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苏中乡村产业兴旺的模式与路径

2022-02-27刘昊宇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苏中龙头企业产业链

孙 林,刘昊宇

(1.淮阴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2.淮安市乡村振兴局 扶贫开发处,江苏 淮安 223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近五年来,在党中央和江苏省委领导下,苏中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索实践,农业综合产能稳步增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富民强村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不仅顺利推进了苏中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而且为其他相关地区提供了经验参考和决策思考。

1 苏中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模式

新时代苏中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在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多元增收方面探索出多种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以三和四美公司为龙头带动的“农+工”模式,益海粮油公司为龙头带动的产业链延伸模式、天乐湖“农+旅”融合综合体为代表的功能拓展型模式、数字化农业模式等。

1.1 工带农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相关政府部门协调下,选定农产品下游若干规模以上涉农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其运营以“企业+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即以基地为种养业载体,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产品收获后由企业回购。扬州三和四美酱菜公司是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能力强劲,国内外市场巨大。由其牵头成立的三和四美酱菜产业化联合体,与江苏在内的多个省2万多户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农民共同致富。实践中还衍生出“政府+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金融”的多种组合模式。泰兴洋宇公司联合当地政府,采取“龙头企业+政府+银行+农户”的形式,建立了烨佳梨园基地,即由政府提供苗木,洋宇公司提供技术指导、集中管理并负责成品回购,与周边6个经济薄弱村及农户建立协作关系。预计丰产后,每个结对帮扶村可获得30万元以上收益。

1.2 产业链延伸模式

产业链延伸模式,是指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或者二三产业向农业延伸,实现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融合发展[1]。具体而言,是政府相关部门在当地种养业中挖掘一批特色优势品种,并选取下游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作为“链核”,向上下游拓展产业链条,形成研-供-产-储-运-销紧密衔接的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是以工业化思维运作农业,不仅能拓展农民就业、创业机会,而且能提升价值链。益海嘉里集团是全球粮油生产行业的标杆,益海嘉里泰州企业群旗下的益海(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大豆、水稻、菜籽等农产品的产、加、储、销。以益海泰州粮油公司为“链核”构建的粮油产业链,已成为泰州市打造的八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之一,目前产值为300多亿元。此外,畜禽肉品重点链,目前产值70多亿元。

1.3 功能拓展型模式

功能拓展型模式,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主要以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农业多功能,形成集“生产、生态、生活、文化传承”[2]于一体的都市农业新模式、新样态。目前基本样式有农业+体验观赏、农业+文化教育、农业+休闲康养、农业+创新创意等一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因其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是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绿色富民产业。苏中各地充分利用位于长三角核心区的地利优势,和传统农业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大批吸引市民下乡的体验农业、休闲农业、教育农业、康养农业等农业新业态。仪征市月塘镇天乐湖农旅融合综合体,是一家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标准化生产,目前为止宁镇扬地区农业多功能价值挖掘极为齐备的农业新业态项目,已成为都市人的美好田园、乡村人的快乐家园、社会人体验生活的大校园。目前,园区从业人员几乎全为周边农民,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带动农产品销售、辐射周边农家乐等实体共约1200万元,成为联农带农、富民增收的优秀典范。

1.4 数字化农业模式

以“物联网+农业”模式的数字化经济,顺应了信息化时代潮流,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4G、5G广泛地运用,苏中突出数字赋能现代农业,农业普遍采用“物联网+农业”模式进行生产经营。目前主要应用在两个环节:一是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撑控农业生产全过程。海安雅周镇盛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经营环节,有效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该公司也成功入选全省管理型数字农业农村基地。二是运用网络平台,开发农产品直销渠道。农户、农业企业自发或有组织地开启电商、短视频等直销模式,或与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知名农产品电商平台开展合作,销售苏中名特优农产品,兴化大闸蟹、泰兴白果、南通河豚、高邮鸡蛋等成为网上热销产品。

2 苏中乡村产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苏中乡村产业化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多种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距离农业高质量发展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要素供给不充分,特色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多功能聚合不充分。

