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跟时代 开掘深度 展现温度
——省级党报文化深度报道核心竞争力探究

2022-02-28

传媒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副刊深度文化

张 衍

报业有句行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好的新闻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眼球,获得读者关注;而真正能让读者慢慢品味,能让他们长期“驻足”的依然是副刊。

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 由英商字林洋行创办,并出版附张《消闲报》,该报开设专门的版面刊登诗歌、散文、小说等消闲文字。从此以后,一代代报纸副刊人匠心传承、成人达己,以文艺馨香铸就精神灯塔,为万千读者打造诗意的精神家园,奉献精彩的文化大餐,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副刊因其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等特征,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表现群众真实体验,且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品位和感染力等方面具有新闻版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是新闻版的重要补充。坚守地方特色文化,用优秀的作品讴歌民族复兴伟业,讴歌富有新时代精神气质的事迹,塑造有新时代生命追求的人物,是新时代赋予副刊与副刊人的职责和使命。不同于新闻版的深度报道,副刊的深度报道兼具理论高度、实践深度、历史厚度和情感温度,能够帮助读者及时、全面、深刻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新闻版的深度报道难以做到这一点。基于此,一些“老字号”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解放日报的“朝花”副刊,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羊城晚报的“花地”副刊等能够常办常新、越办越好。

深度报道必须由一定的版面作为支撑。江西日报“文化赣鄱”副刊创刊于2013年1月,创刊之初,考虑到副刊报道时效性差的弱点,明确用深度报道俘获读者喜爱。虽然无口无线,但是编辑广泛联系名家和分社资深记者,充分借鉴地方党报的优秀做法,将每一个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从不同层次分析,把话题做深做透。副刊的深度报道成为“留客”的重要法宝,亦开创了媒体报道的特色领域。本文试从《聚焦》版的线索由来、写作技巧等方面,阐释省级党报副刊如何紧跟时代,深入开掘,彰显人文情怀,发挥“留客”作用。

一、放大“副”能量,故事化表达

当今社会,变化如此深刻,意识如此活跃,不仅为书写者提供了极大的富矿和动力,也在考验读者。面对现代传播、消费、娱乐方式带来的浮躁、迷茫和心理落差,我们的心灵更需要休憩与抚慰。正如一位老报人所说,副刊就像一个城市的绿地,这个城市再大,也不能没有绿地。为生活打拼之际,我们需要在这里放慢脚步,自由呼吸,舒展心灵。以往副刊的题材以风花雪月居多,读者、名家来稿的文章刊登得较多,副刊编辑大多时候是待在办公室里选稿编稿;今时不同往日,报纸副刊为了获取读者,开始在新闻性上着力,“躲进小楼成一统” 已成为副刊编辑的过去式,他们要牢牢把握一批读者和作者,同时也要有多渠道的线索来源,还要从全局出发,以文化的视角对生活和社会进行关照,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选题。简单来说,就是在纷繁复杂的新闻中寻找热点和流量。

《聚焦》版以策划为抓手,以特别报道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关照生动现实,从副刊的角度去诠释百姓关注的新闻事件、新闻热点,从而担当起主流媒体的责任、彰显主流媒体的作为。小康村里的文化盛事,古村落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的矛盾,百年大党在我省的红色印记、丰功伟绩和红色基因等等都是典型的热点,而且文化韵味十足。《聚焦》版一周出一期,相较于新闻版,出版周期较长,寻找这些热点,并非难事。实践证明,这些文化热点的传播力与其他社会热点的传播不相上下。

