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的评价体系研究
2022-02-27田媛媛
田媛媛,张 玥
(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天津 300350)
一、研究背景
技能强则中国强,随着国家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技工教育技能人才需求的扩大,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技工学校受到国家的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本身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及就业质量,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办好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满意的职业学校,切实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就业质量是民生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同时也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努力提升就业质量。可见,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军的核心。同时,找到一份好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对每一个正在求职的技工院校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期待和盼望。
二、研究意义
技工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不同于高级中学教育,又不同于普通本科和高职教育。其特点是所招收学生处于未成年阶段,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多为企业输送,就业出口就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特色。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技工教育也是就业教育。那么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既关系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学校知名度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技工教育的发展水平,从而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及民生水平。
近年来,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数量是如今社会关心的问题,但更加应该关心的是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就是说,毕业生不仅要找到一份工作,而且要找到一份好工作。虽然,国家和各省市在年度统计工作中会对技工学校学生就业率进行统计,但针对就业率指标本身,它虽能反映毕业生就业数量,却无法更加准确地体现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等其他情况,给人才培养与支撑产业进步带来了巨大阻碍。因此,客观地对技能人才就业质量进行评价,建立完整、可行、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学校而言,可以以此为依据,分析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更多行业企业培养符合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
其次,对学生而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提前谋划就业出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学习目标和方向,为就业奠定高质量基础。
再次,对社会而言,可以使学生和家长更清楚了解该学校就业质量和知名度,为选择学校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为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技能人才就业相关依据,从而提升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技工教育力量。
三、技能人才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国外就业质量探索起步较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已出现。美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起步较早的国家,同样是以毕业生就业率为主要评价指标。日本学者与政府把“终身制”等因素计入就业质量的内容与体系,从而使就业质量的评价具有东方文化的传统。西欧的就业质量评价含有职业与就业安全、工作与就业安全、健康与福利、技术质量、工作与生活和谐等维度。20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是“就业质量”这一概念正式提出的首个组织。
国内在就业质量评价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初,中国开始对就业质量进行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对就业质量进行总结归纳,从微观层面上看,认为就业质量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情况的综合性定义范畴;从中观层面上看,认为就业质量反映劳动力在供需市场的整体运行状况;从宏观层面上看,它反映个人和市场协调发展的状况。也有学者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一般可以概括为岗位声誉、薪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四个方面。
(一)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发展,因此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成为社会关切点,虽然各院校年度质量报告都会对学生就业率进行统计,但针对就业率指标本身,它虽能反映毕业生就业数量,但不能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等其他情况,不能很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国外现有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为应届毕业生,就业1-3年的稳定期情况没有充分考虑,未能做到与毕业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进行中长期的采样来验证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且指标的选择较为单一,缺乏用发展角度去建立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对学生、学校、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正向反馈指导作用也不够明确。目前,国内部分学者所进行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大多是针对高校毕业生,而针对技工学校毕业生开展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甚少,且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导致研究概念不统一,评价体系繁杂,无法为学校和毕业生提供指导性建议。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统计以“就业率”为主体,形式相对单一
就业率这一指标是技工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评价依据,但就业率这一单一指标,往往只能简单反映处在毕业初期,多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人数和比例,而对于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问题等复杂就业现状,无法进行“质”的评价。另一方面,学校在统计毕业生就业率的时候缺少政府等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和监督,有的学校为了好的生源和名声,在数据中弄虚作假,出现毕业生找关系挂靠在亲戚朋友的公司名下的现象,实际上这些学生并没有找到工作。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就业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评价统计时间节点单一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文献对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选择比较简单,只针对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情况进行了指标分析,缺少与学生就业后稳定发展期的相关对比,导致毕业生的社会保障、职业稳定性、工作适应度、离职跳槽等情况无法反映出来,其质量评价体系也就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就业质量。
