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2-02-27张冰雪黄佳鑫高嘉豪
□张冰雪,黄佳鑫,高嘉豪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21 年2 月21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我国进入21 世纪后,一号文件连续第18 年聚焦“三农”问题。将目标放在农民的生活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重要一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将目光聚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之上。
1 乡村振兴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涵联系
在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工作核心是围绕我国“三农”问题,创新性解决“三农”问题。2021 年12 月8 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其中提出,到2025 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到2035 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加之对西畴发展路径的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农村发展和“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现代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的主要实施对象都是农业与农村,两者的目标都是改善农村状况,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使农村生活更加美好。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现代化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同,详细分析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前期统筹指导意义,而农村现代化发展则侧重后续补充完善意义,二者具有一定的互相补充关系,只有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乡村才能迸发出新的活力。目前,落实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发展迫在眉睫。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我国农村面临着很多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产品畅销渠道受阻,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因为疫情等原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受阻,导致大量农产品滞销,政府缺少相应的措施来缓解这一局面,造成农民利益受损,生产效益低下。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主力军逐渐高龄化。由于社会不断发展,大量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他们的离开使中老年人口成为农村生产发展的主力军,其中大部分已经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效率极低。同时,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离开农村,真正留在农村的是文化程度较低、能力较弱的农民。由于农村资源有限,不能吸引大量毕业大学生到农村发展,这种人才的单向流动使农村的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三是农民的科学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没有科学的发展意识,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计成本,化肥农药不计量乱施,认为施药越多农作物生长越好,结果造成农产品产量不高,入不敷出。农民没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不懂得利用当下流行的直播带货等方式促进农产品销售,导致销量不高,产业发展缓慢。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较弱。农产品生长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高。旱灾水灾极有可能发生,由于农村地区并没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导致自然灾害发生时,农民实施补救措施的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减少损失,致使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1]。
2.2 农村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以下环境问题。一是生活垃圾堆放不合理。当下,农村垃圾分类处于初级阶段,仍采用原始的垃圾分类方式。大量垃圾集中堆放,不仅影响村容村貌,也对垃圾处理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垃圾分类缺乏合理的分类标准,村民素质参差不齐,对垃圾清运和分类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二是建筑垃圾违规排放。传统农村村落在建筑材料上选取易被回收的泥土墙等,这契合了“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理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冲击了传统村落建筑,以钢筋水泥为主的建筑因其高抗压强度、耐久性好等特点更受村民青睐,加上村落建筑处理成本高,导致大量农村建筑被废弃,土地得不到合理利用,给农村带来了新污染。同时乡村建筑垃圾多采取擅自倾倒的方式,垃圾违规堆放现象时常发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2.3 民风乡风问题亟须解决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了乡风民风问题。民风乡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解决民风问题迫在眉睫。在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因为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村有时会出现杂物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现象,养殖户将动物排泄物随意倾倒在路边等。农村的一些企业因为缺乏严格的管制,经常随意排放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污水,因此农村出现了味道刺鼻的污水沟,甚至有农作物被污染等,这对农村现代化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只有解决污染问题,才能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只有加快民风建设、提高农民风貌才能解决相关问题,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2.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不足,城乡差距大。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结构,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城乡差距大。二是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及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较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不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差、就业渠道较少、乡村就业服务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少、农村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不完善。三是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制度尚不完善,社会保障业务范围窄。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底子薄、负担重。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完善对策
3.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推动农村高效发展,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生产力不仅是在物质上的发展,也有对精神层面的要求。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人民幸福度指数,而要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树立系统观念。目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不完善、不完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发展难度更大,需要系统诊断、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不用发展思维、通过加快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很有可能难以继续推进。一二三产业的整合、城乡的整合、县乡村的联动等都需要用系统观念解决。二是开拓发展新型农村经济。从全国看,特别在脱贫地区,农村经济是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事实证明,没有一定的农村经济支撑,难以有效组织农民,难以实现集聚发展,难以加快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步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落实也没有稳固的基础。三是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鼓励服务组织进行专业化投资,化解农户投资约束,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积极投入到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发展这项任务中。