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与共享背景下高校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困境与路径突破

2022-02-27李欢欢万东升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资源课程建设

李欢欢,万东升

(1.江苏开放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36;2.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当前开放与共享背景下,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课程建设上拓展时空限制,打破传统课程建设的藩篱,改革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评价考核机制,大力推进线上一流课程建设。伴随着国家“双万计划”的一流课程建设,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智慧树、超星尔雅、学堂在线等知名的线上课程运行平台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开放课程。随着我国线上课程的精品化、优质化和规模化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线上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促进政务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1]。因此,需要分析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现实困境,打破区域、部门以及建设平台之间的壁垒,探寻实现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的创新路径。

1 我国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现实困境

尽管我国精品课程资源的发展历程几乎与国外同步,相关技术水平也不存在太多的差距,且获得了来自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目标定位问题、运行模式问题、过程监督问题、激励机制以及评价机制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解决我国开放课程资源所面临的问题迫在眉睫,只有尽快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开放课程资源发展战略,才有可能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使中国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步入更加健康和良性的发展轨道。

1.1 线上课程资源的服务定位和目标缺乏明确性

首先,线上课程缺乏明确的服务对象。当前我国各级线上课程很少关注高等教育的层级性、各级各类高校办学定位的差异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性,因而课程资源缺乏一定的分类,无法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其次,线上课程缺乏学科平衡性。线上课程建设应考虑到与学科分布相适应的问题,虽然每年各学科线上课程数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50%左右属于工学和理学的课程,而人文课程,如文学、历史学、哲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占到课程总数的15%左右[2]。我国的线上课程存在明显的理工多于人文现象。再次,开放课程缺乏长远规划。线上课程是一流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与切入点,要打造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都必须对线上课程有长远规划,然而我国的一流线上课程热衷于申报和评审,没有从教学目标、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手段改革以及教材建设等角度进行发展,无法凝炼出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偏离了国家一流线上课程建设的初衷。最后,一流线上课程缺乏持续的支持和鼓励。对于一流线上课程建设的申报,很多高校都抱有很高的热情,将其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然而,一流线上课程一旦通过层层选拔申报成功后,无法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机制调动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最终将其沦为一种工具或手段而已,且一旦申报成功,后期建设敷衍了事,建设过程缺乏科学规划。

1.2 线上课程资源的过程监督与管理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有关线上课程的过程监督和管理机制问题愈加突出,出现了部分“重评审,轻共享”“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首先,线上课程的可用性和稳定性还需改善。一些学校由于评审和验收的需要临时建网站填内容,后续缺乏维护人员进行稳定可持续地维护,从而出现无法使用或无法打开等现象,导致评审时轰轰烈烈,建设中应付了事等问题。例如,根据对国内外70个开放课程资源平台的统计,近45%的网站出现域名无效、访问跳转、停止维护等现象[3]。其次,线上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例如,一些线上课程网络平台仅提供讲授视频,课程主讲教师仅仅站在镜头前读稿子,缺乏教学的互动性和生动性;一些实践类课程仅仅停留在教师讲解操作技巧和技能,缺乏技术介入的虚拟仿真实验演示和真实实践示范的演示;平台建设内容注重表面形式而缺乏内涵,一些课程播放的片头动画注重形式而后续缺乏实际内容支撑。最后,线上课程资源的更新率较低。在知识经济时代,线上课程资源生命力的维持在于内容的经常更新和不断充实,否则线上课程网站就会很快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然而,当前的线上课程一旦成为精品课程资源或一流课程,缺乏后续的建设激励措施来推动该课程资源内容更新和充实,甚至出现多年网站不更新的现象。出现上述情况反映了对于线上课程的后续监督和管理机制的缺乏,也反映了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于线上课程建设的认识还有所偏差。

