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思考
2022-02-28李媛,陶辰
李 媛,陶 辰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1],要求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教育。“课程思政”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成为立德树人、为党育人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探索方兴未艾[2-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初见成效,但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实地师生调研数据为依据,总结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探讨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全面开展和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困境
经调查,目前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思政元素如何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知识怎样融合才不会显得刻意,还有教师认为自己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面较窄,以及自身的政治素养有待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4],如何根据专业课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并找到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杜绝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和“贴标签”现象,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统一
目前,多数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但仍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认为课程思政是一门新课、课程思政就是思政课程,这从侧面反映出在课程思政的动员与宣传方面还有疏漏之处。另外,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要程度,多数教师认为非常重要,少数认为比较重要,极个别人认为不重要,这表现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程度还没有形成共识。这种认知层面的不统一势必对下一步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但是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他们从思想上不重视课程思政,或者错误地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老师的职责;在行动上不知道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也没有参与相关的培训和学习。从根源上说,这些教师不仅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意愿和内驱力,在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上也存在欠缺和不足。
(三)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较单一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目前多数教师普遍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单一死板,缺乏温度和滋味,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期待。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未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没有花心思挖掘思政元素并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只做了表面化的课程思政,出现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硬融”的现象。
(四)课程思政教学文件的建设相对滞后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目前高职院校缺乏全过程育人的顶层设计,各学科专业缺乏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数课程也缺乏具有明确的思政教育目标的课程标准,客观上造成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了方向性的指引和标准化的规范,也使课程思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一方面,依然存在着重建设、轻评价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如何进行精准评价仍难以突破[5]。主要体现在评价的偏颇性,对课程思政的量化评价多于质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大于过程性评价等。因此,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方面仍需探索。此外,尚未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教学效果与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等进行挂钩,这在客观上造成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外部驱动力不足。
三、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并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每个教师都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学校要加大课程思政宣传动员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让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有正确的认识: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一门新课,而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将价值观教育融入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此外,要再次明确:课程思政这一战略举措,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全体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重新审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
1.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把“要我做”变成“我想做”
学校通过政策引导、专题报告等形式,让课程思政理念进入教师的头脑中。引导教师铭记教书育人的天职[6],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中通过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用真诚和爱建立师生感情,从而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接纳,使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课程教学,做到润物无声。
2.学校需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促进教师实现从“要我做”到“我会做”的转变
搭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加强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力度,提高“示范课程”覆盖率,提高教师参与“示范课程”普及率[7];加强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提高他们挖掘思政元素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能力;组织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一对一“结对子”,促进专业教师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研究促教学,使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得以全面深入开展。
(三)注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1.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
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导向,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让学生成为课程思政的第一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深入推进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教学平台、APP和社交软件,打破时空的限制,将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环节中。
2.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
将学生所学专业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8],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园艺专业的学生参与服务和指导当地农民科学种植和病虫害防治,农业装备工程专业的学生参与农机保养与维修服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农民的电商培训和指导服务等,让学生在服务“三农”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四)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文件
1.修订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突显自身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应结合专业特点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要按照全过程育人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要明确教师的师德师风要求,对师资队伍的管理不能重技术轻德行。要进行闭环、持续的质量管理,做到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
2.完善课程标准
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均须在素质目标中融入思政教育目标。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
(五)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是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保障措施、衡量标准和反馈机制。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遵循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兼顾课程思政本身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标准。为教师提供课程思政的行动标准,有利于教师完成课程思政的规定动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2.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激励机制
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考核内容和参考指标。要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这样,可以形成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良性刺激和外驱力,促使教师主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统一并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根据学校自身定位和各个专业特点找准育人“切入口”,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形式,加快课程思政教学文件建设,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学校各级行政主体要协调配合将课程思政落地落实,才能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全面、深入地开展,并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