2.1 产业要素供给不充分

人才、土地及资本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要素,与全国一样,苏中乡村产业兴旺面临人地资本技术的紧约束。

2.1.1 人才供给不充分

一方面,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苏中有大量的青壮年到上海都市圈、苏南城市群、南京城市圈等城市就业创业,乡村趋向空心化,老人农业普遍。2022年暑期调研了苏中三市的15个村庄,结果发现无论是分散居住村还是集中居住村常住人口都不足20%,其中,两个集中居住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晚上亮灯率不到15%。另一方面,当前苏中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趋向老化,技术有限、视野不广,难以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没有人才的乡村,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就无从谈起。

2.1.2 土地供给不充分

当前苏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用地存在两对矛盾:一是现代特色农业与当前苏中农用地普遍存在碎片化的矛盾。现代特色农业意味着规模化经营,但是苏中当前连片50亩的土地普遍较少。二是农业规模化经营与政府批地积极性不高的矛盾。由于现代特色农业项目占地多,投资密度低,税收减免,同时地方用地指标本来就少,加之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导致地方政府对批地不积极。调研中,据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只要土地不是用来种粮食的,土地规模化流转相当困难。这两对矛盾制约了农业园区用地,阻滞了招引农业项目的落地。

2.1.3 资金供给不充分

首先,种养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虽然苏中各地在实践中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承包经营权贷款办法,试点成功后,“两权”在各地推广,但是,据调研发现,实际中运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各银行对执行“两权”抵押不积极,其原因在于农村金融诚信体系不完善,信用环境建设滞后[3]。一旦贷款融资出现问题,银行对抵押的土地处理困难。其次,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振兴的积极性较低。国家针对社会资本扶持乡村产业予以大量的补贴和政策优惠,是其投入乡村产业的主要动力。在调研5个涉农龙头企业时,也证实了这一事实。

2.2 特色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

当前苏中“三产”融合中全产业链构建处于起步阶段,突出的挑战和困境表现为产业链条短,融合关系松散、利益联结不紧密等。

2.2.1 产业融合链条短

苏中通江达海、河湖交错,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优越,区域内特色产业众多,如优质粮油、畜禽肉品、生态河蟹、绿色果蔬、淡水鱼虾、休闲农业、花卉园艺、食用调味品等。这些特色农业的三产融合,主要有两种链条,一是“种养+加工”,即下游龙头企业带领的种养业,如扬州三和四美产业综合体模式。二是“种养+销售”链条,以近几年兴起的电商销售和传统的商超对接为代表。目前这两种融合,产业链向上向下延伸面临现实困境。

2.2.2 主体关系不紧密

观察以上模式发现,围绕特色产业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带动模式是产业融合的主要组织形式,目前有两种合作形式。一是“订单式”联结,即双方以农产品订单引领的交易关系,契约形式主要停留在产品层面,不涉及更深层次的产权、技术等内容,合作关系的稳定性相对较低[4]。虽然这种订单式联结解决了农民的产品销路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不管产业链有多长,农民只能获取种养环节的收益,其他市场增殖与农民没有关系。二是“租金+员工”式联结,本质是一种雇佣关系。这两种浅表的、松散的联结都对农民不公平,不符合三产融合的本来目的,“三产融合”是为了把农业链条的增值留在乡村内部,“追求的是提高农业在价值链分享中的地位”。[5]

2.2.3 产业融合成本高

观察苏中乡村产业“三产”融合的各种模式,可以看出每种模式中都有一个甚至多个规模化涉农龙头企业,这些涉农龙头企业要么是从事下游加工业,要么是从事加工、贸易一体化企业,但都是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经济规模巨大、销售网络遍及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劲。但是,当下苏中农业经营整体上还是小微型经营占主导。无论是农户家庭经营,还是正在培育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这些巨型龙头企业相比,体量小、力量弱、数量大。龙头企业在与这些数量庞大且分散的小微主体交易时,必然会因实力的不匹配不对等产生极其高昂的交易成本,也必然导致生产经营的低效。