1.3 线上课程资源的评审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首先,线上课程的评审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评价更多是从师资队伍、课程平台建设角度去评价课程质量,而没有深入到课程内容建设和课程目标的建设上,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有所差别,而不能整齐化和统一化,需要考虑到不同学校类型,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分层次建立线上课程的评审要求。其次,线上课程主持人的评价缺乏公平性。各级各类线上课程的申报均对课程主持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特别跟主持人的职称和学术地位挂钩。而且线上课程建设的开展也需要在获得一定的经费资助的情况下才可能有效实施,各级线上课程审批部门过分关注主持人的科研业绩,使一些长期专注于教学工作且成绩突出的职称较低的教师无法获得资助,既打击了这些教师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质量。最后,评审人员遴选缺乏权威性。评审专家通常由教育部门从各高校推荐的名单中选择产生,这些专家也许学术立场上能够基本保持中立,在本学科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对于一门线上课程,特别是区别于传统课程形式的开放与共享下的线上课程,尤其是非本学科的课程,权威性较难保持。

1.4 线上课程资源的整体建设与应用水平有限

首先,我国的线上课程资源的主要形式是精品课程和大学MOOC等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建设大体都采用网络平台与信息资源相结合的模式,参与教师要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站的开发和程序软件的设计上,要么就采用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固定课程管理系统,客观上制约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深度开发,进而无法有效提高这些线上课程的质量。特别是对于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导致资源应用效果不佳。其次,我国线上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而获得资金的方式就是通过参加相关的课程评审活动,因此很多高校是为了迎接评审而在短时期内匆忙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片面追求新颖性和热点,整体的内容组成与结构设计都存在较大的不足,有的甚至只是文本资料的简单堆砌,这种线上课程不能获得较高的评价。再次,我国线上课程基本建设在超星、大学MOOC等在线开放课程网站上,存在创设和维护平台费用高、宣传力度不大等问题[4]。一些学校在获得线上课程立项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后续的平台资源建设,与相关网站的沟通和交流也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持续的推动力,导致重立项而轻建设。最后,开放课程秉承的是一种知识传播和共享的理念,整个建设阶段包括前期的设计开发和后期的日常维护都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但并不能获得一些有形的产出,因此一些学校不太关注课程资源的应用效果,更不注重线上课程资源的推广、辐射和带动作用,导致出现课程资源利用度不高,辐射面窄的现象。

2 当前线上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突破

高等学校被称为是知识的生产基地,相比于其他类型学校,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且教学设备更先进,教学经费更加充足,具备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立足国内高校的现状,考虑从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线上课程资源推广、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和培训激励措施等方面突破当前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现实困境。

2.1 依靠本校力量,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结合本学科特点,积极选拔科研能力强、教学素质高的教师,创建具备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是当前我国高校进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一步。

第一,教师协同致力于优质线上课程资源的开发。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负责课程教学的教师,还需要负责社会需求分析、教学系统设计、资源技术开发和学科领域咨询等多个领域的教师,因而必须进行紧密的协作才有可能开发出真正有效的教育资源[5]。一方面,将不同院系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虚拟教研室,发挥各类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优化教师教研的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教学研究,让虚拟教研室成为开展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教研之家”。另一方面,同一门线上课程教师要紧密结合,老中青合理分工和协作,不断促进教师线上课程资源建设能力的提升。

第二,组织专家组进行质量评估。资源开发完成以后需要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质量评估,这对于中后期资源的逐步完善是非常必要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除了校内专家之外,更需要邀请一些国内外著名高校,有着丰富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或应用的专家,他们的建议更具说服力。同时,邀请第三方,也就是社会培训机构的专家进行评估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目标和类型等,需要科学的论证和分析,应该按照同行评议的学术标准进行,组织同行评议,对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等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从而摆脱传统经验感知的方式。

第三,设置专门的线上课程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线上资源的反馈、更新、监督和维护。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从来自各方的反馈信息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持续对线上课程资源和相应的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更新。同时,线上课程资源的日常维护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开放教育资源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在组织与管理环节,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各项线上课程资源考核指标体系,将参与线上课程资源建设质量监控工作纳入课程建设的各项考核指标体系中,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继续发挥二级学院在线上课程资源建设质量监控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改进和完善二级学院“评教、评学、评课程、评管理”的自评体系;适度增加校外相关机构和人员参与学校线上课程资源建设质量监控工作。

