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娱资讯节目的价值引领策略
——以《中国文艺报道》为例
2022-02-28李娅玮沈阳阳
李娅玮 沈阳阳
在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历史长河中,相比其他类型节目,娱乐资讯节目长期以来处于关注度低却不可取代的位置。对于娱乐资讯节目,有两种常见的定义,一是以娱乐为节目的信息节目,它融合了新闻性和娱乐性;[1]二是娱乐资讯节目包含娱乐资讯和娱乐化资讯两类,娱乐的资讯是指“娱乐界”或者“娱乐圈”中的明星轶闻、近期动态等内容的资讯,娱乐化的资讯就是被娱乐手段处理过的一般资讯。[2]本文中的文娱资讯节目所涉范围更加广泛,即指涵盖以文化、娱乐等资讯为信息,通过新闻编排的方式和手段呈现的资讯节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推出的全媒体资讯日播节目《中国文艺报道》以“文艺新力量,我们正发声”为口号,梳理报道国内文化艺术领域发生的新鲜活动、值得关注的文艺现象,展现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崭新面貌及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匠心精神,体现了文娱资讯节目在新时代文化强国目标下焕发的生机活力,在同类型节目中具有价值引领作用。本文将主要以此节目为例进行研究。
一、文娱资讯节目的现状
自1999年《影视同期声》开播起,中国的文娱资讯节目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以《中国娱乐报道》《每日文娱播报》《娱乐星天地》(后更名《文娱新天地》)《中国电影报道》《综艺快报》[3]为代表的文娱资讯节目。这些节目通过即时、丰富、爆炸性的娱乐资讯吸引受众的眼球,通过“短平快”的报道方式迅速满足观众对于娱乐生活的需求,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增添娱乐趣味的来源之一。然而,面临新时代受众审美需求和信息渠道的变化,曾经一度火热的文娱资讯节目开始降温,部分热门节目纷纷停播,被更方便快捷的媒体资讯平台所取代。纵观以往的文娱资讯节目降温潮,笔者梳理出三处不足:
第一,有“高原”没“高峰”。文娱资讯节目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文娱资讯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报道体系,能够迅速追踪到一线的娱乐热点,多个节目的总和资讯报道产量高,但真正给观众提供的深度优质内容较少。一味地为“娱乐”而“娱乐”,犹如隔靴搔痒,长此以往还会消磨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产品高质量的需求,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二,过“宽泛”欠“深度”。文娱资讯节目报道内容围绕娱乐明星、新近的电影电视剧,涵盖娱乐产业的诸多方面,也有尝试创新推出的系列专题报道。如《每日文娱播报》尝试推出以娱乐明星为中心的系列专题节目,介绍明星经历、与圈内好友的关系。诸如此类的娱乐报道实际上只满足了受众即时的好奇心理,然而对文艺行业本身而言缺乏后续影响,在深度上有所欠缺。
第三,重“娱乐”轻“文化”。在众多文娱资讯节目中,真正把镜头移向文化艺术等审美领域的节目少之又少,许多文娱资讯节目为追求高收视率,一味迎合部分受众的娱乐心理,求“新奇”、求“爆炸”,以热度高低为评判标准,在文化主题的抓取上远远不够,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流于表面,无法持续输出文化影响力。
二、《中国文艺报道》的传播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文艺的兴盛,文艺领域的繁荣昌盛又滋养了社会大众, 从而助推了时代发展更向前跃进。《中国文艺报道》勇担振兴文艺行业的重任,传播价值多元丰富,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为观众构筑起一幅精妙绝伦、大有裨益、耐人寻味的文艺百态图景。
(一)深耕细作——传播多元艺术形态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多人口带来的更是庞大的消费需求,在精神文化产品方面尤其凸显。同时,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产生了多元发展的趋势。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集中在两个不同的方面。首先,现有的社会审美风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雅文化,其次,社会审美风尚的娱乐消遣价值越来越明显。[4]在此背景下,主流审美格调还需要通过文艺工作者创作一系列高质量、有价值、受欢迎的作品来推动形成。
《中国文艺报道》立足央级媒体,站在时代文艺传播的潮头,肩负振兴文艺伟大使命,能力和体量足以涵盖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工作战线的各方面成绩,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在《中国文艺报道》的新闻取材中,有包括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的七周年音乐会、成都市域内美术馆提名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的莎士比亚话剧《驯悍记》,还有故宫博物院线上课堂“数字文物库”活动、海南博物馆展出的“海南考古七十年”、广东木偶艺术剧院上演的木偶剧《真假孙悟空》等,涉及音乐、美术、话剧、文物、考古、木偶剧等多个精品小众艺术作品,打通多元艺术形态之间展现的界限,为观众建设一条广袤无垠的文化艺术长廊,鼓励人民走进剧院、博物馆等文化艺术现场,感受多元艺术的魅力。
