战略资源,其在具体管理中具备一定的经济属性,可以依托市场获取更大的回报。

再次,加大补贴力度。农业是我国支柱型产业,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曾经发生过两次危机,最终均依赖农业实现“软着陆”。农业在国家产业构成中绝不可偏废,必须通过多种措施激活农业生产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如今在房地产经济疲软的状态下,必须选择农业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区域,通过持续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

3.3 打造多元化格局,提升农民参与生产的动力

粮食经济已上升为粮食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必须加强粮食经济管理,打造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全面提升农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

首先,打牢产业基础。依托东北三省、黄淮平原和松辽平原打造中国粮食战略安全带,加强粮食经济管理。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国家明白建设完善产业链的重要意义,俄乌冲突让各国明白军事实力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当俄罗斯、乌克兰因战争导致粮食减产,印度宣布不对外出口时,世界上大量的粮食进口国瞬间压力倍增。因此,必须打牢粮食种植基础,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尤其要关注三江平原、黑龙江等重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情况,确保国家的粮食战略安全。

其次,优化进口渠道。我国在粮食进口上应采取“多点开花”策略,分别从欧洲、美洲、非洲等地进口,保持均衡的进口比例,确保即使因战争、经济、贸易等原因导致无法进口,也不会出现恐慌。同时,控制粮食进口比例,防止对国内市场造成更大冲击。若无法控制国外进口数量和比例,必须给予国内农民相应的补贴,防止谷贱伤农。农业虽然不会对GDP 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其具备的战略意义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

再次,加快农民职业化进程。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机械化率持续提高,要按照农业合作社模式继续走下去,依托家庭农场、村办企业、合作社等模式将农业生产统筹起来。同时,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在培养新型农民上下工夫,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或参与到新型农业生产中,让农民职业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为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3.4 实现市场化运行,提升农民粮食销售效益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国内粮食市场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运转,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的生产效益。

首先,控制价格波动。国家要在粮食价格上有所控制,避免出现大幅度波动,确保农民可以在任何时间周期销售粮食,而不是在粮食价格剧烈波动中寻找机会。国内粮食价格波动与国际粮价波动不一致,说明国内粮食价格可能存在人为控制因素,有部分利益群体从中获利,对农民不利。加大对粮食领域的欺农、伤农问题的治理力度,真正让农民耕种有账可算,避免出现“种地赔钱、多种大赔、少种小赔”现象。

其次,拓宽粮食销售渠道。虽然国家为了保证粮食储备,会将大部分粮食收归国库,但也要积极帮助农民拓宽营销渠道,使其有更多的选择。与加工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农业,让农产品不愁销路,缩短中间路径,实现粮食到终端的有效对接。

再次,给予农民最大的优惠。例如,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给予粮食生产企业政策支持,在仓储设备、生产设施的建设和购买上给予优惠。提升金融支持服务水平,为农民释放一定比例的无抵押贷款,让他们能够有机会转变产业结构。在用电、用水上给予政策优惠,确保其安心生产。

4 结束语

只有粮食经济保持平稳、粮食战略安全有序,才能真正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文章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经济发展现状入手,认为当前粮食生产体系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完备、粮食交换体系良好。但实践分析发现,我国粮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显著、城镇化进程导致农村土地精耕不足、国内粮食种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粮食销售渠道和时机把握不佳等。需结合实践研究制定适应经济新常态,优化粮食金融属性;推动产业化建设,加强农村土地生产管理;打造多元化格局,提升农民参与生产动力;实现市场化运行,提升农民粮食销售效益等策略,以期达到预设的研究目标。

猜你喜欢

粮食农民生产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我的粮食梦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