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2022-02-28何红霞上海永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财会学习 2022年3期
关键词:内审职能部门

何红霞 上海永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

当前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各个领域都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敏感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从而对社会治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基层单位,不论是镇级人民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各委办局等抑或是更向基层延伸的街镇下属部门,还有被审单位,对审计,特别内部审计的需求日益增长,且这种需求已经不仅限于在财务核算方面的查错纠弊,反而更多的是需要内审部门帮助他们事前预审评估、事中防范风险、事后完善整改,这些需求都可以归纳总结为“服务”,即由内审部门向大家提供“服务价值”。随着外部环境趋势的变化,内审部门应顺势而为、因势而动加快职能转型,建立以监督为手段、以评价为媒介、以服务为导向的现代内部审计新模式。

一、服务职能的来源及发展历程

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审计产生于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委托人的委托而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以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内审机构受镇组织科委托,为防止领导干部在行使日常管理权的过程中出现利己行为以及随意、错误地行使权力,因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国际社会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早在1978年,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内部审计协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了《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从最初的审核监督财务会计活动发展为对组织经营管理进行评价和给予咨询。201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并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的改善和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由此可见,国际社会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但“评价”“咨询”功能始终贯彻其中,是内部审计的根基所在,也是内部审计今后发展的方向。

在我国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审计署在2018年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11号令),其中对内部审计做出如下规定,“本规定所称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11号令分别从内部审计的业务内容、职能定位及总体目标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和诠释。其中,“建议”职能的加入尤为引人瞩目,内部审计将不再是单一地找问题,而是有了更强的服务导向,并通过将“监督、评价、建议”三项职能融合,形成一个协调兼容的有机整体,着力推动内部审计的跨越式发展。

二、服务职能的作用与意义

内审部门作为本级单位的内设机构,自然地享有更多的信息内容及来源,对本级单位的整体宏观情况、下级单位的具体微观情况、领导干部应该承担的管理责任更为熟悉,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更能发现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也更能担当起咨询服务的职能。随着内部审计职能和工作内容的拓展,其服务职能将在各方面、各不同对象间得以发挥和体现,而这也正是内审部门服务职能的作用和意义。

成为上级领导的“参谋”:对上级领导而言,通过内部审计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从而对基层干部、部门领导的履职尽责情况构建清晰的认知图像,将其工作业绩、业务能力等通过审计报告加以反馈,以帮助上级领导在选优任贤、组建班子上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和中立的决断依据,成为领导层最值得托付和信任的参谋。

成为被审单位的“医生”:对被审单位而言,可能因当局者迷而秉承惯性思维对自己的过失不自知,可能因利益诱惑而丧失理智对自己的错误不面对,可能因专业能力不够而对自己的风险无意识等,如果不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将后患无穷。而内审部门就承担起了“治已病”的责任,主动发现问题,找出因果关系和内在逻辑,因人而异开出度身定制的“个性化药方”,致力于提出标本兼治的审计整改建议,并通过“已病案例”研究预判“未病征兆”及时予以防治,将风险扼杀于摇篮,确保各单位当下的健康运行及今后的行稳致远。

成为其他各单位的“帮手”:对于其他单位而言,更多的是希望提前穿上防护服,避免类似问题在自己身上重蹈覆辙,对此内审部门可以通过“病例分析”“处方分享”“日常把脉”“传授预防知识”等方式帮助大家提前识别风险,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上级审计局而言,各单位的内审部门是上级向基层延伸的触手,帮助实现区级层面的审计全覆盖,同时为做好全区审计工作提供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真实的案例解析。

内审部门在对不同单位提供正向输出的同时,也会接收到来自不同单位的反向馈赠,比如区审计局会从区级层面指导基层工作,以全区的整体发展战略引导基层单位的发展路径;被审单位的突出问题、现实需求、整改情况等都将为内审部门积累工作经验和真实案例。笔者认为这种双向的输送和回应,才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力所在,不同单位之间的互勉共进,合谋发展构成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而这也是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价值体现和意义所在。

三、当前面临的困难点

抓好服务职能,意义深远,然而在日常实践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是“医患矛盾”。内审的监督职能使得其工作模式难免带有“找茬”的意味,被审单位看到审计人员也是望而却步,两者之间总是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内审人员出于工作职责,依据制度查找被审单位的疏漏和不足,而被审单位总认为内审人员不了解基层的现实情况和执行难点,只会生搬硬套制度规定,从而心生抵触,不愿坦诚相待或不积极配合,使得彼此关系僵硬,合作不畅,对此内审部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是“药方好不好”。虽说有不配合的情况,但是多数单位还是对内审部门青睐有加,甚至是非常依赖。遇到把握不准的事情总是想请内审部门先来看一看,作为预防风险的第一道防火墙,这对内审部门而言,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挑战。新时代下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内审部门而言,能不能对症下药开出一副药到病除的好药方是判断其专业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权威、信任的基础,因此内审部门要不断巩固原有知识,还要涉猎新领域、学习新知识、开拓新思路。当然,这对内审部门的组织架构、人员数量、人员素质、知识储备、技术支持等方面都将会是巨大的挑战。