当越来越多的文艺团体“随风潜入夜”,成为文艺“新宠”,为南昌的文艺圈注入新的活力,让南昌人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鲜活”,为幸福生活“添彩”时,《聚焦》版避开新闻版的视角,适时推出了《“艺”彩纷呈潮起来——文艺社团让南昌越来越有 “文艺范儿”》(刊载于2021年1月22日版),介绍从话剧到脱口秀,从小众文艺片播放到即兴表演,从音乐到舞蹈,南山剧社、一支麦脱口秀表演等文艺社团和他们推出的种类丰富的活动,如何像星星之火燎原般点燃文化消费热情,释放南昌文化消费潜力。该文所阐发的文化现象引发了全省文艺界的关注和社会好评。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文化赣鄱,是《聚焦》版的核心定位,这无疑对采编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需要编辑和记者具备敏锐的新闻敏感性和观察力,而这要基于编辑和记者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去铅山过几天“神仙”日子——从葛仙村爆红看文化的力量》(刊载于2021年4月9日版)便是这么一篇适时之作。铅山的文化底蕴沉甸甸的,文化旅游的打造不轻松。怎么把“虚”的文化做“实”?《聚焦》版深度开掘,依托千年道教名山,葛仙村以水、竹、村为主要元素,打造“来葛仙村过几天神仙日子”的文化IP,正中消费者需求。当下,各大景区都在思考如何打造自己的旅游产品,但并非每个景区都有拿得出手的独特的文化资源。葛仙山道教文化IP不可移植也无法替代,所以葛仙村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非常强。抬头是灯火阑珊,面前是人间烟火,试问这样的生活谁不想尝试,因此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来葛仙村过几天神仙日子”,彰显出文化在旅游业中的“灵魂”作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葛仙村“红”得出人意料的背后,是文化资源的华丽转身和以“文化”为支点奔跑的力量,亦被广泛转载、应用。

二、突出文学性,构建精神家园

文学性是副刊的灵魂。文学性是党报副刊应当坚守的传统属性。坚守文学性意味着要在生活的浸泡中产生艺术的灵气,这样的灵气来源于生活的“鸡毛蒜皮”,也即意味着要更接地气,否则就会变成“闲言碎语”或者“鸡汤爽文”。如何升腾起艺术的灵气,这就要求编辑记者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融入时代主题,把握社会脉动,倾听人民心声,才能让自己的文字耐人寻味,打动人心。

党报副刊的文学性不仅体现在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还要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面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以及改革、转型时期复杂的社会心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价值认同”引领主流价值观是党报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党报副刊的一项重大课题。

《聚焦》版推出的《一把老茶壶,见证老俵举一座城护一校人的传奇——浙大西迁背后的上饶往事》(刊载于2021年4月2日版)便把目光聚焦在“人”上,以一把老茶壶为切入口,把目光投向广阔、深远、曲折、动人,值得铭记的上饶往事。文章一开头,便用一段设问设置悬念,“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为何以叔侄相称赠壶留念?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为何为上饶的一位老先生祝寿赠匾?两位誉满天下的学者与上饶又有一段怎样的不解之缘?” 当读者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时,《聚焦》版娓娓道来,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乎近千人的性命的故事,这个故事更是中国百姓投身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个见证。

再看这样一个案例:乐平市接渡镇杨子安村仿古戏台上,一曲原创村歌,唱响了老百姓的新生活;春江水暖的抚河之畔,南昌县向塘镇剑霞村,古朴端庄的江南新民居前,正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观光客;而数百里之外的黎川县东港油画村里,香樟掩映之下,一幅幅春意盎然、色彩绚丽的油画作品,刚刚在农民画家笔下完成。江山如画里,美景处处新。放眼赣鄱大地,在寄托乡愁的地方,在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个美丽乡村脱颖而出,人们不仅在物质上进入了小康生活,在精神面貌、文化生活、乡风文明等方面,也令人刮目相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村的文化盛事》(刊载于2021年4月30日版)带我们走进一个个美丽乡村,感受扑面而来的新风尚,细数一桩桩老百姓身边的文化盛事,“小康”这个温暖人心的词,也许才显得更真切与具体,更充满感召的力量。

从人文的视角报道新闻事件,探讨新闻当事人,为我们解读新闻,深度理解事件的逻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也能有效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深度报道的撰写无论是对记者还是编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提升业务本领,永葆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满腔热情,把好的题材精彩地描绘出来。具体到副刊的深度报道,需要借鉴文学叙事的模式,做好立意、形象、技术三个方面的文章,也就是情节需要逻辑,叙述需要朴实,细节需要精准,以此来提升可读性和精彩度。结合叙事学理论,细节是文章的肉身,副刊的深度报道尤其要在细节上着力。党报副刊的深度报道,其文学性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文学的精确表现在细节,也正是因为细节,才能突出文学之美。《聚焦》版一直强调文学的细节性,用故事、细节本身体现主题,注重细节真实、饱满、生动,展现新闻事件丰富的内在张力,彰显版面的品位和高度。

