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主流媒体对北京冬奥会报道差异研究
——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和BBC网站为例

2022-02-28王佳琳

传媒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新闻报道受众

王佳琳

我国对于冬奥会的相关学术研究,随着我国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而展开。受我国冰雪项目的普及、运动员成绩的突破以及对国家形象建立和传播的重视等因素影响,我国学者对冬奥会的分析研究内容有所变化:从之前对赛事本身的关注,转变为近些年对冬奥会相关新闻报道的研究加以关注。

在对关于冬奥会报道的相关文献和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冬奥会报道的研究目前大多数是以国内某一媒体对冬奥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如:学者王巍的《〈人民日报〉冬奥会新闻报道研究(1980-2010)》,学者田淇的《〈中国体育报〉冬奥会报道研究(2002-2018)》,以及陈晨曦、季芳的《弘扬冬奥正能量 作出报道“精气神”——人民日报北京冬奥会报道评析》等,对于同时以国内外媒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横向对比研究的情况相对较少。本文将以人民日报和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为“BBC”)这两个中外主流媒体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两者对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为“北京冬奥会”)报道的特点和差异,为我国媒体在今后的体育赛事报道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启示。

一、研究历程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各国媒体受不同的国家体制、报道立场、价值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冬奥会的报道不尽相同。例如,中外媒体在对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夺冠的相关报道,其侧重点有所差异。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将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和BBC网站在冬奥会期间的相关报道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者存在的报道差异,由此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目前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为今后国内媒体在体育赛事报道方面提供一定借鉴启示,促进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主流媒体的代表是我国对外展现国家形象、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2013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其影响力仍在微信平台的各类公众号中排名前列。

BBC成立于1922年,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媒体机构之一,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是BBC对奥运会的第一次转播,并且将保持奥运转播商的身份至2024年。其2000年推出的BBC Sport网站,为受众提供了各种体育比赛的新闻和数据。

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BBC是英国目前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为避免两者因媒体类型不同而造成报道方式的不同,本文将针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平台(以下简称“人民日报”)以及BBC网站(以下简称“BBC”)进行分析研究。选择这两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了中外主流媒体对此次北京冬奥会的看法,新闻报道具有一定代表性;二是两者在国际中均属于地位较高的媒体,权威性、专业性得到业内的肯定,相对来说其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信。

基于此,本文以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筛选出2022年2月1日至202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和BBC中有关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相关报道共计约416篇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

二、报道特点及差异分析

(一)人民日报报道特点

1.互动性强

新媒体平台对于受众议程与媒介议程的互动格外重视,人民日报则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几乎每篇新闻报道下面都设有“精选留言”。这说明受众在接收到消息后,有权利,也愿意行使权力发表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或者抒发自己的感悟、表达对比赛选手的祝贺等,由此形成了双向传播,增强了人民日报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不仅如此,人民日报在新闻报道中有时会利用网友在其他媒体平台的评论来增强新闻主题表达,如《“离开的时候要胖10斤了……”冬奥美食疯狂圈粉!》这一文章的结尾,人民日报选取了网友在微博平台上的评论,借网友的文字体现出中国美食的魅力;又如在《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惊艳海外,TikTok网友:大师之作!》一文中,人民日报截取了网友在海外媒体平台的评论。以上反映出人民日报关注受众的声音,注重与受众的互动。

2.新闻来源广泛

人民日报冬奥会的相关报道,其新闻来源不仅依靠本报记者的原创, 还有许多源自对其他新闻媒体报道的转载,且这一部分占比不小,如《翊鸣惊人!决赛加油!》的新闻来源为新华社和观察者网。人民日报在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报道之前,必定会对其新闻真实性等问题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同时各媒体新闻报道在经过人民日报的转载后被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方便受众对新闻的获取。广泛的新闻来源也有利于人民日报收获更多的受众关注,增强对于冬奥会的宣传力度。

(二)BBC报道特点

1.进行“预热报道”和赛后总结

BBC在进行正式的赛事报道前,首先发布了题为《Who are the global names to watch at Beijing2022》(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全球知名运动员有哪些?)的报道,并向受众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包括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日本花样滑冰运动员羽生结弦(Yuzuru Hanyu)、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肖恩华特(Shaun White)等。在冬奥会比赛全部结束后,BBC进行了一个总结性的数据新闻报道,内容包括对奖牌情况的介绍、对表现优异的运动员的介绍、对打破世界纪录的情况介绍等。“预热报道”和赛后总结使BBC对冬奥会的报道形成“总—分—总”的结构,报道层次更加分明。

2.报道视角多样

本次冬奥会报道,BBC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切入, 由此展开新闻叙述,如就英国获得女子冰壶比赛金牌这一事件,BBC发布了两篇新闻报道,一篇属于比较常规的报道,首先直接说明比赛结果,随后对比赛过程进行描述,最后以运动员的感想进行结尾;而另一篇报道《Eve Muirhead says curling gold in Beijing a ‘dream come true’》(伊芙·缪尔黑德说在北京获得冰壶金牌是“梦想成真”),则以运动员缪尔黑德在赢得比赛后发表的感想作为报道的切入点,在她的感想中穿插着对赛况的报道和对运动员的介绍。这篇新闻报道的故事性更强,从运动员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有利于帮助受众理解运动员的不易以及金牌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三)报道差异分析

