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蛋白改善早产儿凝血功能和血清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

2022-02-28袁二伟梁俊霞王玲玲张雅静曲海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胎龄尿素氮胆红素

袁二伟,梁俊霞,王玲玲,张雅静,曲海新

早产儿指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早产儿身体脏器发育不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生存能力低,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1]。早产儿发育时期的营养状况会对机体产生较大影响,对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要求较足月儿更加严格,尤其对能量和蛋白质需求更高[2]。不同胎龄的新生儿凝血功能存在差异,与足月新生儿比较,早产儿凝血功能相关蛋白质浓度处于较低状态,极易导致早产儿出现肺出血等一系列出血问题[3-5]。本研究探讨白蛋白对于改善早产儿凝血功能和血清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出生的入住新生儿科的早产儿100例,胎龄28~36+6周,入院时日龄均为生后60 min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胎龄28~36周,体质量1 050~2 000 g;联合组50例,男27例,女23例,胎龄28~36周,体质量1 100~2 000 g。2组早产儿性别、胎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均为28周<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2)体质量1 000~2 000 g;(3)出生后24 h内即进行静脉营养治疗;(4)生存期>30 d;(5)早产儿各项住院资料完整,从入院到出院各项指标记录完整;(6)早产儿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早产儿存在肝肾功能异常;(2)早产儿有代谢性疾病;(3)早产儿存在严重窒息、溶血性贫血、消化道畸形症状;(4)早产儿有其他全身性组织器官功能障碍;(5)母体合并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或甲状腺疾病。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外周静脉营养和早期微量肠内喂养治疗,实施配方乳胃肠内喂养和微量喂养,起始剂量0.5~2 mL/kg,每隔3 h喂养1次,每隔12~24 h逐渐增量至12~24 mL·kg-1·d-1,对早产儿剩余奶量、腹胀和排便等情况进行观察,喂奶完成后轻拍其后背,并在打嗝之后放下早产儿,头偏向一侧。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人血白蛋白进行联合治疗,使用白蛋白1.0 g/kg加入20 mL的10%葡萄糖溶液中进行融合,充分摇匀后进行静脉滴注,1次/天。2组早产儿均为7 d一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早产儿体质和营养状况:体质量恢复到正常时间、体质量每天增加水平、按需哺乳的时间;(2)凝血功能:于治疗后抽取早产儿肘静脉血2 mL,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检测仪器使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生产的CA7000型;(3)于治疗前后对早产儿进行股静脉穿刺取血,检测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4)于治疗前后采集早产儿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室温下静置30 min后,使用离心机进行离心,采用迈瑞BS20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早产儿血糖、尿素氮、总胆红素等指标;(5)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早产儿喂养耐受率和贫血、感染、腹泻呕吐和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两独立样本t(或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体质和营养状况比较 联合组早产儿体质量恢复到正常时间和按需哺乳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体质量每天增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体质和营养状况比较

2.2 2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早产儿APTT、PT、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早产儿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早产儿血清总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P<0.01)(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比较

2.4 2组治疗前后血糖、尿素氮和总胆红素比较 治疗前,2组早产儿血糖、尿素氮和总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早产儿血糖、尿素氮和总胆红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前后,除了对照组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血糖、2组尿素氮和总胆红素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0.05~P<0.01)(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糖、尿素氮和总胆红素比较

2.5 2组喂养耐受及并发症比较 联合组早产儿喂养耐受率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的70.00%(35/50)(χ2=7.86,P<0.01)。早产儿并发症总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早产儿是指因各种因素使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过程中断,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6]。根据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7],早产儿发生率约为8.1%,其死亡率随着胎龄增加而逐渐降低。早产儿器官功能发育不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窒息、呼吸暂停、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越大,且容易引发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在发育时期的营养状况会对早产儿机体产生长期影响,导致其脑发育和终生健康状况受到影响,营养支持成为早产儿存活及近远期生活质量的关键,故必须使用有效营养补给措施给予早产儿营养支持,改善其肠胃功能[8-10]。

凝血功能是由脉管系统、细胞组分及血浆蛋白等多种物质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功能,也是一个动态发育过程,凝血蛋白水平随着胎龄增加而逐渐提高[11]。大约在胎龄10周左右时,胎儿即开始合成凝血因子,早产儿血浆中促凝血因子合成能力不足,产生凝血酶能力偏低,故早产儿凝血功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状态,增加了早产儿并发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肺出血等凝血障碍性疾病的风险[12]。对早产儿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早期出血进行判断[13]。

APT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敏感指标,其升高常见于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酶和FIB缺乏所导致[14]。FIB是凝血活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与血栓形成具有密切关系,直接参与凝血和血小板聚集,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重症肝炎或肝硬化等疾病,早产儿FIB水平低是由于合成的纤维蛋白原减少。TT主要反映FIB转变为纤维蛋白过程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异常[15]。PT、APTT、TT等指标水平会随着胎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FIB则会随着胎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对早产儿进行PT、APTT、FIB及TT凝血检查,可对其凝血功能进行判断,尽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并对是否存在输血指征进行指导,为临床正确使用凝血功能药物提供参考[16-17]。血清蛋白经肝脏合成,是视黄醇和甲状腺素相结合产生的蛋白,可作为一种较灵敏的营养蛋白指标,当机体蛋白-能量缺乏时迅速下降,故血清蛋白可反映营养摄入状态,可作为反映早产儿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18-19]。

白蛋白是胆红素的一种承载物,主要作用是帮助维持早产儿体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稳定,是使静脉端组织间液重返血管内的主要动力,还可对免疫球蛋白起到保护作用,提高早产儿免疫力,可对正常血容量起到良好的维持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20]。白蛋白与血浆蛋白相互转化时间短,可为早产儿提供营养物质,白蛋白对正常凝血机制无影响,并可抑制血小板的激活,改善早产儿凝血功能[2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早产儿营养体质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表明白蛋白可促进早产儿体质恢复至正常水平;联合组早产儿APTT、PT、T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白蛋白可提高早产儿凝血功能;治疗后联合组早产儿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等指标增加幅度更明显,表明白蛋白可进一步恢复早产儿血清蛋白水平;治疗后联合组早产儿血糖、尿素氮和总胆红素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升高幅度更明显,且联合组早产儿喂养耐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降低了并发症发生危险,安全性较高,此结果与CHOI等[22]研究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白蛋白对于改善早产儿凝血功能和血清蛋白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早产儿血糖、尿素氮和总胆红素水平,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但本研究选取样本较少,且全为我院早产儿,加之因时间限制、早产儿自身情况等因素,未进行更长期随访研究,故此结论有待多中心、大样本实验证实。

猜你喜欢

胎龄尿素氮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出生体重及胎龄关系的研究
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疗效分析
36例极重度高胆红素头颅MRI变化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脑组织损伤后血清酶变化的胎龄差异性
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常用凝血功能参数变化的研究
尿素氮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造影剂肾病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