2.3 农业多功能开发不充分

农业多功能开发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产品数量众多、结构单一,产品种类雷同、创意不高,农民素养较低、不胜其任。

2.3.1 产品数量众多,结构单一

品类众多,多功能集聚少是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突出问题,截止2022年,南通市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家,省乡村旅游重点村9家,各类乡村旅游区100多个;泰州已创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家,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推荐名单37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14家(其中五星级4家);扬州数量大体相当。这些农业多功能项目大体可归为采摘、赏景、餐饮、住宿和垂钓等几大类,数量众多、结构单一、多功能性弱。如采摘园,市民开车携带家人亲友前往园区采摘-高价购买-带果离开。产品线单一,配套服务跟不上,市民参与体验感弱,游得不尽兴,直接影响农业收入。

2.3.2 产品种类雷同,创意不高

分析苏中农旅项目可以看出,当前苏中乡村多功能农业培育普遍存在缺少特色,互相效仿的共性,比如,对于采摘,你摘草莓,我就摘葡萄;你种梅花,我就种桃花;你搞个张骞故居游,我就搞个梅兰芳故居游等。这是同质化竞争,没有深度挖掘地方资源特色,缺少创意。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简单仿效,粗放经营[6]。这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搞遍地开花式的乡村旅游,本想借助乡村振兴的势头增收,最终可能不是亏本,就是停留在小微规模,无法做大做强。

2.3.3 农民素养较低,不胜其任

当前苏中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乡村农民普遍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老人农业制约着苏中乡村产业兴旺,当然也制约着以农旅为核心的多功能农业项目的培育和发展。首先,多功能农业是一个面向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获利的产业,关键要持续抓住市场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偏好。其次,多功能农业是一个复合性产业,需要相关知识的融合意识,如,康养、休闲等。显然,当前农民的融合意识、竞争能力、品牌意识等在内的综合素养不能匹配多功能农业的发展。

3 培育融合产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路径

面对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困境和挑战,苏中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增进农民收入。

3.1 运用以政策引导为核心的两种方式配置资源

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方式,政府引导是根本。

3.1.1 政府制定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和配套政策体系

作为逆市场化行为,乡村产业兴旺需要政府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驱动更多的资源要素向乡村发展倾斜[7],并确保资源要素下得去、留得住。首先,优化产业政策。发挥政府的宏观导向和政策激励[8],及时精准制定完善产业倾斜政策体系,为城市要素进入乡村产业清除障碍。其次,优化人才、土地、资本、补贴、信贷、保险等产业政策体系,激发乡村稀缺的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产业要素从城市流出来并留下来。最后,完善营商环境。基层党政部门要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如保险、技术、物流、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下沉到乡镇,有条件的下沉到村,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

3.1.2 龙头企业引领乡村产业融入大市场

市场是配置资源最高效的方式和力量,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来配置乡村资源。一是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遵循市场逻辑。乡村发展何种产业、产业如何融合、产业链如何构建、利益链如何分配,都要按市场逻辑办事,政府部门不能越位和乱作为。二是龙头企业按市场规则引领乡村产业融入大市场。基层党政部门要做好各个产业项目总牵头人、组织协调人角色。没有基层党政部门的组织协调,就没有乡村产业兴旺。基层党政部门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招引龙头企业带动乡村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弱势经营主体有效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但是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完成后,剩下的事应交给龙头企业依照市场规则运营,只要企业按照市场法则能处理,政府部门都不应介入。

3.1.3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政府和市场是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两只手,市场运用“看不见的手”,从微观层面配置市场资源;政府运用“看得见的手”从宏观层面配置市场资源;凡是市场能解决的资源配置问题,政府不宜越位;凡是市场失灵的,政府不能缺位。实践反复证明,单靠政府力量,会出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缺少活力;单靠市场力量,会出现垄断、社会两极分化。只有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推进乡村产业稳健发展。

3.2 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全产业链

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全产业链,需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健全农业产业链,构建与龙头企业相匹配的农业经营机制,构建上下游企业间公平合理的收益共享机制。

