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人员拖延行为的研究进展

2022-02-28汪暑萍

护理与康复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个体量表情绪

汪暑萍,王 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拖延行为(procrastination)是个体以延迟或回避等消极方式应对各类事务的行为,反映了个体自我调节的失败[1-4]。研究[5-7]显示,当个体面临难度较高或难以应对的任务时更易产生拖延行为,可导致个体工作效率降低,产生焦虑、抑郁、内疚等负性情绪。临床护理工作繁重,对护理人员要求较高,拖延行为不利于其完成护理任务。本文旨在通过对拖延行为的分类与评估、护理人员拖延行为研究现状及干预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构建护理人员拖延行为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1 拖延行为分类与评估

1.1 拖延行为分类

目前,拖延行为的分类尚缺乏统一定论。学者根据拖延性质将其分为惯性拖延和状态拖延。惯性拖延是指个体长期采取拖延方式执行任务且形成习惯的行为活动;状态拖延是指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偶尔推迟执行任务且未形成习惯的拖延行为,强调工作任务本身对个体拖延行为的影响[8]。此外,另有学者根据拖延动机将其分为回避性拖延和唤醒性拖延。回避性拖延是指以回避为借口而采取的拖延行为;唤醒性拖延是指为了寻求刺激而等到任务的最后期限才去完成的拖延行为[9]。但无论何种类型的拖延行为都会影响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1.2 拖延行为评估

目前已有成熟的量表被用于护理人员的拖延行为的评估,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由Lay[10]在1986年编制的一般拖延量表(General Procrastination Scale,GPS),也称为唤醒性拖延量表,主要用于评价成年人拖延行为的严重程度。2010年,楚翘等[11]对GPS进行了汉化并应用于大学生群体拖延行为的调查。中文版GPS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为2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拖延行为越严重。此外,也有研究采用回避性拖延量表(Avoidant Procrastination Scale,APS)对拖延行为进行评估,该量表由McCown等[12]编制与完善,共1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总分为15~75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拖延频率越高。也有研究采用Tuckman[13]开发的拖延量表(Tuckman Procrastination Scale,TPS)对护理人员拖延行为进行评估,共有16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总分为16~64分,得分越高表明拖延行为越严重。上述3个拖延行为测评量表最初主要应用于学生群体,近年来也在护理人员拖延行为研究中得到了应用,且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然而,上述3个量表所测量的条目大多为日常行为中存在的拖延行为,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拖延行为而言缺乏特异性。

2 护理人员拖延行为研究现状

2.1 护理人员拖延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危害性

随着护理质量要求的提升,临床护理的难度加剧,护理人员发生拖延的情况愈加普遍。袁忠亮[2]调查52名男性护士的拖延情况,发现拖延行为发生率高达78.85%,其中无拖延情况的仅有11人。同时,护理人员拖延行为的发生也与其所在科室有关。张桂香等[14]的研究显示,手术室护士拖延行为现象较常见,为78.46%。程继霞等[9]调查发现,急诊科护士的回避性拖延行为及唤醒性拖延行为均处于低水平,且唤醒性拖延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可能与急诊科患者的病情较其他科室更紧急有关。陈小艳[15]调查发现,新入职护士的拖延行为发生率为66.67%,可能与从学生至护士的角色转换挑战有关。拖延行为对护理人员的心身健康和工作状态有着综合性的负性影响,主要体现为自评健康较差、情绪衰竭、职业倦怠、焦虑、抑郁等。Basirimoghadam等[16]研究发现,随着拖延程度的加重,护士自评健康差的情况会增多,可能因为拖延会产生负性压力,影响免疫系统,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拖延行为可能会导致情绪衰竭,从而降低工作效率。Ma等[17]指出,拖延是导致情绪衰竭和犬儒主义(即对周遭事物报以怀疑和嘲讽的一种厌世情绪)的重要因素,也是职业效能降低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导致职业倦怠。此外,拖延行为也会引发拖延者的负性情绪。严兆娴等[18]认为,拖延行为会导致个体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使其承受更多压力,引发个体消极情绪体验。彭芳等[19]指出,高职护理学生择业焦虑程度与拖延行为呈正相关。

