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效果及其对手术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2-02-28陈雷郭德阳
陈雷 郭德阳
乳腺良性肿瘤(benign tumor of breast)是中青年女性中的常见疾病,一般多以乳房中或周围出现肿块为主要症状。有研究统计显示,成年女性中乳腺良性肿瘤的发病率超过60%,可引起乳房的胀痛感,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部分肿瘤会有恶变的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2]。其中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血管瘤、乳腺脂肪瘤等均是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其中乳腺纤维腺瘤在临床上多见[3]。目前,对于乳腺良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4]。传统开放手术因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及并发症多等,良性肿瘤切除后效果并不是太理想。而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微创手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微创旋切术已应用于临床,且有较好的临床效果[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基于此,对近几年来收治的546例女性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探讨微创旋切术对该病治疗的效果及其对手术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9年4月来本院检查并确诊且进行手术治疗的546例女性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B超诊断为良性或可能良性肿瘤,后乳腺钼靶及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年龄20~65岁;肿瘤最大直径<30.0 mm;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排除标准:乳腺血管瘤;患侧植入假体;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手术禁忌证[6]。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3例。对照组年龄25~57岁,平均(41.2±4.1)岁;肿块直径5.0~21.0 mm,平均(13.0±2.2)mm;乳腺脂肪瘤16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76例,纤维腺瘤31例;病程4~25个月,平均(19.2±5.9)个月。观察组年龄24~58岁,平均(41.5±4.4)岁;肿块直径4.5~22.0 mm,平均(13.3±2.5)mm;病理类型:乳腺脂肪瘤15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80例,纤维腺瘤34例;病程3~24个月,平均(18.4±5.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并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常规消毒和局部麻醉,术前B超检查对肿块做好定位和标记,确认手术位置后,利用手术刀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逐步向肿瘤位置分离,将肿瘤及肿瘤包膜全部进行切除,最后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进行常规的后期处理,如需要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微创旋切手术,术前的操作流程与对照组患者相同,手术位置确认后,切开约5.0 mm切口,利用B超进行引导,将旋切刀通过切口,移动到肿瘤底部后,将刀槽打开,利用压力作用,将肿瘤吸入刀槽内,对肿瘤部位进行反复的旋切和抽吸,直至肿瘤位置无其他残留物,后对手术位置进行清洗、缝合,包扎。对两组患者的肿瘤进行送检[7]。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临床疗效 每6个月复查随访一次,随访2年后,优: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乳腺外观正常,瘢痕不明显;良: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乳腺外观基本正常,有瘢痕;差:临床症状无改善,乳腺变形,瘢痕明显。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3.2 手术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瘢痕长度、切口愈合时间)进行分析。
1.3.3 免疫功能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术前与术后1 个月的清晨空腹采集外周血 5 ml,置于 3 500 r/min离心机中离心3 min,流式细胞仪器进行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的测定,步骤按照试剂盒中的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PET-CT检查肿瘤均准确完全切除,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瘢痕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长度(mm) 切口愈合时间(d) 瘢痕长度(mm)对照组(n=273) 34.58±5.32 33.62±4.58 28.65±5.02 7.00±0.58 24.70±2.69观察组(n=273) 18.70±2.67 16.21±2.67 4.02±1.11 2.34±0.56 3.00±1.02 t值 3.456 3.324 2.057 3.547 2.201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 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均得到有效改善,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CD3+(%)CD4+(%)CD8+(%)CD4+/CD8+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观察组(n=273) 61.02±6.23 78.95±7.45 43.23±5.23 49.87±4.12 37.12±3.32 28.41±3.10 1.21±0.21 1.67±0.32对照组(n=273) 61.12±6.04 71.02±7.24 43.25±5.26 47.26±4.23 37.15±3.35 32.52±4.20 1.20±0.20 1.34±0.25 t值 0.241 3.627 -0.416 -1.627 -0.029 -3.267 0.047 3.245 P值 0.816 0.000 0.702 0.034 0.749 0.000 0.852 0.00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一定改变,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女性在家庭及社会中面对的压力也增加,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认知增强,因此对健康体检的意识逐渐增强,这使得乳腺良性肿瘤发生率及检出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乳腺良性肿瘤多发于中青年妇女群体且是普外科较为常见的肿瘤疾病[8]。因为乳腺是女性最重要的第二性征,因此治疗方式不仅仅要保证治疗的效果,还需要对女性的爱美心理给予一定的满足感[9]。有很多女性患者在接受了治疗后,因为乳腺外观的改变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对预后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一种疗效确切、切口小、术后瘢痕小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0]。
传统的开放手术方式主要是结合患者乳腺肿瘤的位置进行开口,因此具有术后切口大、术中出血量多及预后的瘢痕较长的特点,对女性患者预后产生影响,且还会因为外形不够美观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了生活质量水平[11-12]。随着我国微创手术的逐步兴起和发展,微创旋切术逐渐开始在临床上应用,经过不断的发展成熟,安全性提高,创伤性更小。与传统的开放手术比较,微创旋切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对肿瘤的定位更加的精确,对病灶切除的准确率更高,也提高了手术的靶向性;手术的切口微小,术后不需要进行缝合,术中的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也短,术后的瘢痕较小,患者所产生的疼痛不良反应较轻,美容效果较好;手术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采取了空心穿刺针的独特设计,防止了因多次穿刺导致肿块脱落现象的发生,手术简便且快速[13-15]。肖军等[16]研究表明,根据数据发现微创旋切法在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时,疗效更加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良性肿瘤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微创旋切手术进行治疗,与对照组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结果相比较,优良率更高(P<0.05),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瘢痕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均更短(P<0.05),患者术后瘢痕恢复好。另一方面,术后1个月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因免疫抑制程度与机体采用的手术方式有关,创伤越大,应激反应越严重,免疫抑制也越加明显[17]。
综上可知,微创旋切术用于乳腺良性肿瘤疾病的切除中,临床效果更加确切,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比较,术中的出血量少,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瘢痕恢复效果好,还稳定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可以广泛应用的微创手术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