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如何巧用非言语行为
2022-02-28李凤珍
李凤珍
摘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言语行为,它们伴随着语言交流而出现,对言语内容进行补充。非言语行为是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必不可少的沟通要素,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理解非言语行为内涵的特性,适当分析来访者言语内容与非言语内容不一致时的深层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让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巧在时机、巧在策略、巧在程度。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咨询;非言语行为;心理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6-0042-03
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心理教师帮助求助者的主要工具,语言交流也是咨询双方交流信息、建立关系、沟通情感、探讨问题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非言语行为,它们伴随着语言交流而出现,对言语内容进行补充。非言语行为能够提供言语不能直接表达的信息,还包括来访者想要回避、隐藏、作假的内容[1]。借助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心理咨询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来访者的心理活动,对来访者进行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评估,从而制定更优的咨询方案。同时,心理教师也可以通过使用非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己对来访者的支持和理解。
然而,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正确把握非言语行为并非易事,巧用非言语行为更是一项需要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断修炼的基本功。只有在深刻理解非言语行为内涵的基础上,在客观看待言语内容和非言语内容不一致的前提下,才能在咨询过程中通过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等策略达到对非言语行为的巧用。
一、理解非言语行为内涵的特性
非言语行为指的是人们在沟通交流过程中,不采用语言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而是运用其他非语言的方式传递思想,表达情感[2]。
(一)非言语行为涵义的不唯一性
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模式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会导致同一个行为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涵义;同样,在不同个性的个体身上,同一个行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涵义,这些都在提醒心理教师在敏锐捕捉到一些非言语信息时不要急于表露自己的看法,要学会综合运用。
(二)非言語行为涵义的综合性
对单一动作或者表情的涵义很难作出判断,也很容易陷入断章取义的判断模式之中[3]。但一连串相互配合的动作和表情所组成的动作群,可以成为心理教师判断的依据,尤其是当动作群和某种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时,往往能够展示出大量的信息。
二、分析言语内容与非言语内容不一致性的深层意义
一般情况下,个体的非言语行为所暴露出来的信息应该与言语表达出来的内容是一致的、相符的。然而,两者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形,甚至相互矛盾,这就需要心理教师能够客观分析和鉴别。
(一)无意识的流露可能是防御机制
我曾接待过一位这样的来访学生,他在谈到自己的家庭时说,父母在他三岁左右就离婚了,他一直跟着爷爷、奶奶和姑姑一起生活,对母亲没有什么记忆,更谈不上想念……在谈到这一段时,他下意识地摇了摇头,眼神也不知不觉变得飘忽不定,想要尽快地结束这个话题。
这种语言内容上的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御机制,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使个体逃避心理上的痛苦,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以此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压抑、退行等是个体在面对不愿接受的事实时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局面无力改变的情形下,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适应模式,但有时候也是心理症状的表现,需要心理教师进一步分析并恰当识别。
(二)有意识的隐藏可能是掩饰和回避
有这样一位青春期男孩的母亲,她因为自身无力应对儿子的“早恋”和“叛逆”问题,无法与儿子进行对话,希望得到学校心理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这位母亲诉说了一堆儿子的不是:不听话,打游戏,谈恋爱,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总之,儿子接连不断地给她惹了不少麻烦。然而,我注意到她在数落儿子的不是时并没有无奈、伤感或眉头紧皱,反而有几次嘴角上扬,脸上也偶尔显现出欣赏般的微笑,这是因为她儿子成绩一直都不错。这位母亲一方面忍受着儿子叛逆带给她的各种苦恼;另一方面,享受着儿子优异的成绩带给她的内心满足。借助这种不一致,心理教师可以捕捉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以帮助来访者认清自身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之,善于发现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的不一致性,往往可以协助心理教师和来访者找到问题背后的冲突源,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如何巧用非言语行为
(一)多观察
从来访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的那一刻起,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就已开启。来访者的衣着服饰、肢体动作、座位选择、未开始言语对话时的注意指向、言语对话中的目光信息、语言表达中的语音语调语速变化等,都是心理教师应留心关注的非言语内容。当获取了相应的信息后,应熟记于心,待到合适的时候呈现出来、运用起来,这会让彼此的沟通进入有深度的交流。
我曾接待过这样一位来访学生,他一进咨询室就迅速选择了一个朝向门口且可以看到时间的位置,并且在没有开始之前就几次抬头看时间,双手交叉着,浅坐到沙发上……种种非言语行为的细节在提示心理教师,面前是一个被焦虑情绪长期困扰的学生。
捕捉到这些信息后,我心平气和地询问:“你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吗?”