随着文化艺术领域和市场要素联系日趋紧密,行业的快速发展之下也存在着许多不能忽视的隐患。如文艺演出市场中准入门槛低、投入成本高导致的制作水平良莠不齐;头部影视、流量明星追求“粉丝经济”刻意制造爆点过度娱乐化;电影、电视市场愈发火热,话剧、戏曲、手工艺等市场却愈发冷清等等。在《中国文艺报道》的引领下,文娱资讯节目以“娱乐”为主的制作模式亟须作出整改,判断娱乐资讯背后的底层逻辑和价值取向,引导影视相关的报道深度转变,同时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文化新闻,把小众的文化艺术精品带到人民面前。
(二)守正出奇——摒弃单一“热度”标准
文化艺术百花园异彩纷呈、文化瑰宝灿若繁星。筛选合适的内容进行报道,是做好文艺资讯传播的第一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5]广播电视领域应当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传播五千年传承而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继承的优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与以往众多文娱资讯节目不同,《中国文艺报道》摒弃“唯热度论”的取材标准,着力选取文艺领域有价值的优质资讯素材,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社会影响,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出来,重视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在某几期播出的节目报道取材中,既有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剧《醒狮》、在云南美术馆即将展出的昆明美术双年展、我国和多国深度合作出品的“熊猫和和”系列动画新作,也有在京举办的“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及论坛活动、贵州博物馆举办的“平天下,秦的统一”主题展览、可以帮助河南观众线上看豫剧等民俗艺术的“百姓文化云”平台等等。报道中不仅采访了文艺作品的相关创作者、艺术家,也采访到了业内知名的文艺评论家,给予观众真实、专业、有价值的报道。可以看到,节目报道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既为文艺资讯素材选取“把好关”,在艺术鉴赏层面为受众过滤掉不必要的文艺渣滓,又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艺术层次受众的审美需求,将高质量的精品艺术切实传播开来。
(三)取法乎上——打造青年“网生”浪潮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6]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毋庸置疑是广播电视领域的共同要求。新时代的文娱资讯节目要兼具新闻属性和娱乐属性,不能脱离宣传思想工作“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基本要求,更不能脱离群众百姓、对所谓“居于庙堂之高却遗忘江湖之远”的思想夸夸其谈,宛若空中楼阁。好的文艺报道应当因时而作、因事而作、因人而作,扎根基层百姓生活、收集火热鲜活的素材、挖掘真实且有代表性的人和事。
《中国文艺报道》在2021年曾推出“欢乐过大年,迈向新征程”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系列专题报道。报道选取内蒙古、山东、广东、贵州、四川等地共十几个示范展示点,关注春节前开展的东西南北中跨区域村晚接力式直播“我的村晚我的年”系列活动,集中展示各地“村晚”的精彩场景,在记录鲜活的传统文化、展现乡土乡情的同时,呈现美丽乡村的面貌、百姓们的小康生活,和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除此之外,《中国文艺报道》还推出了“新文艺,新青年”系列专题报道,邀请新时代下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进行专访,打破传统人物专访的局限,关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行业中的“网生代”模范人物,如享誉海外的传统手工达人李子柒、身兼民航飞行员和百万粉丝视频博主职业的“燃烧的陀螺仪”等,为广大青年树立榜样,呼唤新时代背景下青年一代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时代的文化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起来,勇担社会责任。“新文艺,新青年”系列专题报道的推出,展现了新时代“网生代”青年的活力及创新思考,给予“网生”浪潮下的新青年正确的价值引领,鼓舞年轻一代依托科技砥砺奋进,不负青春韶华!