2.2 促使线上课程资源的使用成为一种常态

线上课程资源的使用需要有效的推进策略、广泛的社会开放度和高校联盟开展无边界共享共建机制来维持,实现线上课程资源的使用呈现常态化局面。具体来说,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以应用助推建设无疑是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策略。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线上课程资源的使用,加强线上课程资源的宣传,开展线上课程资源使用的调研,分析线上课程资源学习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积极利用线上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将线上课程资源使用作为教师日常教学的重要考核部分,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和建设好线上课程资源,不仅要注重课程资源的思想性,还要注重线上课程资源的实用性和丰富性,将其作为公共课、选修课、小型交流研讨会的重要教育资源,发挥线上课程资源的使用效果。

第二,加大面向社会的资源开放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社会机构、高等学校等应加强线上课程资源的社会宣传和推广,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宣传和介绍,通过一些实践体验场景来增加公众对线上课程资源的认识和了解,强化开放课程资源的社会认可度,消除公众对课程资源的陌生感和担忧。另一方面,高校要扩大与社会的关联度,组织开展线上课程资源社会需求调研,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增加线上课程与社会的适切度,在满足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优质开放的教育资源,满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线上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政策需要。

第三,名校名师与其他高校开展线上课程资源建设联盟。开展名校名师和其他高校结盟,以名校名师的线上课程资源辐射和带动其他高校参与共享和共建。同时,随着优质线上课程资源共享推广,真正实现线上课程资源的“无边界”,产生最大的教育效果。引导其他高校分批分阶段参与跨校选修线上课程,取得课程证书和该课程的相应学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2.3 建立线上课程资源的质量保障机制

在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中,需要建立严格的线上课程资源质量保障机制,才能保障线上课程资源的有效使用和运行。

第一,加强课程管理平台整合。强化各类线上课程管理平台系统的整合力度和进度,最大程度实现不同平台系统之间各类课程资源的无缝对接和共享,加强线上课程平台的质量信息反馈汇总,畅通现有的线上课程质量监控信息的反馈通道。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各平台协同整改机制,通过整合和协同,促使线上课程资源发挥最大化效用。

第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监控模式。加强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监测与评价环节,结合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加快推进线上课程资源建设质量监控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分析线上课程资源的教学功能,积极探索实践行之有效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质量监控模式。

第三,加强整改措施落实。利用智慧化手段,借助平台技术积极开展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专项评估,不断深化监控内容,保证线上课程资源的先进性、丰富性和思想性,对影响线上课程资源建设质量的因素进行剖析,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提升线上课程资源的质量。

2.4 完善培训激励措施

高校应完善线上课程资源的建设标准和激励机制,加强分类指导、人员培训和资源统筹[6];积极开展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培训,认真组织调研,结合教师需求,从制度完善、管理方式等方面建立保障及激励机制。

第一,加强高校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国家、省和学校利用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投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建设和引入加大线上课程资源硬件投入。此外,还需要投入资金,加强教师的课程资源建设能力提升,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线上课程资源,结合本校和专业特色开发线上课程资源,鼓励教师积极开发高水平的一流线上课程资源。

第二,加强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类的线上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厘清创新创业线上课程教育目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明确创新创业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任务。创新创业线上课程的开发,在掌握线上课程建设的相关技术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创新创业线上课程的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利用的实施与评价方面,充分发挥相关激励制度,提升创新创业线上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落实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主体责任。课程负责人是线上课程资源的主体人,决定着课程资源建设内容、方法、策略以及评价,对课程负责人的激励和评价考核是促进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应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推进线上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使课程教学团队成为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研部的团队作用,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考核等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

猜你喜欢

资源课程建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资源回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