“老师,你没觉得我跟其他同学不一样吗?很多人都说我看起来很特别。”
“这一点老师还真没发现,不过对于别人口中的‘特别之处,老师倒是还挺感兴趣的,你愿意告诉我吗?”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该学生将自己在学业及人际方面的苦恼和盘托出,在倾诉和表达的过程中渐渐地放松下来。结合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行为的双重信息,心理教师和来访学生共同厘清了当前的问题,明确了未来咨询的方向。
(二)多比较
对于非言语信息的回应,选择用哪一种方式,也是值得思考并需要斟酌比较的。来访者表达自己的状态和烦恼有言语和非言语两种途径,心理教师的表达也需要在两者之间慎重选择。面对喋喋不休的家长,心理教师可以适当地用非言语行为表达自己想要对方停下来的倾向,如不似先前投入地倾听、适时地打断;而面对局促不安、不知从何说起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适当的言语解释打消对方的担心和顾虑,从而使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有一位女生,红肿着双眼来到了学校咨询室。坐定后,哽咽着把事情经过简单表达了出来:她在自习课上打盹,被老师用力摇醒,可能老师的动作有些大,她感觉异常难受,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这个时候,心理教师很想拍拍她的肩膀安抚一下她的情绪,但只递上了纸巾。因为看到学生如此激烈的反应,觉得其中可能另有隐情,只是她还没来得及表达。果然,待情绪渐渐平稳后,该女生表示自己对于来自异性的肢体接触非常反感,所以即便知道老师是为自己好,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也是心理教师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本次咨询即将结束时,我身为同性咨询师,看到来访学生逐渐绽放的笑容,询问其是否愿意跟老师拥抱一下,学生欣然接受,并主动拥抱了我。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理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心理课教师,又是来访学生的咨询师,在经过比较和选择之后,我发现,适当的非言语行为对于稳固的咨询关系的建立非常有帮助。
(三)多思考
目光交流也是心理咨询中重要的非言语信息之一,“眼睛会说话”不是一句空话,心理教师在咨询的过程中,常常会通过和来访者的目光交流来判断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但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一非言语行为,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内向的、害羞的来访学生,心理教师要控制对其的注视时间及次数,因为过多的目光交流会让其感受到压力,甚至会陷入惴惴不安的情緒之中。而当面对的是急于想要求证自己的表达是否贴切、准确的来访学生,心理教师及时的目光注视和恰当的点头,对其是一种鼓励,比言语肯定更有助于其继续说下去。可见,即便是同一种非言语策略和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在不同的来访者面前,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才有助于咨询的推进,需要我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适当比较,在适当比较过程中深入思考。
总之,在咨询中,心理教师对来访者的关注是综合的[4]。就关注策略来讲,看、听、想、说的过程是伴随着整个咨询过程的;就关注内容来讲,可能是言语的或非言语的,也可能是公开的或隐秘的,还可能是瞬间的或经常的。最终,这些所有关注到的信息会形成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综合印象。同时,心理教师在不断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还要与原有信息进行比较、筛选,进而形成新的认识,并调整自己的言行。
参考文献
[1]孙庆民,傅绪荣.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概念厘定与相互作用分析[J].心理学探新,2016,36(4):372-377.
[2]李晶.浅谈非言语行为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运用[J].青春岁月,2018(15):94-95.
[3]张巍,石荣,郭本禹.不只是“谈话疗法”: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非言语维度[J].心理科学,2019,42(3):755-760.
[4]张巍.主体的相遇与生成 ——精神分析的主体间重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