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2022-02-27陈贞伊
□陈贞伊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意,也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020 年12 月1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发布,意味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衔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抓手。推进乡村振兴,要基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以及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路径。
1 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经济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的核心在产业。
1.1 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稳定的农业基本盘事关国家发展,农业生产务必稳定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根据农村土地资源状况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进行土地整理,明确土地用途。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气候、土地、资源等条件过于依赖。土地整理后分类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改变依靠自然灌溉“看天吃饭”的状态,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提高并应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提高农业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可通过专家指导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农业产业技术,在农村实现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从提高产量到提高质量的转变,提高农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农民增收拓展空间。
1.2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保障第一产业发展,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守住耕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助力第二产业发展,工业发展经济体量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促进当地财政增收;另一方面带动村民就业,农村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工业发展能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但发展工业要把环境放在首位,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同时注重产业的聚集效应和分布,提高产业发展规模效益。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创造性地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如发展生态旅游,基于本地特色推广农耕文化,创办生态园、亲子游乐园,或利用直播电商等方式销售本地农产品与工业产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丰富农村发展的功能性,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壮大产业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3 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传统农业小农式的经营方式呈现零散、分散的状态,农户各自从事生产性工作,商家从事规模性经营工作,从农户手中低价收购农产品,农户收入低。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程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由村集体主导或参与经营性活动,农户参与集体收入分红,提高村集体的整体营收水平。壮大村集体经济并不是平均主义,集体经济也不是唯一经营收入,农民可以自行开办企业,同时对外引进企业,一方面为农村带来资金、技术、人口;另一方面促进本地农民就业,培育本地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经营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水平。农户可通过生产性活动获取收入,通过村集体经济分红获得一部分收入,与当地企业合作也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3]构建“村集体+企业+农户”三位一体的农业经营体系,形成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通过发展产业把“蛋糕”做大做好,构建合理的经营体系把“蛋糕”切好分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 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内在支撑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2.1 乡村振兴要“留”人才
乡村振兴是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有人才有振兴。目前,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有的通过读书走出农村,有的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去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年老、年幼、妇女、体弱的群体。农村老龄化情况严重,高素质人才进城,农村发展缺乏新生力量,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究其原因,农村就业岗位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富余,同等条件下农村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农村务农收入明显低于打工收入。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链,先要留住农村人才,助力家乡建设。一方面,要有就业岗位接纳农村就业人口;另一方面,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创新创业,以乡贤人才返乡创业为抓手,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思路,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进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本地农民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2.2 乡村振兴要“育”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土地为生产资料、以农业作为职业的劳动者,是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群体,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留”人才还要“育”人才,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强化需求导向,建立人才库,了解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状况与职业农民的需求结构,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满足当地现代化农业发展情况与特色的实际需要。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对不同特点和类别的人群开展差异化培训,如生产培训、经营培训、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二是突出质量导向,学用结合。整合教育资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人才培训合作与交流机制,聘请农学教授、“土专家”“田秀才”上课。创新培训模式,在田间地头开设课堂,探索见习、实训、创业孵化等方式。三是强化结果导向,以培育主体为导向。扶持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实施个性化的专业培养,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给予农民一对一的指导,增强农民专业化能力,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3 乡村振兴要“引”人才
以引进人才为乡村振兴聚心、聚力、聚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引进人才。基于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和人才短板,明确“缺什么”和需要“补什么”,制订人才引进专业、层次、岗位清单,通过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地方人才引进等方式,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优秀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工作和创业中,把新思路、新资源、新技术带到乡村振兴一线,充实乡村振兴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依托商会、民主党派、招商引资、乡贤能人推介等方式,发现并匹配合适的人才,畅通人才落户、办证、创业政策和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3 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力量支援
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乡村文化承载着恒久的价值与传统,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乡村振兴不仅要强经济,也要强文化。
3.1 传承优秀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土地,兴盛于传承,乡村振兴不可背离本地文化,也不可固步自封。一方面,挖掘乡村文化历史资源,基于本地特点塑造乡村文明特色,尊重本土文化,保护、提升、弘扬植根于其中的乡土文化、道德伦理、传统习俗。另一方面,保护好本土古迹、建筑,例如乡间古祠堂、古门楼等遗址遗迹,传承本土特色优秀文化、传统技艺、优良民俗等文化遗产。保留乡村特色,传承乡村文化,使乡村振兴既有经济的稳步发展,也有文化的厚重积淀。
3.2 强化文化引领
一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发展,把社会主义优秀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宣传教育中,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推动乡村移风易俗,进而形成文明乡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二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利用传统节日举办赛龙舟、剪纸等活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利用广场舞、音乐下乡,电影展播等文艺载体,宣传政策方针,传承乡村传统,丰富乡村文化。
3.3 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布局公共文化领域“新基建”,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文化设施,例如建设乡村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精准对接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加快实现文化资源网上配送、场地预约等功能,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4 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家园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是支点。乡村振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4.1 壮大农村生态产业
乡村振兴涉及农业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各方面,要振兴势必要发展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环境,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走绿色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开发。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促进农业生产生态化转型,实现“量大”到“质优”的转变。二是要促进产业融合。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开发,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有机互动中,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充分利用本地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景观资源、特色农业等系列生态资源,将生态元素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发展园区采摘、旅游观光、乡村休闲等产业,通过开发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4.2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宜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既需要硬件条件支撑,又需要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
一是要强化美丽乡村的硬件建设。因地制宜做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综合治理环境问题,改善村容村貌。还要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建设,通过修路、农网改造、水网改造、排污改造、网络到家等措施,提高农民生活便捷度和幸福感,为农村生活富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生态环境包含硬件条件,也包含软件条件,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对美丽乡村建设有着决定性影响。在农村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农民生态文明行为,激发农民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可,使其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例如通过接地气的宣传标语、口号使农民接触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展示阶段性建设成果赢得农民的认同,通过不乱排乱丢、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行为习惯的养成,使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共建共享美丽乡村发展成果的良好氛围。
5 乡村组织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推进乡村振兴,组织是关键。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增强乡村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5.1 建强基层组织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国农村基层治理进入“新纪元”。创新完善党建引领下农村基层各治理主体共同参与机制,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是实现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常态化的根本保障[4]。
一是要严密“镇级党委—村级党组织—党员”的组织链条,严格组织管理,落实各项制度,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分级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体制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村级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从严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村级党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量,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5.2 建强班子队伍
乡村振兴依靠人,干部队伍是关键。一是要选配村级组织“头雁”队伍。乡村发展好的重要因素是有好的班子和好的带头人,村两委班子要发挥作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不断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对村两委班子进行专业化管理,结合村两委换届,从选调生、能人、乡贤中优选配强村级带头人,建立后备人才库,保持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二是要加强派驻机关干部、党员和第一书记等队伍的选派、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村级治理干部队伍力量,强化管理,确保干部能量发挥,让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更显著。三是激发内生动力。着眼工作实际,聚焦破解难题,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服务农村工作作为农村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在党的领导下,尊重农村居民意愿,激发其主人翁意识,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发现和培养人才,将农村的致富能手、乡贤培育发展为党员,将党员培育为能人、乡贤,作为村级后备队伍储备,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