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问题的研究
2022-02-28孔娟
孔娟
【摘要】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社会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想要有效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就需要正确了解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方法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完善,确保总量控制制度在我国的顺利实施。文章对我国实行总量控制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综合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对当前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科学化的政策建议,确保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大气环境规划相适应。有助于更好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达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式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质量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当前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制度,与传统的环境污染分析体系存在明显差异,总量控制改变了传统以浓度控制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案,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式,满足新时期国家与广大群众的环境建设诉求。通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确立,改善当前的环境质量,为环境管理工作和环保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建立完整的控制系统,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将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环境质量标准范围内。
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总量控制基本定义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将污染物负荷总量控制在环境承受标准内,对浓度控制而言总量控制指的是将以特定区域作为完整的管理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整治措施,将区域内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在标准值,更好的满足环境质量保护需求。总量控制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需要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污染物控制范围、时间跨度等信息,总量控制的基本内涵包括相关技术处理方案、政策体制、参考标准。结合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总量控制环境治理方案更加契合我国的环境建设标准,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其核心思想以大气环境容量为主要依据,合理分配污染源,确保区域内环境质量符合环境承载范围。
2、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问题
2.1缺乏科学基础
2.1.1任务目标与实际不符。首先需要了解各区域污染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管理目标下达到企业与区域政府确定基础任务量,根据全国总量控制标准,了解各省市当前的大气污染情况,为实现全国总量控制目标作出不懈努力。充分挖掘各省市具有的减排潜力,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边界划分以行政区域为主,在环境容量计算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任务目标的制定缺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环境改善目标之间的适应关系。区域内环境容量计算不准确,无法切实了解环境容量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数值的根本诉求,缺少科学的理论基础难以提供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必要条件。确定全国减排总量,通过科学的地域分配,将总量控制目标下放到全国各企业,充分考量总量控制的任务目标,检测存在的实际误差。
2.1.2污染物选取受到制约。在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过程中,需要选取受控污染物,并将其作为环境容量统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国存在排放量大、污染程度深等环境污染特征。一部分污染物会导致城市雾霾现象的出现,想要在特定区域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就需要了解受控染物的实际种类,根据环境统计的必然要求,合理划分污染物的调查范畴。一部分污染物脱离环境统计指标的范围,无法在总量控制过程中进行选择,通过研究表明氨气体的排放量是导致雾霾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但在总量控制阶段由于缺少对空气中氨含量的统计,总量控制对城市雾霾现象管理效果不理想。城市内部总量控制目标的选择,具有行业普遍性和区域污染严重的发展特点,但一些水体富氧化问题通常出现在湖泊区域,不属于全国普遍存在的污染现象,导致在总量控制阶段忽视了总磷和总氮等污染元素,难以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2.2参考数据缺少支撑。我国总量控制参考的数据主要是环境统计制度,相关数据内容需要解决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但由于数据不完整、数据结论不准确等问题,无法保证总量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到总量控制参考数据的可信度。例如:在数据检测过程中显示该省市的煤炭消费量较高,但最终环境统计报告中二氧化硫的整体排放总量较低,在数据参考阶段,相关技术人员需要明确,煤炭消费产生的主要污染源是二氧化硫,煤炭消费量越高二氧化硫的整体排放量越高,以上数据统计结果存在偏差。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出现数据统计偏差的主要问题有:统计口径、统计制度和减排量核算。统计口径问题指的是在排放量源头统计阶段,未将中小企业纳入到排污管理体系中,导致最终的核查数据以工业污染源为重点调查单位,数据信息具有局限性。非核算单位所产生的污染总量不计入统计范围,导致该城市存在非法排污现象,最终统计结果出现误差,统治制度存在漏洞。环境统计得到的数据信息以企业报表汇总为主,企业上报的数据信息要低于实际信息,通过多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台账数据,会受到监测仪器的影响,导致数据信息不准确。一部分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采用劣质原料,但在工业填报的过程中将劣质原料更改为优质原料,导致台账数据系数缺少准确性。
3、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策略
3.1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3.1.1制定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保证环境质量,环境系统具有复杂的逻辑处理关系,减轻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这一政策的落实,需要经过复杂的处理过程。需要了解在特定区域内污染物总排放量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分析关系,判断影响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重要因素,想要达到降低排放量的目标,就需要参考特定环境下的空气标准。总量控制区域边界选取,首先需要了解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容量,将区域内污染物排放企业作为控制对象,通过区域自主净化能力,计算出清晰明了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3.1.2总量控制因子的筛选。我国常见的大气污染类型包括光化学污染、煤烟污染、特异污染物,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类型各不相同,在总量控制阶段涉及到的控制因子存在明显差异,许多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是煤烟污染,将总量控制的核心设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以上被称为最佳的总量控制因子组合,但随着污染形势多元化,技术工作的复杂化,整体经济投入较高,需要提前完成控制因子选择。根据区域发展特点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环境污染浓度较高、扩散简便的污染因子,有效降低工作难度,了解当前大气环境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大批量的环境空气浓度测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总量控制策略。
3.2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在具备科学基础的前提下,需要獲取准确的污染物排放数据,通过科学合理的污染物监督材料,为后续总量控制工作的践行奠定有力基础。数据统计工作是总量控制的基础,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才能够起到提高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成效的作用,重视无组织排放的中小企业,不断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污染管理力度,扩大总量数据统计范围。在污染源调查过程中,完善总量核算规则,不能单一的参考环境统计数据,还需要根据排污收费信息、排污报告等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污染源监测设备,直观的了解城市实际排污量。
总结:当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存在缺乏科学基础、任务目标与实际不符、污染物选取受到制约、参考数据缺乏有力支持等问题,因此,需要做好总量控制定位,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加大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确保大气环境规划与总量控制方案相契合,选择合适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式,只有明确当前总量控制区域的实际污染情况,才能够制定科学的总量控制目标。在相关技术方案践行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原则,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吉红洁,王恒康,苏旭东. 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协同约束下的山西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研究[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20,51(4):566-571.
[2] 解瑞丽,郑彦强,苏旭东. 关于实施 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思考[J]. 中国环保产业,2020(7):13-17.
[3] 唐磊. X市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对策研究[D]. 山东:山东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