1.语言风格不同

首先是在新闻标题的方面,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在传统新闻标题制作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有趣鲜活的表达元素,使用当下网络流行的话语以及受众更加乐于接受的表达,如《又双叒创造历史!为你们骄傲!》中的“又双叒”和《北京冬奥会的那些破防瞬间》中的“破防”等。流行用语的使用拉近了作为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和群众的距离,生动的表达为受众获取新闻提供了乐趣,是向着多元化传播趋势发展的体现。并且人民日报在标题中频繁使用感叹号,吸引受众注意。在与冬奥会相关的报道中,约3/4的新闻报道标题含有感叹号,标题中感叹号的使用凸显出了消息的震撼,更加直观地向受众传达了消息带来的惊喜。而反观BBC的新闻报道标题则更大程度上遵循了传统的新闻标题制作原则,将概括新闻事件作为标题制作的主要方向,如《SkierValentynaKaminskasuspendedafterfailsdoping test inBeijing》(滑雪运动员瓦伦蒂娜·卡明斯卡因在北京未通过兴奋剂检测而被停赛)。

此外,在新闻报道内容上,人民日报不仅要求准确及时的对相关赛事赛况进行报道,还在报道语言上注重表达的优美。在2022年2月3日《用古诗词打开冬奥会,太惊艳!》的报道中,人民日报以古诗词的形式报道冬奥会,体现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报道冬奥会闭幕式时,人民日报以“迎客相见,折柳寄情,一切美好与浪漫都有后续”为结尾,向受众展现出独特的“中国式浪漫”。BBC的报道语言则显得较为严肃正式,没有使用修辞等更加生动的表达来丰富报道内容。

2.报道角度不同

针对冬奥会相关的报道,人民日报主要锁定在文化和体育这两个角度上;但是BBC除了将赛事赛况作为报道角度,也会“参杂”和政治相关的报道内容。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之前,人民日报便严肃表明“反对体育政治化”的态度立场,拒绝利用此次冬奥会谈论政治相关议题。对个别媒体利用政治问题恶意揣测中国,人民日报及时发表文章做出回应,强烈抵制他国恶意抹黑中国的险恶用心。于是在冬奥会期间,人民日报在开、闭幕式的相关报道中传播中国文化,在比赛期间关注赛事赛况和运动员情况,为受众提供了一场可以纯粹欣赏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盛宴。

相比之下,BBC的报道角度则显得有些“驳杂”。从开幕式出现的中国朝鲜族民族服饰,到代表中国参赛的中美混血运动员谷爱凌,BBC在赛事报道中夹杂着政治相关的报道内容,让受众不禁怀疑BBC冬奥会专栏下提供的是体育新闻还是政治新闻。

三、对我国主流媒体报道的启示

(一)优化媒体编排

冬奥会之类的国际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在比赛期间一定会吸引很多国内外受众的关注,如果可以将报道进行有效的编排,便会为受众在寻找相关新闻报道时提供方便,也会增强新闻报道的阅读量和传播力。

人民日报在冬奥会期间设置热点议题和专栏菜单,方便受众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相关信息,这是我国其他媒体在报道体育赛事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观察分析BBC新闻网站的页面设计,也可以为我国新闻媒体的页面编排提供另一种新思路:BBC新闻网站针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主要设置了以下四个菜单,分别是:比赛结果、每日赛程、奖牌榜、冬奥会运动项目;此外,BBC开设了“The Winter Olympic Mile”这一专栏,内容为主持人对一些运动员的采访,让受众可以更加深入了解运动员背后的故事。我国媒体可以借鉴BBC对冬奥会报道设置的菜单,加之对自身媒体平台的特点等方面的考虑,完善优化菜单设置,使之更加全面便捷。

另一方面,对于冬奥会之类的体育赛事,受众主要依靠电视等视频媒介或媒体平台收看比赛过程;依靠微博、公众号平台等媒体平台了解比赛项目科普介绍、奖牌得主等消息。各媒体平台中的新闻独立存在,报道方式、报道重点有所不同,各有特点。我国媒体近年来正在不断致力于协同发挥各平台的优势,使之进行有效地整合,形成传播矩阵,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会贯通的关系。BBC的部分网页新闻可以链接到BBC iPlayer的视频新闻中,这种网页新闻链接到视频新闻的方法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灵感,以此将各媒体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及时进行舆论引导

从1980年开始至今,我国已经对11届冬奥会进行过报道,报道内容的关注重点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如逐渐摒弃掉“唯金牌论”的思想。本次冬奥会我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文关怀,但是目前我国部分民众的“金牌至上”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例如:在花样滑冰团体赛女子单人滑自由滑比赛中,朱易2次摔倒;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孙龙出现失误,事故发生后,许多网友因为运动员错失奖牌而在社交媒体上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甚至对运动员进行恶意揣测、言语攻击。这时便需要媒体及时对受众进行正向的舆论引导,引导受众不要过于看重金牌,例如人民日报发布的《拼过就不遗憾!武大靖,你是我们的骄傲》报道,通过对武大靖的采访讲述了冬奥赛场上中国“老将”的故事,在向运动员表达敬意的同时产生舆论引导的效果。

(三)面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根据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R=I×A (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可知,当信息的暧昧度降低,流言的传播便会得到一定抑制。为此,想要对有损甚至抹黑我国国家形象的流言进行反击,我国媒体需要降低信息的暧昧度,将真实明确的信息面向国际受众传播中国声音。在冬奥会开幕之前,人民日报发布文章《你不来冬奥会就办不好?别自作多情了!》,使用五个事实反击美西方政客,其中“事实三:体育政治化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 更是直接表明我国严格抵制体育政治化的态度立场。对此,我国媒体在体育赛事的报道中,要切实发挥体育外交的作用和价值,使得一个真实而又立体的东方文明大国出现在全世界面前。

四、结语

2022北京冬奥会作为世界级的体育盛会,为中国提供了一次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实力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国新闻媒体从外国媒体在体育赛事报道方面获得启示提供机会,为提升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品质提供了契机。我国新闻媒体需要在体育赛事报道方面不断提高,促进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助推中国国家形象在体育赛事方面的构建。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新闻报道受众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