第三是“医疗资源的配置”。所谓小病不治,大病难医,如果小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干预,等到病入膏肓就回天乏力了。然而有限的人力资源、受限的知识水平、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和不断提高的审计难度,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如何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如何利用科学手段来弥补资源的不足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四、提升服务职能的方式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严峻的现实难题及其可能发酵产生的连锁反应,作为内审部门,我们急需用自身的智慧来逐个击破,切实提升审计服务职能。

第一,积极重构自我角色定位,与被审单位构建良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做好牵线搭桥的基础工作,刚柔并济提升审计温度。良好的协调沟通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通过平等的沟通模式,加强彼此间的换位思考,营造良好的协作氛围,消除被审单位的抵触心理,将内部审计的服务宗旨浸润到每个环节,将查找问题转化为提供解决方案,从而塑造增值型的审计服务形象。例如借助审前调查工作,主动倾听被审单位心声,开展谈心谈话,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谈话对象不仅限于领导干部,被审单位的管理层、中坚力量、具体经办人都可以共同参与,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视角,整体把握被审单位的运行现状、目标导向、风险隐患、管理成效、执行难点等,并以合作伙伴的身份、站在被审对象的视角,更真切地了解其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对被审对象有一个更为具体、生动、多维的了解,增强审计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将监督检查工作做到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充分展现审计服务的人文关怀。

第二,审时度势主动转变功能定位,从原来查错纠弊的合规性审计向多层次的“监督、评价、建议”转变,实现服务能级的跨越式提升。监督、评价、建议三足鼎立,稳稳地托起了内部审计工作,三者缺一不可,且各有所长。监督是基础职能,针对“有没有”的存在性问题及“对不对”的合规性问题,及时发现违规行为,为评价、建议提供信息依据和鉴证支持;评价是本质职能,对被审对象的成绩、效益进行优良中差的评判,是监督职能的结果反馈;建议是增值职能,为被审单位提供个性化建议和专属咨询服务,是内审工作发展的突破口。在新时代环境下,内部审计的职能目标在深化,业务范围在拓展,应当以各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职能为逻辑指引,为各单位的成长提供帮助,以全覆盖实时监督为基础,以综合性权威评级为核心,以定点式精准建议为突破,开拓内审服务新局面。

第三,构建大数据审计思维模式,组建各类数据库,搭建案例共享平台,打造审计搜索引擎,借大数据之手助力审计服务高效便捷。数据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数据本身的数值大小是一种内涵,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变化趋势、分布形态及联动关系又是另一种内涵;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被审对象进行描绘刻画,因而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实时更新动态数据将对内部审计工作大有裨益。然而当前,因为数据样本数量、种类等还相对较少,数据的连贯性尚有欠缺,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归纳还不成熟,内审人员应用大数据的技术水平还不够等因素导致了大数据在内审工作中未发挥出全部能力,对此,我们应当奋起直追。首先,始终致力于采集各类数据。持续的数据积累和海量的数据样本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将各类财务数据、文本材料等以电子数据的形式予以记录保存,有能力的可以逐年倒推将以前年份重要的数据资料录入电脑系统,将数据的时间线向两头同步延伸,扩大数据容量,实现数据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形成审计数据大仓库,从而以持续的数据输入形成动态的监督管理,以海量的数据样本确保分析结果的精准可靠。其次,对数据进行转化和整理。除了财务数据等结构性数据外,被审单位的日常工作中还存在大量非结构性数据,比如音频视频、图片材料、文字材料等,这些材料同样包含着重要信息,应当归纳整理并转化为可直接使用的数据加以挖掘和利用。最后,形成不同种类的数据库。根据自身需要将数据汇总形成审计案例数据库、发现问题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整改清单数据库等。以发现问题数据库为例,我们可以在碰到类似问题时快速对号入座,提高对问题定性的准确性及工作效率。此外审计的方式方法也可以转化成数据库形式,以往前辈的经验往往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加以继承,但难免会有失传、传偏的问题,如今完全可以将前辈的经验判断转化为风险预警点、审计关注点、问题逻辑线、问题表现形式等可数据化的信息,将优秀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转化成客观、可量化的判断依据,供大家分享传承。