2.2 护理人员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

2.2.1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人格特质等,反映个体自身特征与拖延行为的关系。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护理人员发生拖延行为的风险不同。研究[2]发现,学历、职称、编制以及生育情况是男性护士拖延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初级职称、育有二孩、有编制的护士群体存在着明显的拖延行为,可能与其所处的压力环境有关,育有二孩会使其在工作中产生更多焦虑情绪,有编制可能助长其惰性情绪。宋清洁等[1]对551名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拖延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不同年龄、岗位、护龄的护理人员之间的拖延行为发生率存在差异,并且自尊水平越低,拖延行为发生风险越高。另外,人格特质中高神经质人格特点的人群,其情绪波动较大,无法较好地管理和利用时间,因而此类人群更容易出现拖延行为[20]。除了社会人口学特征、人格特质等因素外,拖延行为还与自我应对效能、时间管理倾向等密切相关[14,21]。

2.2.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任务性质和工作环境两部分。任务本身的特征与拖延行为密切相关[22]。时间动机理论模型(temporal motivation theory,TMT)认为,个体对任务的期望、任务自身的价值、任务时限以及拖延敏感性是影响拖延行为的主要因素[23]。该理论指出,个体是倾向于执行高效用的行为,因而一项任务对于个体的效用越高,个体越不会产生拖延行为。另外,个体也可能为了减少和避免失败而采取拖延的方式回避工作任务。研究[8]指出,护士面对难度系数较高的任务常倾向于延缓执行,在认为无法应对任务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这提示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任务难度大、心理负担重,可能会增加拖延行为的发生风险,管理者需改善护理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缓解其工作压力,从而降低拖延行为发生率。

3 护理人员拖延行为干预策略

3.1 制定护理职业发展规划

拖延行为与职业发展规划相关,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是减少护理人员拖延行为的重要手段。护理职业发展规划是护理人员根据自身需求以及护理发展要求,制定目标、计划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活动并为之努力的过程。研究[24-25]指出,有明确职业发展规划的护士应对效能更高,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管理能够改善护理人员的情绪调节、时间管理、专业技能等。开展职业发展规划的前提是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越强的护理人员,会拥有更为明确的工作目标,从而促进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26]。

3.2 引入叙事护理模式

叙事护理模式已被广泛用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的干预中,主要步骤包括:收集叙事素材、编辑叙事内容、播放叙事视频以及叙事主题访谈。陈泗萍等[27]探讨了叙事护理模式在避免神经外科护士工作拖延及职业倦怠中的应用效果,在开展叙事护理干预后,护理人员拖延程度低于干预前,时间管理能力增强。研究[28]发现,时间管理倾向和自我控制对拖延行为有着直接的预测作用。叙事护理模式的核心目标是积极引导护理人员面对职业压力,有条理地规划工作任务,从而提升其对时间的管理和掌控能力。因此,合理应用叙事护理模式可以减少护理人员拖延行为的发生。

3.3 开展团体心理干预

团体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帮助个体改善自身情感认知,舒缓工作压力和负性情绪,形成良好行为与正确认知的过程[29]。团体心理干预主要包括确定拖延行为类型、分析工作任务特征、剖析自身正向表现、表达正向认知结果、分享认知策略以及交流治疗过程6个环节。开展面向护理人员的团体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时间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理性思维水平和自我效能水平。吴蓉等[30]开展为期7周的时间管理技能的团体干预,对于减轻护理专科生的拖延程度有积极作用,且在干预后1年半,护理专科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内控性得分提高,学业拖延情况减少。同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入职1个月时开展新入职护士关于拖延行为的理论学习,包括拖延的概念、分类、干预措施等,对其自身拖延行为的根本原因进行剖析,划分小组开展团队协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改善新入职护士的拖延行为[15]。

4 结语

当前护理人员拖延行为发生情况较为普遍,可通过明确职业规划、引入叙事护理模式、开展团体心理干预等措施减轻护理人员拖延程度。目前有关护理人员拖延行为的分类和评价方式尚缺乏统一标准,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探索。今后应进一步明确拖延行为的概念及分类,并对现有拖延行为量表在护理人员中的信效度进行分析,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评估工具。同时,应通过前瞻性研究设计开展关于护理人员拖延行为的干预性研究,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个体量表情绪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