三、融合显功力,顺应阅读趋势

南昌日报的《百花洲》、赣南日报的《赣江源》、九江日报的《烟水亭》、上饶日报的《信江》……副刊作为地方文脉的呈现,也是地方风土的一张名片。作为传统纸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媒体百花齐放下,副刊如何发挥好地域特色,解决优质稿源不足、传播方式单一、语言表达落后等问题,进而在百家争鸣的传播渠道中突出重围,占有一席之地?是对所有副刊人的考题。

副刊当随时代。网络发展让信息传播日新月异,报纸副刊也积极触网,以多形式、多元化的姿态和读者见面。像老牌名报扬子晚报繁星副刊打造的B座西窗公众号,将图文和语音朗读相结合,重点做好早晨与晚上的图文推广,增进受众与报纸的贴近性。

做好副刊,副刊人和副刊作者都要改变。从最初的博客、微博到现在的知乎、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现在的媒体信息是双向、互动和体验的,记者和编辑在认识上要打破固化传统的平面思维,思维要从点到面到网,要了解和使用这些新媒体。但是这样也对记者编辑的要求拔高了许多,不再是简单的文字采编和排版,而是视频、语音、图片等多方面的综合能手。所以我们还要学习。副刊编辑、记者需要向“一专多能”转变,将文字报道的策划能力、观察视角转化为镜头语言。剪辑、创意、海报,“长枪短炮”,不说样样皆通,至少擅长几样。着力使自己成为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的“六边形战士”。其中有很多经验是在采访、写作、剪视频等实战中摸索出来的,本领越多,我们的生存性也就越强。除了记者编辑要改变,报社也要引导好作者的成长和提高,两条腿都要兼顾走好。一方面要和地方文联、作协充分做好沟通和联系,保持长期稳定地输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稿件;另一方面要多设置一些专栏专版,把副刊打造成知识库和智囊,跳出江西看中国看世界,以此吸引更多外省读者和外省作者。

任何媒体平台,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必须要守住的就是“内容为王”。要从这些互动平台上捕捉读者对于热点、舆情的反应,从而确定副刊文章的方向,再从来稿中挑选或者约稿,避免俗手,在本手中创出妙手,从而达到响应和引导读者,紧扣时事热点的效果。站在更高立意而言,副刊也兼具传播一方的文化功能,如何创新地、有深度地将地方人文宣扬出去,实现地方文化的增量,这也是办好副刊工作的难点。在2022年9月,《聚焦》出品的“寻赣记·课本里的江西”,结合即将开学的热点,进一步挖掘了课本里的江西名人名胜,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寻找赣鄱大地的文化根脉,强化了本地读者的文化认同和自豪,让更多人认识江西、爱上江西。

譬如聚焦版推出的短视频《百年家风》(刊载于2020年9月11日版),其拍摄、制作、同期声等均由副刊部记者独立完成,没有借用任何外力及素材,清晰、流畅地呈现出月池村——全国唯一由政府命名的“教授村”的教育理念,核心思想突出,表现形式新颖,视频拍摄运镜手法多样,用灵动的剪辑、跳动的画面、跃动的节奏,直击短视频传播燃点;同时,镜头语言朴实,却不失情感张力;作品叙事层次丰富,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引发网友强烈共鸣,发布当天即播放量突破10W+,被“学习强国APP”转载。

发挥版面优势、主动寻找选题、坚持内容为王、拓展传播渠道是《聚焦》版从媒体融合、报网端微联动中总结出来的四点经验。充分利用好我们现有的版面,做强深度报道,主动寻找贴近生活、有地域特色、百姓喜闻乐见的线索,坚持守正创新、立足内容、拓展平台,以品质论成败。

副刊与新媒体的相遇和融合,是挑战也是机遇,做好守正创新,坚持内容为王,遵循永不过时的正道,方能在新媒体时代彰显其新的价值。“文化赣鄱”副刊将以专业的报道,参与到融合的大潮中。

猜你喜欢

副刊深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谁远谁近?
深度观察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