第四,面对新挑战快速做出相应,积极探索审计新模式,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使审计服务驶入快车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内审人员既是一次警醒也是一次提醒,开展远程非接触式审计是当前形势下的无奈之选,也是未来审计工作的必由之路。通过网络云端远程互联,不见面就能沟通信息、不出办公室就能提取数据,为开展远程审计奠定了基础。一是服务“提速”,远程审计大幅度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通过压紧压实审计程序,做到必要步骤不遗漏,无端精力不浪费,即时的沟通加快了进程,精准的决策提高了效率,对问题的研判、定性、整改同步提质增速。二是服务“提前”,远程审计可以即时提取数据,随着数据数量的增加、密度的提高、反馈速度的加快,点点相连形成不间断的数据线,为常态化、持续性的线上动态监控提供了基础条件,审计人员可以随时拉响风险警报,为基层单位及时挽回损失。总而言之,随着“云物移大智”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内部审计应贯彻科技强审理念,以科技资源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用科学技术为审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将审计的服务功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大网不断地向外输出能量。

第五,强化职能部门间的合作,营造良好的协作文化,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多部门助推审计服务更上一层楼。街镇单位普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三重一大预审、小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等,区审计局每年开展的年度项目评选、年终工作交流总结、内审调研座谈、年度专项培训等,都是彼此协作、信息共享的优秀举措和成功经验。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在各自专业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信息的共享可以大幅度缩小部门之间的鸿沟。例如内审和纪检的合作,内审部门从专业的财务角度发现问题,并将有价值的线索直接移交纪检部门,纪检部门也可以帮助内审部门推动问题整改,全力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审纪合力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用不同的措施化解风险,将双方的优势有效融合,构建起一个稳固且紧密的团队合作关系,使得审计的服务职能不仅在被审单位,而且在职能部门之间发挥能量。

第六,深度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内在逻辑,治标先治本,使审计服务发挥正本清源的效能。内审部门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对问题开展分析,论证其因果逻辑关系,拨云见日识别问题本质,从而在后期整改中斩草除根,防止以错误整改错误、表面整改的现象产生。以物品发放无清单的问题为例,这看似是一个发放环节的小问题,但向前追溯可能是前期采购时没有清单,没有进行验收,后续的出入库没有登记具体的数量、时间、事由等;向后推导,因为没有发放清单就无法确定发放是否合规,无法落实物品去向,使用情况、效益等,无法准确掌握现有库存,从而会进一步导致出现反复采购、库存物资长期积压破损报废等情况。该问题看似是发放流程的不完善,实则是对资产管理的不规范及懈怠,长此以往会导致资产减值流失。针对此类问题,应当引导被审单位透过表象看本质并给予整改建议,以“完善物品出入库、发放清单等台账的管理”为外服,以“健全资产管理办法”为内服,里应外合,打通双向整改渠道,实现问题彻底整改,使得审计监督一针见血,审计建议药到病除。

第七,加强对审计项目总结评价,促进结果共享,努力做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使审计服务效能呈发散状传播。审计服务好不好,还是要看问题整改的力度及结果应用的效果。在我看来,审计报告是一个项目的总结,是审计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审计水准的直接反映,它作为一个载体可以将审计成果发散传播,因而审计报告的撰写非常重要,既要让证据材料站得稳,又要把问题说清楚透彻,还要让对方心服口服。在证据采集方面,应注重证据本身的质量及证据链的完整性,杜绝单一证据、间接证据,适当地对证据的真实性进行考察。在援引法律上,应准确对应问题属性,确定法律依据,关注法规的适用范围、期限、对象等,保证法律依据的适用性。在意见建议方面,应从制度的构建、管理的改善、风险的防控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整改建议,避免泛泛而谈。通过各方努力,形成一份事实清晰、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客观、建议精准且通俗易懂的审计报告,提高审计报告的被采纳性和参考性。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可以帮助审计成果更好地推广,将一个单位发现的问题分享给其他单位,并要求其开展自查,若发现类似问题马上开展自纠,若没有类似问题,则将问题清单转化为风险提示单,发挥提前预警作用。每年度应做好审计结果的总结工作,将发现的短板和弱点予以重点关注,并作为下阶段审计工作的着力点,实现上期审计结果在后期审计项目中的滚轮式应用,既能聚焦重点又能实现审计效能的延伸,使得审计服务自始贯穿全程,效能成倍扩大。

第八,加强人员培训工作,扎实理论及实操功底,塑造增值型审计服务形象。审计服务价值的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在观念上,内审人员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全局意识,始终保持洞察问题的敏锐性、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寻找答案的主动性、拓宽知识的全面性。在专业技能上,应加强对投资管理、工程管理、物资管理、风险管理等知识的全方位掌握,打造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面临的技术壁垒也不断增大,应主动应对环境变化,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将信息技术由薄弱环节转化为优势潜力,助力内审工作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

结语

对于审计人而言,我们始终处于变局之中,如何在这变局中站稳脚跟、创新突破值得我们共同努力,审计职能的转变对我们的工作而言是一次舵向的转变,同时也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我们审计人应牢牢把握这次机会,砥砺前行,为审计服务开创一片新天地。

猜你喜欢

内审职能部门
数字化时代政府掌舵职能的再思考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简述如何做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89家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
年终总结
对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思考
大部门体制改革周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