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思考

2022-02-27陈秀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华受众传统

■陈秀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发展历程,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内涵,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措施。但是,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中,面临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探索有效的外宣翻译策略意义深远。

一、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外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要求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其本质同时符合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信仰的精神坐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凝结中华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华儿女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中所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蓄的文化成果,在历史长河的孕育和沉淀下形成了珍贵的文化瑰宝。所以,必须正确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用端正的审视态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以此丰富价值内涵,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1]。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价值观念的发展动力。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进程中,社会上逐渐涌现出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现象,甚至部分群体片面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内部活力不足,与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并不契合。然而与之相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其精髓正是突破传统认知局限和社会制度,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式,推动价值观念的创新发展,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形象的时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代代传承、世代守护,也更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我国为促进与相邻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与合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国际上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并且从古老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到张骞出使西域,再到21世纪建立孔子学院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并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也在崛起和发展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并且逐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而且随着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网络途径,吸引了更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诸多外国企业选择到中国投资,这对于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社会经济发展,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发展吸引了广泛的受众。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不曾中断的国家,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延续至今。中国的崛起与其他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主要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方式来实现的。通过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且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遵循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积极合作,互利互惠,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交流活动中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切实增强了各国受众的文化认同和接受[2]。其次,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提供多维途径和方式。当前网络已成为各国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借助该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与他国文化之间形成多元互动和交流,进一步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

(二)挑战

文化的对外宣传效果,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当前世界逐渐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长期以来所践行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都传递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深远追求,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超越性关怀,这标志着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造成了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与目标语国家文化产生各种不同程度上的文化冲突现象,严重限制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辐射程度,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外宣翻译效果,制约着我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海外传播速度。除此之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部分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词汇在翻译成目标语言时没有对应的词汇的困境,或受到汉语表达的影响在翻译时未能准确地对应目标语言,从而造成语义的流失与损耗,难以实现翻译中的信、达、雅的要求,从而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巨大的语言考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不平衡性,网络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受众利用新媒体接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程度有限,因而不能快速地消化吸收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和限制。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受众分析

新时期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其面向的主要受众群体为西方国家群众,是基于此展开的文化传播与翻译活动,其目的在于借助翻译文本来传递信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其他民族受众的认可与肯定。然而受思想意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受众与中国受众的文化观察视角、价值判断等都极为不同,所以在进行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应结合传播受众群体特征,在此基础上了解受众群体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想观念,科学合理地选择对外宣传与翻译方法。西方国家群众与我国社会大众相比而言,在思维逻辑、思想观念以及语言表达习惯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加之西方国家群众与我国的文化价值取向、地理环境、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导致西方国家受众无法真正理解译文内容。特别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小众文化体系,传播范畴相对狭窄,西方受众对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且少数民族文化通常有着特殊的价值与审美观念,文化差异现象十分明显,在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十分容易造成理解层面的偏差。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思想观念与思维逻辑科学合理地选择语言表达方式,呈现出真实的翻译文本,进而通过文本信息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保证翻译文本符合受众群体的语言表达习惯,才能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译本的可读性与传播性。

(二)适当淡化解读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世界政治格局及文化多元化不断发展,东西方国家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竞争,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和翻译肩负更为严峻的使命和责任。因此,新时期背景下的对外宣传与翻译具有更为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并且由于国家之间外部竞争激烈,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必然会使其他国家群众从心理层面产生抵制,这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翻译过程中,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对外宣传的翻译重点要突出“外”字、淡化“宣”字,关注目标受众与本土受众的认知差异,将文化特征与内涵进行贴近国外受众思维习惯的解读,力求给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译文,让受众群体自主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表达的意义[3]。这种认知理解方式,更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总而言之,翻译者应采取适当淡化解读的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译文进行理性处理,继而使目标受众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并学习理解外来文化,形成理性客观的文化认知态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铺垫良好的路径。

(三)灵活选择方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工作者最常使用的翻译方法是归化与异化翻译法。然而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且其民族文化特性鲜明,若通过单一的翻译方法,很难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宣传视角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与翻译需明确文化输出的目的是促进更多国家和受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色,并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同和接受。因此,在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若目的语言与翻译语言之间无法实现完全对等,就要基于文化传播的根本目的,合理选择翻译技巧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受众群体可接受的翻译语言,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仍然能保留其内涵与特色,并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认知需求。例如,我们中国人都很尊崇龙(dragon),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龙是一种没有翅膀的吉祥之兽,在中国古代龙还是皇权的象征,我们中华儿女也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因而在中国会把各个行业中对同行业的具有很深的影响力、号召力和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的企业称为龙头企业,那么在进行外宣传翻译时,如果采取异化翻译法,将其直译为dragon-head enterprise,会使西方的受众迷惑不解,因为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长着翅膀的邪恶之兽,因此,可以考虑运用归化翻译法,选取西方受众易于接受的leading enterprise,传播效果会更好。此外,翻译工作者也可以选用图像翻译、模仿翻译、解释翻译、取代翻译与淡化翻译等多种方法,结合具体翻译内容,针对性选择翻译策略和技巧,继而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效果[4]。

(四)明确翻译定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其内容丰富多彩,然而在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受众群体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缺少全面性,加之诸多民族信息的影响,所以无法清晰完整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广泛传播让更多受众群体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正确的认知,不断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发展软实力。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内涵和人文资源,在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的传播主题,因此不同的外宣传播主体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个层面阐述的文化有所不同的现象,不利于其他国家受众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甚至对其产生误解,影响对外宣传与翻译效果。所以基于不同国家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进行广泛的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要借助准确的文化形象与定位,增强外宣翻译效果[5]。即便是不同的外宣翻译主体,均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文化传播口径,彰显我国本土文化对外传播的特色,切实增强目标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特别是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需共同组成文化传播合力,基于准确的文化翻译定位,才能使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形成统一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

(五)保留文化特色

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属性均具有独特性,基于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最重要的是体现文化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才能真正彰显文化传播的目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过程中,通常以当地文化为载体,通过广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可度。例如,采用数字的良好的概括性特点进行的一些外宣翻译,“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One focus,Two basic points)、“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四个全面”(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atives)等,既保留了我国文化鲜明的政治特色,同时也让外国受众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再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词汇,馄饨(wonton)、功夫(Kung Fu)、麻将(mahjong)等,采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既让外国受众能够理解并感知中国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保留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然而也有许多翻译者会运用渲染式的手法来翻译,这种外宣翻译方法会由于词汇空缺或含义不对等问题,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去本色。因此,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时,应注重保留文化原本特色,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科学采用翻译技巧与方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宣翻译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与翻译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成员协同参与合作,对对外宣传与翻译展开深入探索和研究,进而构建符合新时期发展形势和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体系。具体可以通过注重受众差异、适当淡化解读、灵活选择方法、明确翻译定位、保留文化特色等策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宣翻译的新思路与新路径。

猜你喜欢

中华受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老传统当传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