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MPAcc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02-28陈晓丹
陈晓丹
一、引言
MPAcc,即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200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我国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00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全日制MPAcc学生开始招生,招生规模大幅增长。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经过近20年的发展,MPAcc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专业学位教学体系的品牌项目,为市场输送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
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受到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制约,在MPAcc实践能力的培养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选择上重操作、轻研究,重形式、轻内涵的情况。部分MPAcc学生的实践能力,距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当前MPAcc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痛点,探索新时代MPAcc实践能力提升路径,有利于促进MPAcc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当前MPAcc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痛点
(一)MPAcc的教学与课程体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我国MPAcc教育的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培养体系和模式略显稚嫩。由于缺乏办学经验,部分培养单位制定的MPAcc培养方案,未能满足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要求。
课程体系上,MPAcc的课程设置与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脉相承,以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需以实践为基础,未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合信息技术,难以打破课程壁垒,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此外,MPAcc的课程体系中,数字技能和智能财务的课程总体偏少,未能充分重视对学生数字化意识和数字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内容上,重视案例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部分培养单位对未能根据专业硕士的特点,针对社会热点和经济趋势进行MPAcc案例教学,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案例库。学分设置上,相较于课堂讲授的学分设置,实践环节的学分偏少,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将课堂所学知识的转化为实践应用的效果不佳。
(二)MPAcc校内导师的指导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MPAcc学生入学后即开展校内导师与学生的互选工作。完成师生互选后,校内导师承担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以及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及答辩的任务。部分培养单位仍沿用会计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培养MPAcc学生,故MPAcc导师队伍的配置与会计学硕并无较大差异,仅为名义上的区分,而无实际的分别。培养单位并没有根据MPAcc的人才培养要求,针对性选配具有会计实务经验的教师担任MPAcc导师。目前尚未形成兼具深厚专业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部分校内导师长期以来偏重纯学术性研究,会计实务经验较为缺乏,导致其对MPacc学生的指导,和会计专业实践结合度不高。
(三)MPAcc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指导有限
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考性培养总体方案》规定,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有关专家共同承担指导工作。开辟第二课堂,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
校外导师的指导是MPAcc的培养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MPAcc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与经验。但是,校外导师通常是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本身工作较为繁忙,无法抽出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MPAcc学生与校外导师联系的主动性也较低,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不能主动及时汇报自己的情况,就会导致与校外导师的沟通不足,无法通过校外导师的指导,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当前MPAcc校外导师的指导,还存在职责和任务不明确和校内外导师的沟通合作较少的问题,这也是导致MPAcc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指导有限的原因。
(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对MPAcc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待加强
传统MPAcc人才培养重视理论传授,往往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产教的深度融合,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不平衡,不利于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与质量提升。MPAcc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基本要求之一为“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会计、财务、审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产教融合是MPAcc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由于目前产教融合无法显著提升MPAcc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导致财务专业素质欠缺、知识能力素质脱节、产教互动乏力的结果。
当前,校企协同培养的意识也有待提升。校企签订合作协议时,对于MPAcc学生在实践期间的培养计划、工作时长和薪酬待遇,没有做出具体的说明,导致管理运作机制僵化和流程运作不畅。部分企业内负责指导学生实践的人员积极性较差,学生无法通过校企协同培养,提升实践能力,也难以全面清晰的认知行业的变化和把控职业发展方向。
三、新时代MPAcc实践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一)MPAcc教学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立足经济趋势与市场需求
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考性培养总体方案》中,对于MPAcc的教学体系建设,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单位在制定MPAcc培养方案时,要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培养单位应立足当前市场对于高素质会计人才的要求,开设Python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与决策、人工智能概论等课程,使MPAcc学生提升数智化时代企业会计、财务、审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储备,成为具有数字化时代的新思维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教学方法上,重视采用案例教学、沙盘演练、现场参观研讨、参与企业咨询、行业专家讲座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单位应鼓励学生参加由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MPAcc学生案例大赛组委会主办的MPAcc学生案例大赛,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MPAcc的人才培养要求,针对性选配双师型导师队伍
MPAcc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针对性选配双师型导师队伍,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MPAcc学生。在MPAcc导师增列阶段,培养单位应需要充分考虑会计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考量拟申报MPAcc校内导师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培养单位应针对MPAcc人才培养的特点,对校内导师开展岗前培训,并完善导师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明确MPAcc校内导师的职责,明确教学、实践、案例、论文等各环节的工作。培养单位应鼓励校内导师“走出去”,丰富MPAcc校内导师的实践经验,鼓励其参与案例研究与开发、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会计行业事务和前往国家机关等单位挂职从事相关工作,推进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校外导师队伍的形成。
(三)落实MPAcc校外导师的指导任务,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沟通
MPAcc校外导师一般为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具有10年以上财务工作经验的人员,原则上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为MPAcc学生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并在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校外导师的指导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在MPAcc学生在校上课阶段,校外导师应为MPAcc学生开展实务类讲座,提升MPAcc学生会计前沿实务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课程任务结束后,校外导师可介绍其指导的学生前往校外导师所在单位进行实习或提供实习单位选择建议,通过实习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据此针对性指导MPAcc学生的实务工作。MPAcc校外导师的指导,还应贯穿学生的论文选题到学位论文答辩的过程,使其指导的学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更具现实意义、内容更加充实,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将理论与实习所获得经验相结合。
MPAcc校内外导师进行定期的交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MPAcc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以及思想动态,据此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有助于推进MPAcc培养单位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在会计领域的合作,掌握行业前沿动态,调整MPAcc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MPAcc校内外导师还可组织学术研讨活动,加强交流沟通。
(四)深化产教融合,落实校企协同培养
MPAcc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提升MPAcc学生实践能力,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关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一是强化培养单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的主体意识,保证MPAcc授课教师、研究生导师与企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的联系,MPAcc授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的实践水平也能在合作中不断发展。选派有经验的MPAcc授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前往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交流,提升MPAcc授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对实训知识的敏锐度,并且不断更新实践教学中的新内容、新方法,促进实践教学对接企业需求。二是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诉求,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开展产业教授选聘工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邀请产业教授定期为MPAcc研究生开展实务讲座和报告,分享实务经验;培养单位定期组织“产学研”研讨会,深化产教融合,促进MPAcc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更好地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落实校企协同培养,加强校企联合的意识,将校内理论培养经验与校外实践培养需求建立连接。可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MPAcc培养方案制定,MPAcc课程由校企专家联合授课。培养单位应鼓励联合行业企业并申请设立共同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平台。使MPAcc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站参与实践教学和实习,MPAcc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导师和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提升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提升新时代MPAcc实践能力,培养单位在教学中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立足经济趋势与市场需求;在校内外导师选配和培养中,要基于MPAcc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针对性选配并培养双师型校内导师队伍,并落实校外导师的指导任务,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沟通。深化产教融合,落实校企协同培养,促进MPAcc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