三、文娱资讯节目的价值引领策略
(一)国家站位与百姓趣味融合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应站在新时代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文化艺术工作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应传承的中国精神。文娱资讯节目不应只是一档简单介绍文艺、单纯娱乐消遣的节目,更应承担普及文化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的教育功能。其次,以满足百姓趣味需求为节目制作的目标,制作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既要迎合百姓趣味,提高市场活力,又要明确自身责任,发挥引导作用。如《中国文艺报道》就曾推出特别主题策划:盘点近年优秀国漫。通过对近年广受欢迎的优秀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大护法》等的介绍、总结,提出“国漫崛起,优质国产动画作品渐入佳境”的核心观点,展现动画人在中国传统故事的讲述角度、内容深度和制作手段上进行了更多元的探索和尝试, 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底色创作创新,频频带给观众惊喜。报道激发了百姓的国家荣誉感和文化自信,激励动漫从业人员创作出更有口碑和国际影响力的国产动漫作品。
(二)文艺报道与文艺批评共振
文娱资讯节目是“以娱乐为节目的信息节目,它融合了新闻性和娱乐性”[7]。文艺工作应是关注世界、关切社会、关怀百姓的。在《中国文艺报道》中的每条文艺资讯的报道文字背后都蕴含着制作团队的人文关怀考量。如节目中报道的民族歌剧《呦呦鹿鸣》,除了对歌剧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介绍外,还展现了演员为力求体现真实中医药科学家的形象,到宁波中医药研究所实地了解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细节规范等幕后内容。通过这段报道,观众不仅看到了一代中国科学家的成长与爱国情怀,更感动于屠呦呦女士不求名利、醉心科研,十几年如一日的伟大人格,这些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中闪耀着光芒。
除了即时、准确、客观地报道文艺资讯外,深挖文艺资讯之间的关联、文艺现象背后的时代成因或将是文娱资讯节目的亮点所在。文艺批评的存在是为了审视现有的文化艺术现象、思潮,扶正潜在的创作弯路,为文化艺术市场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中国文艺报道》推出了紧随时代潮流的高质量文艺评论、反思过去阶段性文艺思潮现象、提出文艺领域的创新方向,对引领审美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娱资讯节目应加大对文艺批评的报道力度,勇于批判行业乱象、积极主张主流价值引领的文艺思潮,给文艺工作者带来启示。
(三)短篇资讯与系列专题并行
《中国文艺报道》的取材范围不仅涵盖电影、电视、话剧、美术、音乐、手工艺、文物等多个艺术门类,更是从地域上辐射整个中国,全国各地的精品演出及展览都囊括其中。每期节目都设立了“短篇资讯+系列专题报道”的模式。短篇资讯介绍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文艺活动、值得关注的文艺现象,拓宽文艺资讯的广度;系列专题深挖新时代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倡的文艺思想内核,探索文艺资讯的深度。节目推出如“新时代 新文艺 新征程”系列专题,专访以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首的当代艺术名家;“新文艺 新青年”系列专题,专访新时代下文艺领域的青年佼佼者;“欢乐过大年·迈向新征程”村晚系列专题,报道过年前夕全国十几个示范展示点“村晚”的表演盛况。可见,短篇资讯和系列专题的同时推出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艺的价值。新时代下的文娱资讯节目要持续、高产地挖掘优质内容和创新传播方式,勇于探索打造稳定输出精品文艺报道的道路。
(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端融通
资讯爆炸的时代,受益于媒介技术的变迁和社会文明的开化,如今一台移动终端设备就代表着一个随身化的信息生产中心,加之各渠道融通发展逐渐成熟,我们正从“人找内容”走向“内容找人”[8]。在新时代技术背景下,综艺节目传播显然具有了无比便捷的渠道和高效的手段。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之上,目前已有部分节目开始了跨媒介创新互动的尝试,《中国文艺报道》这样的文娱资讯节目不仅在传统媒体平台之上,也在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平台之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然而,就传播的效果层面来说,“跨媒介叙事”关键性的部分在于将各大媒介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分别构成“大叙事”的中间环节,紧密联系推动大叙事的发展。目前来看,文娱资讯节目未来跨媒介叙事的关键“最后一公里”仍有很大的突破空间。假若能使各媒体都出色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于媒介上相互独立,又于逻辑上相互关联,实现故事横跨多种媒体平台展现,协同建构起统一的故事世界并提供完整的叙事体验,那么跨媒介传播的效果将会叠加翻倍,其价值引领的范围也将随之扩大。
四、结语
新时代呼唤担当,文艺工作应冲锋在前。《中国文艺报道》的推出,起到了一定的价值引领作用,更让我们看到了文娱资讯节目顺应时代潮流的思考。未来还会有更丰富的科技手段和文艺理念辅助中国的文娱资讯节目蓬勃发展,但承担社会责任、传承中国精神、弘扬华夏文化,仍会是文艺领域不能丢弃的核心要义。以《中国文艺报道》为首的文娱资讯节目未来还应结合融媒体时代特点,作出更加适应互联网传播的创新改变,扩大自身影响力,为引导国家主流文艺价值观交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