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会背景下智慧馆员的角色研究
2022-02-28崔秋丽
崔秋丽
在图书馆发展史上,伴随社会变革而不断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而人的因素始终居于核心地位。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智慧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社会各行业都在朝着智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智慧社会呼唤智慧图书馆,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更离不开智慧馆员的参与。正如英国学者伊安·约翰逊所说,除了“智慧”的图书馆员,没有人能创造出“智慧图书馆”。无论引进多么智能化的技术,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都需要智慧馆员的深度参与。
一、智慧社会与智慧图书馆
(一)智慧社会驱动图书馆智慧化进程
与信息社会相比,智慧社会是一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更加深度融合的社会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正式提出“智慧社会”这一概念,为社会信息化进程指明了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了以互联、高效、便捷为主要特征的图书馆智慧化进程。
智慧社会注重资源、环境、空间等方面的创新,促使图书馆积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构建智慧服务模式和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和公众需求。随着数字、智能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从数字化、智能化向智慧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必然纳入国家智慧化战略体系,进而不断打造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智慧化升级。
(二)智慧图书馆建设契合智慧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的进步是推动图书馆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石,与之相应,图书馆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是顺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图书馆所面临的信息生态与环境较以往发生了重大转变,信息的超载与冗杂更加突出。与此同时,读者和用户的需求更趋个性化、多样化、智慧化,对图书馆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与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社会的建设需要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智慧化的服务,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就在于为用户提供不受空间限制、更加便捷高效的智慧化服务,这恰恰契合了智慧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在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方面承载着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使命。图书馆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重任,明确自己的责任,不断加快智慧化进程,以更好地为读者和用户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智慧服务。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真正发挥自身职能,助力整个社会智慧化进程的推进。
二、智慧馆员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地位
智慧图书馆建立在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能图书馆基础之上,是现代管理与服务模式在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条件下的转型与升级。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图书馆能够实现对馆藏资源的高效管理,并对读者和用户需求精准收集,将图书馆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做到极致,其服务内容与方式较以往任何阶段都更具智慧化。毋庸置疑,技术是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支撑力量,正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提供了可能和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技术力量的支持,更需要图书馆员智慧的参与。数字和智能技术的应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将广大图书馆员从繁重而琐碎的机械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比如图书的借阅、纸质文献资源的盘点以及各类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等,但无论技术如何先进都无法代替馆员的主观思考与创造力。相反,图书馆服务如果过度依赖技术而缺少智慧馆员的深度参与,充其量是停留在智能图书馆阶段。
智慧图书馆显然不同于智能图书馆,它从一开始就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强调技术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的共有与共享,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政策、技术、资源、业务等多种因素的重新构想、设计、整合与应用。但其核心价值归根结底要在服务中来体现,而服务的主体还是人,即能够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的智慧馆员。可以说,智慧馆员的职业能力素养直接决定着智慧图书馆服务的水平,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主体和核心力量。
三、智慧社会背景下智慧馆员的角色特征
智慧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其目的在于充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与之相应,人们对信息与知识的诉求也在发生变化,较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多元。对于为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来说,如何开展智慧化服务以顺应社会发展和公众需要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智慧社会环境下,智慧图书馆更具高效便利、互联互动等特点,其服务内容和模式朝着更深层次发展,对智慧馆员的职业要求提出更高的标准。伊安·约翰逊就提出“智慧图书馆员”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即资质达到一定水准,致力于终身学习,社会及种族多元化、灵活性、创造力、见多识广、思想开放和参与公共生活等。显然,智慧馆员的角色特征更加明显,更具复合、多元、智慧等特质。
(一)集多种角色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馆员
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与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与知识服务、智能图书馆的智能服务都大不相同。智慧服务超越了传统文献服务点对点的局限,也不像智能服务那样更多依赖于智能系统、工具和平台等,其服务模式和内容更加多维和立体,需要馆员在技术条件支持下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使资源产生更加智慧化的效能,从而体现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与价值。此外,随着图书馆智慧化进程不断深化,馆藏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用户的需求和期待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都对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在技术和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较多,但从整体来看,服务的智慧化水平还明显不足。大多数图书馆员尚缺乏智慧服务意识,角色仍显单一、传统,职业能力素养难以达到智慧馆员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进程。显然,智慧图书馆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重视培育职业能力与智慧服务要求相匹配的智慧馆员。
在文献整理与分析中发现,关于智慧馆员职业能力方面的研究也是目前学界比较关注的内容。学者初景利等提出,智慧图书馆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图书馆员及其能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必须始终把馆员能力建设放在首位,从用户需求分析、数据管理服务、技术研发运用、智能智慧服务、创新创造、专业核心竞争等方面强化馆员能力培养。学者丁明春等还对智慧馆员的职业角色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智慧馆员同时担当着参考咨询馆员、学科馆员、数据馆员、知识服务专家等多种角色,不仅保持着传统服务特色,还能适应智慧社会的时代要求。
图书馆员的角色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职业能力要求也是随着图书馆事业发展而不断变化。为了适应智慧服务的要求,智慧馆员需要积极调整角色定位,了解和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不断提升自己以胜任工作。显然,智慧馆员与以往所熟知的任一馆员类型都不同,而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既能提供传统服务,又具备智慧服务相关知识与技能,并能够利用智慧化技术和手段为用户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复合型馆员。
(二)为用户提供深层知识服务的专业型馆员
纵观图书馆发展史,每一次形态变迁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和用户需求,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智慧社会条件下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对图书馆的信息生态建设提出了新挑战,而新的信息生态下人们对信息与资源服务的需求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图书馆员必须顺应这一形势,以读者和用户需求为导向,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对馆藏资源加以智慧管理和加工,并与读者与用户的现实和潜在需要精准匹配,为他们提供增值知识内容与服务。
在智慧社会环境下,开放网络所带来的信息冗杂与超载等现象更加严重,用户对有用信息的辨别与获取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存量的不断扩大,信息资源的复杂性也随之递增,同时知识内容及存储方式的浅层和无序状态难以很好地满足用户的深度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智慧馆员以用户为中心,善于挖掘和洞悉用户需求,并能够综合运用数据管理能力和知识发现能力,从不同的信息来源中对知识加以有效获取与分析,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智慧且专业的深层知识服务,为科研和创新助力。
(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学习型馆员
智慧服务是图书馆传统服务理念与模式在新技术和用户需求双重驱动下的拓展与创新。作为智慧服务的实践主体,智慧馆员能否胜任角色也取决于其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能对信息、数据及用户需求有充分的感知和判断,并提供便捷高效的智慧服务。
智慧馆员是融合知识与智慧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图书情报、信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数据挖掘与分析、知识发现与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此外,智慧服务更侧重于为用户提供深层知识服务,需要智慧馆员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新需求新动态。因此,智慧馆员只有通过持续深入学习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强化专业技能,才能有效提升智慧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智慧时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和用户的期待。
无论任何时候,馆员都是图书馆无可替代的软实力,智慧时代更是如此。智慧图书馆应高度重视馆员的知识提升和能力培养,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与平台,使他们学有所精,促使他们不断增强智慧服务的本领。馆员自身更要增强学习自觉性,树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理念,不断为智慧服务注入新的动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智慧产品和体验。
智慧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将建设“智慧社会”作为发展创新型社会的新目标,这必将打开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新局面,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图书馆是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智慧化发展之路关乎整个社会智慧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与实现。而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要素,图书馆应高度重视智慧馆员能力建设,把智慧馆员的培养和职业发展与整个智慧化建设结合起来。智慧馆员自身更应明确角色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职业能力素养,通过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智慧服务来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