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斌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梅核气
2022-02-28周令闻彭斌
周令闻,彭斌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方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皆为小柴胡汤剂量之半,去甘草,加入龙骨、铅丹、桂枝、茯苓、大黄、牡蛎组成[1]。因邪在少阳,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助少阳枢机,桂枝茯苓能利小便,行太阳气津,大黄清泻里热,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定惊。诸药合用,治疗少阳病兼表里三焦俱病之证。
彭斌教授为湖南省知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该科为国家级重点专科,从事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临床工作30余载,尤其在治疗梅核气方面具有自己的辨治特色,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彭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梅核气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现代药理学研究
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主要有效成分为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柴胡皂苷,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感染、抗肝损伤、抗抑郁、抗癫痫等作用[2]。黄芩具有抗疲劳、抗感染、保护心脑血管、增强免疫力、保护肝脏等作用[3]。两者配伍使用可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增强药效。龙骨与牡蛎常相须为用,此二者主要化学成分大致相同,微量元素种类相近,且都具有镇静安神、抗惊厥的药理作用[4]。茯苓的现代药理学作用包括调节免疫、降血糖、降血脂、保护肝脏等[5]。有实验表明,桂枝具有对中枢神经的镇静作用及抗焦虑作用[6]。半夏具有镇咳祛痰、止呕、抗感染等药理作用[7],有研究发现,生半夏和法半夏水提物对小鼠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但法半夏的作用效果强于生半夏[8]。有学者研究发现,“半夏-柴胡”药对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治疗胃炎的作用[9]。党参有保护神经、抗氧化、抗感染、抗应激、保护肝脏等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党参提取物具有治疗胃溃疡、保护胃黏膜的药理作用[10]。
2 梅核气的历史沿革
梅核气是以咽部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且不影响饮食为特点的咽部疾病[11]。实验学及影像学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发病与地域影响无关,症状轻重多与情志有关,情志不畅时可加重,男女皆可发病,但以中年女性居多。宋元时期《仁斋直指方》首次提出梅核气病名,“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状者是也。”[12]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载:“咽中如炙肉脔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13]清代古典医籍《包氏喉证家宝·咽喉七十二证考》第三十九条载:“回食单,一名甸气,一名梅核气。气郁热痰而生,喉两边两硬条,色红为甸气,小舌下如豆大,为梅核气”,指出梅核气的病因病机为气郁痰热。《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14]《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解释为:“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15]
3 现代各家见解
干祖望常从四个方面论治:六郁-越鞠丸、痰气相凝-四七汤、肝气不舒-逍遥散、肝急脏躁-甘麦大枣汤[16]。国医大师张震运用自创张氏人体疏调气机汤治疗梅核气,以达到疏调气机、豁痰散结的功效[17]。国医大师熊继柏认为,梅核气属于神志病范畴,因心主神明,故神志异常在脏责之于心,而痰饮最易蒙蔽心窍,扰乱心神,故痰饮是导致神志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其运用半夏厚朴汤合玄贝甘桔汤治疗梅核气,疗效显著[18]。黄恒青认为,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四逆散合用,能达到调和肝胃、舒气解郁、化痰利咽的功效[19]。沈宗国认为,导致咽部异物感的原因分为梅核气与类梅核气[20]。刘爱东认为,治疗要注意气机的调畅,以治气治痰为主[21]。毛得宏等[22]认为,治疗梅核气首要在于调气解郁。张勤修认为,梅核气的临证诊疗立足于肝,同时调节多个脏腑[23]。叶文彬等[24]从肾论治,并认为肾气开阖失司、水热浊气内生是其基本病机,固精气,调寒热,化浊气,利气机是治疗的基本思路。