四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通过农地经营权的产权细分与盘活,以代理经营的方式引入企业家进行农户土地的全程托管,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促进农村生产综合能力提高。五是培育专业化、多元化服务主体,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等从生产到生产、托管、服务的转型。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生产率。改变传统农业中以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将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为以农林牧渔等多项产业内容为基础的多样化产业结构。提高智慧农业等附加值高、资本及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项目在总体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相结合的前提,协调产业中的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效益间的关系,例如生态农场等,促进农业产业循环发展,提高我国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七是建立高效、可持续、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支撑农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构建农村发展新机制,建立一个高效、可持续、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支撑农村生产力发展。只有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产业才能蓬勃发展,农村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大力提升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改革[2]。
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是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农业结构的改善与创新,有利于我国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优化升级,实现精准生产,助力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同时,要注重培养新型助力人才。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双手去创造美好的家园。只有培养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创造潜力,才能形成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推动农村农业的全面升级。
当下,我国正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挖掘乡村功能和价值,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在产业方面作出了明确的部署规定,积极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加快产业融合。农村立足实际,利用本地特色优势积极发展与本地相匹配的产业,同时利用大数据助力农村产业升级,为农作物生产提供精准指导,让农作物实现产销对接,进一步激发产业活力。在销路上,借助政府信用开展线上营销,提高农村特色产品知名度,给农民带来可观的利润。在人才上,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鼓励优秀人才返乡,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3.2 加快绿色改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十分重要的条件。要立足于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统一,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绿色改革自提出以来便是重中之重,只有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农村创造生产力。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不能局限于共处,而要强调和谐、相辅相成,人类从来不是大自然的统治者,只是合作者。绿色改革有利于完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空气质量,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绿色改革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绿色改革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对于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要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农村环境。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推动执法部门综合执法。避免在秋收季节出现秸秆焚烧现象,由于执法部门无法全面整治,所以要健全环境监管执法保障机制,保障环境监管队伍力量。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宣传工作较薄弱,应运用广播、黑板报、讲座宣传等方式向农民普及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
3.3 建设文明乡风
建设文明乡风是为农民寻根铸魂的乡村振兴文化源。文明乡风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应推动教育公平,统筹城乡资源,在政策上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城乡教育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从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推动移风易俗行动。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抵制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等活动,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农村淳朴民风建设。三是和谐邻里关系。积极宣传邻里和谐的重要性,构建居民互相沟通信任的关系,传承传统优良邻里观念,进而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四是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治理效能。五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资源,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借助媒体资源加强对村民在舆论和文化方面的引导,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定期开办讲座和召集村民一起看相关方面的视频加强文化引导。六是以村民为中心。农村群众是文明乡风建设的主体,应积极发挥村民建设文明乡风的积极性,让村民参与其中,成为参与者、建设者、维护者,从而推动移风易俗,将乡村振兴与文明乡风建设相结合,互相促进,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进而有利于乡村的稳定和谐[4]。
3.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提高和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在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加上地方人民的协助,积极宣传与推广。要想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统筹平衡,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方面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系,也就是说,必须坚持同等重要、同等重视,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某种程度上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没有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无法建立的,所以,要先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没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农村的经济就不可能稳定,不可能健康发展。二是强化基层管理和服务。大力支持地方结合自身实际问题改革创新,同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而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基层干部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和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由于历史原因和各方面因素,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广大农村人口缺乏医疗保障。虽然基本上完成了从公费医疗向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渡,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迅速增加。但是从医疗保险方面来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四是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五是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党中央领导下,农村现代化发展取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很多复杂问题,需要工作者攻坚克难,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社会的,是全中国的,不能有任何一个人掉队,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是必经之路。在时代大发展的今天,农业农村是不可摒弃的重要一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必将引领农村走向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