3.评价指标单一
目前很多相关研究遴选出的评价指标,基本上都只针对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评价,如工作区域区位、工作环境氛围、工作强度状况、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保障等,没有针对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校园招聘会的数据统计,所以其评价体系并不全面,不能更好地为技工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的指导。
4.评价方法不完善
通过研究发现,以往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过程,往往是通过先确定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然后通过相关统计方法分析获得每个指标权重,从而分析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在各项数据表中,没有标明数据来源,也没有明确的赋分标准,这也会导致统计的结果不能准确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性。
四、建立全主体多维度过程性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技工教育即就业教育”的社会普遍共识,对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尤为重视就业质量因素,因此在对其进行就业质量的评价过程中,是以“动态”“过程性”“输出”为核心还是以“结果”“输入”为核心,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根本问题。在“结果本位”“业绩本位”的时代,如何从“以人为本”出发,真实地反映由于教育缺失、政策缺失、环境缺失、观念缺失等问题,带来的技能人才就业的不利影响,将评价结果更好地“反哺”教育活动、进行政策调整、推动企业升级,是本研究的重点。选取技工院校在校学生及近三年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技工院校在校学生就业预期及在校期间就业能力提升情况,分析技工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分析行业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及实际提供就业待遇情况,在分析以上就业影响质量影响因素基础上,多维度采集就业数据,使用德尔菲研究法,组织专家对技能人才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并通过科学统计方法确定权重,对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提出判断,建立科学、可推广的评价体系。
通过优化信息化手段,与学生建立长期良好的联系,在大量可靠数据搜集的基础上构建的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是切实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的关键,以便根据评价结果为技能人才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就业服务的提供不仅限于学生在校期间,毕业中长期也能为维持良好的服务,同时是技工院校了解自身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体现出技工院校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的社会服务宗旨。因此通过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就业质量评价结果,有利于技工院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为技能人才实践技能和素质培养、完善教育策略、稳定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提供保障,对完善专业设置、均衡资源配置、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服务学生发展、满足和适应职业院校就业工作环境的转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就业质量评价初始指标确定
在综合研究国内外现有成果,查阅各院校官网发布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的基础上,确定就业质量评价一级指标。针对不同的调研对象,在就业不同时期,一级评价指标的选择分别有所侧重:就业初期,对毕业班学生主要从初次就业基本情况、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对学校主要从就业基础数据、就业指导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对用人单位主要从初次就业劳动者就业基本情况以及劳动者就业初期就业能力认可度进行评价;当学生进入就业稳定发展期后,就业质量数据主要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采集,毕业生方面从就业基本情况及职业满意度方面进行评价;用人单位方面主要从就业基本情况及就业能力认可度方面进行评价。
确定初始一级指标后,建立专家组,专家成员为各院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及分管领导,采用德尔菲法,请13个技工院校26名专家对初始指标进行进一步分解,确定二级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初次就业基本情况以及初次就业劳动者就业基本情况主要从薪资水平(工作报酬)、社会保障、福利水平、工作环境(安全保障)、劳动纠纷、留职情况等方面设置二级评价指标;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主要从对学校推荐企业、对学校开展的就业辅导与讲座以及对顶岗实习期间工作单位的满意度三方面分解设置;就业基础数据主要从就业率和就业专业对口率进行分解设置;就业指导开展情况主要从各专业企业导师配备情况、订单班开设情况、就业指导培训课程情况以及校园招聘会开展情况进行二级指标的设置;劳动者就业初期就业能力认可度主要从总体满意度、专业匹配度、能力匹配度、职业资格匹配度等方面进行分解设置;就业稳定期的二级评价指标中就业基本情况与初期基本一致;稳定期职业满意度主要从实际晋升情况满意度、晋升预期、接受再培训再教育满意度、职业自我认同感、工作生活平衡度等进行分解设置;稳定期就业能力认可度主要从总体满意度、专业能力满意度、学习能力满意度、道德水平满意度、业务骨干/提拔重用、可塑性、晋升/提拔与否进行分解设置。
(二)确定二级指标内涵并进行指标重要性调查
确定二级指标后,请专家分别对指标内涵范围进行描述并为每个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赋值。满分设定为300分,其中薪资水平(工作报酬)、社会保障、福利水平主要从与本市或当地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对不同水平分别赋值,最高分设定为5分;工作环境的评价主要从设施设备、制度、培训等软硬件方面分别考察,最高分设定为5分;劳动纠纷、留职情况、晋升则根据实际发生与否做测量,根据发生与否设定0分或5分;满意度匹配度、认同感、平衡度类指标则根据评价程度高低进行赋值,最高分设定为5分;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则根据学校年度统计数据为准开展评价,统计比例*10后计入。
(三)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及权重确定
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分赋值,将采集到的评分值数据导入SPSS进行回归分析,确定了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及不同时间段、不同数据来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
对不同阶段技能人才就业质量评价,专家倾向于就业初期指标(占60%)相对于就业稳定期(占40%)更为重要;对不同数据来源进行分析,就业初期还是就业稳定期,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自评(分别占50%、60%)相对于技工院校评价及用人单位评价都更为重要,其中就业初期学校(30%)重要性高于用人单位(20%),就业稳定期内用人单位影响较高(占比40%),学校参与较少不做评价;对于毕业生自评,就业基本情况影响更大(占比60%);对技工院校评价普遍降低了就业率与对口率(占比30%)的评价影响,更注重就业指导这过程性指标(提升至70%)的影响。具体来看,就业基本情况中,薪资水平(20%)、社会保障(20%)、福利水平(20%)、工作环境(20%)、劳动纠纷(10%)、留职情况(10%)等影响较为均衡;就业稳定期后更注重职业自我认同(30%)、工作生活平衡度(20%)以及再培训再教育(20%)的影响,据此技能人才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完成,待后续加以利用并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