4 病因病机
在梅核气的若干分型中,本研究主要讨论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梅核气。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逆乱,木旺乘土,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循经犯于咽喉[25]。《灵枢》中肝经的循行路线是这样描述的:“……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说明肝经与胃和咽喉的联系。清代叶天士曰:“……肝气上逆,久之则诸气均逆,而三焦皆受,不过胃当其冲矣……”说明肝经不疏会导致胃经失和,胃气不和上犯咽喉,最终导致本病发生。本病的治法在于疏肝和胃。肝主疏泄,肝气调达通畅则气机不滞,上下有序。肝主疏泄是脾胃气机通畅的枢纽。胃气主降,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胃气不再上犯,咽喉自然得舒。因此,肝胃不和型梅核气的治法正是疏肝和胃。
5 典型病案
何某,女,57岁,2020年12月7日初诊。患者自述咽部异物感1个月余,加重2周。现症见:咽部整日持续性不适,情绪激动加重,偶尔咽干,饮水稍缓解,无明显咳嗽咳痰,无明显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纳差,嗳气,怕食生冷,乏力,大便秘结,小便可,夜寐不安,易惊醒。患者平素多思多虑,善思易惊,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电子纤维喉镜镜检示:鼻中隔向左偏曲,双侧鼻腔及鼻咽部(-),舌根部淋巴滤泡增生,表面光滑,会厌、会厌谷、梨状窝、披裂(-),双侧声带运动闭合尚可,余未见明显异常。舌红苔灰黑,边有浊沫,脉弦。彭教授诊断为梅核气,辨证为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和胃、益气生津,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北柴胡 10 g,桂枝10 g,茯苓10 g,龙骨10 g,牡蛎 10 g,玉竹15 g,地黄15 g,黄芩6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生姜 6 g,大枣9 g。上述药物均为配方颗粒,上方7剂,冲服,早晚温服。并嘱患者调畅情志,勿多思多疑,勿频繁试探性吞咽、频繁用手触按颈部,尽量转移注意力,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户外活动,注意避风寒,慎起居。2020年12月14日二诊,患者诉咽部仍有不适但较前稍减轻,睡眠状况较前改善,头胀痛,大便偏干,舌红苔白,脉弦数。守上方,茯苓加量至 12 g,黄芩加量至10 g,龙骨、牡蛎均加量至15 g,加白僵蚕6 g,14剂。2020年12月28日三诊,患者咽部不适感间断出现,其余诸证均有缓解,舌淡红苔白腻,上方去白僵蚕,加入芦根15 g,14剂。2021年1月10日四诊,诸证皆好转,每日咽部短暂出现不适感,予北柴胡10 g,桂枝6 g,茯苓12 g,龙骨10 g,牡蛎10 g,玉竹20 g,地黄15 g,黄芩10 g,法半夏 6 g,党参15 g,生姜6 g,大枣9 g,浙贝母6 g。7剂,以善其后。8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告知未有复发。
按语:患者自觉咽部有异物感,病情严重程度主要受情志影响,无咳嗽咳痰,电子纤维喉镜下并未见明显异常,进食吞咽等不受影响,故诊断为梅核气。彭教授认为,情志变化对病情影响大,嗳气、脉弦,病位属肝,肝属木,按照五行相克原理,木旺乘土,患者症状表现为纳差,消化不良,怕食生冷,此皆为肝气犯胃的表现。咽干,饮水稍缓解,大便秘结为阴液亏虚的表现。乏力为气虚的表现。因此,辨证为肝胃不和证,用《伤寒论》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梅核气更为贴切[26]。处方中柴胡、黄芩配伍,善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使枢机得以和畅,调肝胆气机,清内蕴之热,使情志得舒、烦闷减轻;桂枝、茯苓能利小便,解烦渴;龙骨、牡蛎能敛浮越阳气、镇惊、安神、定志;玉竹、地黄补阴液,生津止渴;党参味甘,性平,能补中益气、止渴;生姜、大枣顾护脾胃之气,防止寒凉之药伤及脾胃。全方配伍恰当,行气与解郁并行,滋阴与益气并重。二诊时,增加龙骨、牡蛎用量,使镇静安神的作用之力更强,黄芩、茯苓加量,使清泻里热作用更强。三诊时,加入芦根生津润燥止渴。四诊时,增加玉竹、党参的用量并加入浙贝母,使润燥滋阴之力更强,以善其后。同时,患者中年女性居多,平素多思,又因疑惑自己是否体健而焦虑,频繁进行试探性咳嗽及吞咽,或者频繁用手揉捏、按压颈部,从而加重心理负担,良好的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可以帮助缓解由精神紧张带来的不适加重,患者可以通过阅读、户外活动、体育锻炼、与人适当交谈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更助病瘥。
6 结语
彭斌教授认为,梅核气多发起于情志问题,是患者的一种异常感觉,一般并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当患者症状以气机郁结,惊惕不安为主,有肝胃不和的症状,且痰结表现较弱时,可以考虑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梅核气,配合自我调节情绪,以达到疏肝和胃,调畅咽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