3.2.1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健全农业产业链

农业全产业链是依托农村特色优势资源,以规模以上企业为核心,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研发、供应、生产、储藏、物流、销售、融资、服务、消费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前后贯通的产业链条。全产业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实现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当前苏中农业全产业链处于培育阶段,应稳健向全产业链推进。一是构建政商农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即在每一条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内,都有党政领导代表、龙头企业、农民代表、专家组成员及农业部门专职服务人员构成。党政领导作为产业链的链长引领协调全产业链有效运行。二是招引和培育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链核”,并对其实施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使其具备持续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地强劲动力。三是谋划构建产业链。相关政府部门邀请专家诊断把脉,评估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类型,应构建哪些产业链环节,并围绕“链核”企业开展上下游建链、强链、补链、固链工作。

3.2.2 构建与龙头企业相匹配的农业经营机制

改革农业内部的经营规模和组织形式,农业经营规模方面,将分散的小规模土地等生产资料进行联合、整合,成为较大规模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方面,将当前的家庭经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联合组建公司制企业或者农业合作社联社、家庭农场联盟等形式,“使产业融合过程中经营主体的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达到最优配置。”[9]

3.2.3 构建上下游企业间公平合理的共享机制

自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之后,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通过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国家提出构建“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三产”融合,是为了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入大市场,分享整个产业链条的财富增殖。无论是国家的政策导向,还是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链系统,都意味着龙头企业在“三产”融合的产业链中要打破自身独立的边界,把公司置身于产业链系统中统一谋划。其中,利益联结机制无疑是核心问题。构建股份合作制是农户参与“三产”融合,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的公平模式。首先,需要把农户承包地确权登记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后进行股份制改革,组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公司或企业。当下苏中农地承包农户均已完成确权登记,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都已完成“量化到人、固化到户”。二是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产业链的上游组织,参与企业股份,与龙头企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最后,要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农村三产融合备案监测机制,对龙头企业农村三产融合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管[10]。

3.3 培育以农旅融合为核心的农业多功能产业

培育以农旅融合为核心的农业多功能产业,需要深度挖掘特色资源、构建协同发展格局,创新现代化综合体、增强功能聚合效应,培育复合型新农民,提升功能农业质效。

3.3.1 深度挖掘特色资源,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首先,深度挖掘,摸清家底。针对苏中各地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分门别类进行深度挖掘农业多功能内涵;其次,进行区域统一规划布局,做到既突出特色,又不出现雷同,避免盲目性、无序性、同质性,增加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

3.3.2 创新现代化综合体,增强功能聚合效应

立足质量提升,摒弃遍地开花、村村都要发展多功能农业的既有做法。一是以乡镇为单位,立足乡镇最具特色的资源,集中打造一至两个功能齐全,能满足广大田园爱好者综合需求的大型农业多功能综合体,容纳消费者休闲、娱乐、体验、康养等几乎所有田园需求。二是用地以“增减挂钩”的方式,分摊到每个村,算作每个村的出资。三是地方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由投资企业与各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建,收益分配按照利润共享、风险共担原则执行。

3.3.3 培育复合型新农民,提升功能农业质效

全方位提升农民职业素养是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一是要建立乡镇乡村振兴学校,邀请专家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二是培育内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的方针政策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品牌提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综合知识和技能进行全方位培养。

此外,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苏中家庭农业还占有相当的比重,苏中乡村产业兴旺还需要培育与时俱进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初步进入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因此,培育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11],也是苏中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

综上,乡村产业兴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进乡村产业兴旺,首先要“立足各地独特优势”[12],因地制宜规划区域发展战略,针对推进产业兴旺过程中存在的产业要素供给不充分,特色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农业多功能开发不充分等现实困境,要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采用三产融合为核心的多种模式和路径,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城乡要素互促互动,优势互补,推进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构建,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比较优势的多元化乡村产业兴旺道路。

猜你喜欢

苏中龙头企业产业链
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授予“扬州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