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向美“童”行 衔接幸福
2022-02-27张海南李冬晓
张海南,李冬晓,张 瑶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2021 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时发布了《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明确指出“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过渡”。儿童从学前教育进入小学教育,在人际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生理心理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学校及教师要做好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实验小学作为一所十二年制一体化管理的学校,高度重视“学段衔接教育”,创新构建贯通式一体化培养体系。实验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的号召,主动向学前教育延伸,在“幼小衔接”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教育实践与探索,致力于“办成师生喜欢的教育,实现让每一个生命幸福生长”的办学愿景。学校从“从儿童出发”的理念出发,围绕“童心”教室、“童行”家校、“童馨”班会、“童趣”课程四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幼小衔接。
一、“幼小衔接”是贯通式培养的前提
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进阶教育,是贯通式培养的根基。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保持着对小学的种种向往和美好期待。“保护好儿童,一切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站在儿童的视野看教育,把儿童放在学校的中心”,这些教育理念都反映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做好“幼小衔接”,幼儿园和小学都需开展小学入学适应性教育,这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意见》明确提出了“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
做好“幼小衔接”,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还是教育部发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强调了“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成长”,要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二、开展“幼小衔接”的具体措施和有效路径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办师生喜欢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幸福生长”的育人目标,充分体现了学校在尊重儿童生命教育方面的育人导向。
(一)“童心”教室——身心适应
“童心”教室,基于儿童在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布局,又体现出了小学教育的新起点,重点体现在教室布置和班级文化上。为此,学校对一年级教室进行了粉刷美化,指导班主任教师结合学校文化和儿童特点精心布置教室,围绕“熟悉环境和氛围”“养成规矩和习惯”“培养社交和礼仪”“正视情绪和挫折”四个方面选购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充实班级图书角。通过营造与幼儿园衔接的环境让儿童喜欢上学,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班级氛围让儿童快乐向上;通过评选班级之星促进儿童积极锻炼、动作灵活;用教师的“爱心”“用心”“细心”,让儿童真切感受到亲切、温暖,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
“童心”校园是教室的延伸。学校组织一年级新生开展“亲近校园,快乐起航——打卡校园闯关行”,学生在打卡游戏中熟悉校园环境,记住校名和班名,能够找到教室、厕所、医务室、操场、教师办公室、学校重要建筑等;金秋十月,学校组织一年级学生开展“品校园,赏金秋”活动,将校园文化和校园美景呈现给一年级学生。一系列亲近儿童的活动,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教师和同学,喜欢来上学。
(二)“童行”家校——生活适应
一年级学生家长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家庭内卷”,多数家长考虑的是给孩子报何种衔接课、兴趣课,却很少有家长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方面做足功课。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儿童幼小衔接生活适应的关键之一,本着“家校同向同行,同心协力育人”的理念,学校组织党员教师进社区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家长“依法带娃”,落实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传播正确的幼小衔接价值取向,为儿童营造幸福愉悦、积极阳光的成长环境。
“童行”家校借助学校特色“5+2 家校共育工程”开展实施。通过开展“家长学校”,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报到前,邀请学校校长、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指导,转变家长观念,重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校育人文化,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形成幼小衔接家长学校课程体系。通过家长见面会、家长讲课、家长开放日、组建家委会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微信公众号、《家庭教育报》宣传家庭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安全自护、热爱劳动等良好品行。一系列的工作,让家校社达成教育共识,同频共振,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此外,学校还在一年级两个班级内试点开展了“双班主任制度”,正副两名班主任如同班级的“爸爸”与“妈妈”,这样既能确保每一位学生得到教师的全方位关注,又与幼儿园两位教师“主班+副班”的管理模式相衔接。
(三)“童馨”班会——社会适应
学校遵循“从儿童出发”的理念,在一年级开展了“童馨”班会活动,形成幼小衔接主题班会课程体系,让学生由被动加入班级转变为主动融入集体,感受温馨的班集体氛围,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
学校指导班主任从学生社会适应角度出发,开展了“做快乐的小学生”“好习惯从点滴做起”“争做礼仪好学生”“安全伴我行”“在星星火炬下茁壮成长”“我们是一个集体”“防控疫情,守护健康”等主题班会。围绕班会主题,班主任邀请学校思政课教师、少先大队辅导员、心理教师、校医等不同岗位的教职员工从不同角度参与班会,通过对班会课程的精心设计,帮助学生主动融入新环境,感受班级生活的快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理解并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引导学生自主制定班级和活动规则,通过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四)“童趣”课程——学习适应
王阳明曾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为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学校根据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特点,开展了“启航课程第一周”的实践探索,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课程设计,最大限度地消除儿童学习的陌生感和不适感。
“启航课程第一周”,开学各学科不再安排单纯的学科教学内容,而是利用一周时间让一年级新生进行缓冲。如小学语文《小魔怪要上学》聊一聊你为上小学做了哪些准备,《我有友情要出租》说一说我交到的新朋友,《猜猜我有多爱你》谈一谈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数学设计游戏《我最喜欢的食物》《我是数字小能手》让儿童从生活走入数学;科学课通过活动《汽车总动员——玩具汽车进课堂》与绘本《蚯蚓日记》让儿童爱上科学;音乐课学唱国歌、校歌;体育课开展游戏教学;美术课开展《画画我的朋友》,帮助儿童快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三、调整教学安排,主动适应“幼小衔接”
《意见》提出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调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根据文件要求,学校设立了“扬帆学习第一学期”,具体做法为:
一是更新教育理念。学校层面,以实现儿童在幼儿园与小学顺利过渡为主要目的,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教师层面,各学科教师要厘清学科结构和内容安排,正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适当差距”,调整教学进度,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是优化课程设置。课程层面,继续坚持每天“3+2”,即上午3 节下午2 节的课程安排,将作息时间调整为“35+15”分钟,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如室外体育小游戏、啦啦操;美育方面学唱校歌、简笔画;科技方面“小小科学家”“小小程序家”等,在培养开发学生智力思维的同时做好晚托服务。
三是改进学生评价。学校取消了一二年级的期末纸笔考试,改为“乐考”,采用游戏化的方式开展学生测评,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学校基于“幼小衔接”开展的一系列实践与探索,采用全方位立体推进的方式,“童心”教室营造环境、“童行”家校共同发力、“童馨”班会暖心促行、“童趣”课程引人入胜,各项工作之间相辅相成,紧紧围绕“从儿童出发”这一原则,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儿童的成长需要出发,从儿童的未来发展出发,各项工作同时开展又重点错落,致力于实现儿童梯次适应、融入小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校将会在现有探索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学习、思考、实践力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师生共同生活的岁月,向美“童”行,衔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