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以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为例
2022-02-27李记莹屈玮哲马婷婷
□李记莹,屈玮哲,马婷婷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134)
根据《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2018)》可知,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2.96%,远低于全球平均森林覆盖率30.6%[1];2018 年中国耕地面积13 499.07 万hm2,比2009 年净减少39.37 万hm2,减少率为0.29%[2];根据2014 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湿地总面积与10 年前第一次调查数据比较减少了339.63 万hm2,减少率为8.82%[3]。通过以上数据表明,2018 年以前,由于我国政府、企业及民众资源环境环保意识薄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以及相关制度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生态持续恶化[4]。
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5]。因此,无论是出于生态环境改善的迫切需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构成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经济生态发展体系。只有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才能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含义和意义
1.1 “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含义
所谓“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以辩证的态度看待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发展经济,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而不是传统的“保护生态而不发展经济”“发展经济而不保护生态”,从而建立一种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
近年来,“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成为了引领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向前的路标。我国现行的产业管理制度模式,尤其在生产标准较为苛刻的三大产业,兼顾生态的同时又要创造出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依靠行业自律,更要求监督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行业准则和治理模式,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生态效益。把握好经济、生态“两手抓”的方针政策,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探索
2018 年5 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该会议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天津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推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统筹天津市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建设,大力开展天津市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2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2.1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含义
生态产业化是指以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为基础,通过市场化手段形成各类产业,最终实现生态价值的增值,达到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目的[6]。
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机制,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消除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7]。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模式旨在强调生态资源的转型与应用以及在产业化进程中预先设计配套的生态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体系”,阐明了其丰富的内涵,并提出了建立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全面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乡村发展来说,“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实施意味着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对生产废物进行二次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打造绿色低碳、节能循环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并带动乡村振兴。
2.2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中重点产业的现状分析
2.2.1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中农业的现状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就是通过技术革新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条重要路径。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衣食住行的根本,不仅解决了我国14 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因此,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不仅是我国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基础,也是我国的经济支柱。有关资料显示,2021 年我国粮食生产达到了新高度,粮食总产量达到68 285 万t,同比增长2%;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猪牛羊禽肉总产量达到8 887 万t,同比增长16.3%[8]。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强调,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当前我国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的问题依然严峻,农民仍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在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间接导致农民缺乏主动承担农村绿色发展事业的责任,不能用科学的观点去看待、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9]。
2.2.2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中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生态旅游是1983 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先提出的,其定义是“在相对未受干扰或受污染的自然区域中,进行以明确的研究、欣赏或观赏当地的野生动植物或现存的当地文化为目的的旅行”[10]。然而,和其他行业发展规律一样,我国早期的生态旅游因起步晚、缺少完善的经营模式和普遍的认识而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生态旅游发展的不经济则是由于一些旅游业经营者缺乏合理、生态、科学化的经营模式,盲目地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甚至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破坏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性,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3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案例应用
3.1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中的农业发展成就——以天津市北马营村为例
天津市北马营村种植西红柿近20 年,目前共有120 座节能二代日光温室大棚,并配有农残检测、粪污处理车间等设施。区域内特有的颗粒松散、不易板结的沙质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湿、疏松与透气能力,同时土壤中的养分能得到很好的保留。当地具有水源充足、阳光丰沛、热量适宜的自然环境优势,有利于西红柿的种植和生长。
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产业兴旺,更要有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标准。近年来,北马营村“两委”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沙质土壤和充沛的水源,依托传统种植优势,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坚持绿色、无公害种植,产出的西红柿品质优、口感好,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北马营村依托特色水果西红柿发展采摘园,西红柿产量超6 万kg/hm2,净收入90 万元/hm2,让村民们每个大棚的年收入从2 万元提高到6 万元。“柿红钱袋鼓,人勤收获丰”,西红柿产业发展得好,给每家每户真正带来了好处,种西红柿也看到了希望。
天津市北马营村所在镇建立环境保洁长效机制,开展“善泽芳欣”志愿活动,积极发动党员、人民群众每周对村庄进行大清扫。与过去相比,北马营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北马营村紧跟绿色发展的步伐,成立了绿色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先后引进了多个优质水果西红柿品种,利用高效的水肥管理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生产出产量稳定、利润可观、品质优良、口感美味、安全标准高的水果西红柿。实施沼气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试用土壤改良剂、有机堆肥等生态治理方式,推动当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二者互为补充,打造绿色生态农业产业。
绿色是农业的本质属性,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北马营村以西红柿产业化为依托,通过生态农业产业化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极大地拉动了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诠释了良好的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效益。
3.2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中的旅游业发展成就——以天津市盘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位于天津市蓟州区西北部的盘山风景名胜区,于1994 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7 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5A 级旅游景区。目前,盘山风景名胜区已投入超过4 亿元资金,规划建设了景区保护设施、基础设施、恢复历史著名景观等45 项工程,年接待旅客195 万人次,年营业额超过1 亿元。盘山风景名胜区始终坚持以“全域旅游,全景盘山”为指导,积极推行“旅游+”的发展战略,将优质项目和多种经营模式相结合,以实现资源的整合。盘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怡人,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指出,应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旅游业和服务业在产业转型战略发展中的明显优势。从环境资源到社会资源的整合与补充,盘山景区以生态优先、高端引领为原则,充分挖掘绿色、科技和人文等资源,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会展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建设绿色高端服务业示范区。
盘山风景名胜区制订了一套智能监控项目拓展计划,增设具有人脸识别、数据筛选、火点预警功能的摄像系统,打造5A+5G 的智能景区,将现有监控、防火、运营调度等系统整合起来,构建智慧盘山运营管理平台,实现一体化、全覆盖管理,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指数。
在加强文物保护、优化景区生态方面,盘山风景名胜区加大了古塔修缮、摩崖石刻、古寺遗址等文物古迹和名木古树保护、护林防火、绿化美化、节能减排和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这将为我国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依法保护各级文保单位、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是推动生态旅游新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盘山风景名胜区开发了天津泥人、草编、版画、剪纸等集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旅游产品,突出当地风土人情,增强游客新鲜感,进一步创新打造旅游服务业,带动当地特色经济发展新气象。
生态旅游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层含义,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与生物的多样性,还维护了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京津冀的“旅游战略要地”,盘山风景名胜区着力在蓟县盘山布局,已形成一定的大区域战略性成效。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其广阔的前景必将带动整个乡村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思想为指导,文章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及天津市生态产业的具体实例出发,提出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构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发挥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发展的前进道路上,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原则,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共享绿色经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