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弦乐《炎黄风情》中音型化织体写法探究

2022-02-28任廷潇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6期

【摘要】鲍元恺汲取民族音乐之精华,吸取西方管弦乐配器方法,创作出作品《炎黄风情》,成为一部具有极大学术意义的管弦乐作品,其中的配器技术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其创作特点和众多的音型化织体特点,在不改变原有民歌旋律的基础上,将音乐主题多次重复不断发展,成为一部优秀的管弦乐作品。

【关键词】音型化 作曲技法 配器特征

管弦乐作品《炎黄风情》是由鲍元恺将24首本地的特色民歌改编成管弦乐作品,本部作品长达88分钟,以民歌充当的旋律声部在创作中没有做任何改编,通过丰富的配器技法和多样的作曲技法,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受到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一、节奏音型化

“多声部织体表现为一种有固定节奏循环的音型化律动,即所谓的音型化伴奏织体。”配器中,节奏音型化的写法是最重要的音型化写法之一,在乐曲中,不仅仅有和声支持的作用,在增加音乐的流动性,增加音乐紧张度等有着突出的作用。在乐曲《紫竹调》中,除主旋律及其对位声部以外,其他声部均为节奏音型化织体写法。全曲共有三段构成,第二段对主旋律的音色做了调整,第三段对音型化伴奏的节奏型做了改变,主旋律由大提琴奏出,第一小提于其形成对位声部。竖琴声部在乐曲前两段均有十六分音符写作而成,第一段为上行的分解和弦,第二段为下行的分解和弦,第三段增加附点节奏型和三十二分音符,增加音乐动力。中音提琴使用四个八分音符构成,第一个八分音符由空拍空出,由低音提琴演奏,形成节奏音型化织体。

乐曲《杨柳青》,是《炎黄风情》中唯一一首拨奏曲,全曲由五部弦乐拨奏而成,乐曲的速度较快,音量由于演奏技法的限制,没有太大的波动,全曲节奏型较统一,仅在乐曲从属部分——连接和结尾处出现四分音符,其他位置由八分音符贯穿全曲,是一首典型的音型化织体写法。乐曲共有三个段落,主题为D商五声,24小节之后第一次转调为#F商五声调式,经过一个连接之后,主题再现回到D商五声调式,在原来主题上向上八度,并且加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二、线条音型化

线条音型化在创作中主要使用为旋律声部的伴奏织体音型化,例如在乐曲《走西口》中,主题与第一次变形之间的连接使用对位的写法,小提琴首先演奏主题,两个小节之后中提琴与小提琴形成对题,为八度对位模仿复调,形成线条音型化。主题声部遇到长音时,对题声部填充空白。在第一小节小提一声部第三拍长音B时,中提琴出现对题。第二小提琴为持续音声部,做和声支持的作用,与钢琴的延音踏板有相似的效果。

三、和声音型化

在管弦乐配器中,和弦的写作方式不仅起到和声支持的作用,还决定着音乐的情绪与色彩,在和弦排列中,有两种排列方式,为密集排列与开放排列方式,但是总体的排列原则还是应该按照上密下疏中不空的原则。和声进行中,有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柱式和弦等几种创作方式。

(一)、柱式和声音型

在乐曲《看秧歌》中的第9小节,铜管乐器组采用柱式和弦开放排列的方式,为打击乐器充当伴奏,位于乐曲的引子部分,渲染出热情、欢腾的场面,乐曲中以空五度的和弦构成,产生明亮的乐队音响。铜管乐器组与弦乐和木管乐器组交替出现,每两个小节为单位,共循环三次,成为引子的核心部分。

在乐曲《看秧歌》中的第82小节,铜管乐器组(除圆号外)采用柱式和弦密集排列的方式,本段作为主题再次出现之前的连接部。三个和弦连接在一起,共有两个声部层,小号三声部充当持续音声部,持续音为G,另一个声部为半音上行声部,小号的两个声部与长号的两个声部均为三度平行半音上行。小号声部与长号声部呈现八度平行。半音化的和声进行方式增加乐曲的动力,为再现作准备。

(二)分解和声音型

分解和声音型其目的是为旋律做伴奏织体,通常有上行分解、下行分解、环绕型分解三种,和声变换频率不高,通常每小节变换一次,在乐曲《无锡景》中,主题共出现6次,除第二次出现以外,每次主题旋律演奏时,竖琴声部都会以和声音型为旋律声部做伴奏,每次主题再现时选用的音色不一样,表达的情绪也不一样,竖琴声部的伴奏音型也不一样。主题第一次出现时,仅有第一提琴声部演奏主旋律和竖琴声部为旋律声部做伴奏,竖琴以上行分解和弦的方式,按照每小节变换一次和声的频率,形成干净明亮的音响效果,为后期主题再现留有余地。主题第二次出现时,使用英国管演奏旋律声部,没有使用竖琴声部,而是选用弦乐四个声部(无低音提琴)使用柱式和弦充当持续音声部。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到达乐曲第一个高潮,旋律整个提高小三度,旋律声部由弦乐奏出,长笛、单簧管、圆号声部为持续音声部,演奏柱式和弦,竖琴声部为长线条上行琶音,节奏型变为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相比较之前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密度增加,每小节变换一次和声。主题第四次,将主旋律声部由二胡奏出,伴奏声部与主题第一次再现一样,由竖琴担任,以十六分音符为基本节奏型。主题第五次出现,旋律声部由长笛演奏出来,第二长笛在第一长笛下方四度,作为旋律的衬托出现。竖琴声部使用琶音与分解和弦交替出现做伴奏,弦乐声部用柱式和弦做持续音声部。与第二次主题出现相比,是将旋律声部由长笛奏出,并且增加竖琴声部,音响厚度增加。

结语

《炎黄风情》这部作品共有两个版本,分别为鲍元恺将24首民歌改编的管弦乐版本,以及朱培宾改编的钢琴曲。管弦乐版本中值得研究的配器手法特征数不胜数,在创作中各类音型化写法层出不穷,本文中主要针对其节奏、线条、和声等织体的写法做了初步探究。现得出在为固定旋律配器中,音型化织体的選择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作曲家想要体现的音乐风格与情感色彩。在本部作品中,绝大部分的创作是选择一段主题旋律多次重复,在重复中选用不同的音型化织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音型化织体的不同,音乐传达的情绪也随之不同。而本部作品抓住这个特点,将乐曲发展创作而来。

随着我国对传统音乐的不断发展,以及越来越重视,民族民间音乐也逐渐向国际化的方向走去,笔者在写本篇论文时正当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在为党献礼的同时,也祝愿我国的音乐能不断地发展,引领时代潮流。

作者简介:任廷潇(出生年份1997年),女,甘肃,汉族,在读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730070,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