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辨课堂‘五思五辨’”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为例

2022-02-27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教学模式

■ 徐 东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200)

所谓思政课“思辨课堂‘五思五辨’”教学模式,即深入“人”、强调“政”、多维“思”、创新“辨”、拓宽“行”,通过全方位、立体地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对实现立德树人起到重要意义。

一、“思辨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一)内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应紧扣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夯实教学内容,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需求的有效衔接,构建“有趣、有料、有品”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获得感,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辨课堂‘五思五辨’”教学模式以“思”“辨”贯穿教学流程,教师创设思辨性教学情境、设置思辨性问题、预设思辨性对话,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实一体,知行合一。“五思五辨”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学习机会,不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而且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学习技能,助力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让今后的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二)特点

为了检验教学改革的效果,笔者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感受,从学生期望与学生自我感知质量的角度,对学生关于“思辨课堂”教学模式的期望值与满意度进行问卷调研。调研主要包括学生的主观期望、自主学习状态、课堂互动表现和自我能力的培养以及整体满意度五个方面。

一主体。“思辨课堂”实施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激情的点燃者,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思辨活动的引导者。

二驱动。以课内“思辨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为两轮驱动,打造思政课程“思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理性思考。

三提高。“三提高”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辨别真伪、明辨是非,做真理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四融合。一是思政与专业融合;二是思政与时事融合;三是思政与思辨融合;四是思政与践行融合。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思辨课堂‘五思五辨’”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知,知中行,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实现获得感。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往往以纯课堂理论讲授为主,难以提起学生学习兴趣。近年来,随着思政课的重要性被人们发现,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问题链”教学、专题教学、“五维”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专题化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将教学内容设置为相对独立的专题,实现思政课的实效性;“五维”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学习相结合。以上教学模式的出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但是它们仅仅局限于课内教学的改革创新,没有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视角来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这一问题。而思政课“思辨课堂‘五思五辨’”教学模式是深刻、多角度、全方位的。

(一)深入“人”,多途径强化师生交流,以“察”促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具有社会性、时代性,鲜活、有思想、有担当,但同时也自我、张扬、有个性;大学生初出茅庐、阅历不足,看待问题简单片面,但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可塑性,迫切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因此需要社会、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添加学生微信、QQ等方式,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动态,可以通过担任班级辅导员,从衣、食、住、行学习等各项事务的管理中深入学生的心,还可以通过“思政下午茶”“道德讲堂”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师生交流。通过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体察学生,使“思辨课堂”实现“有的放矢”,实现“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目的。

(二)强调“政”,多方式坚定政治信仰,以“学”支教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课程,旨在实现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心怀天下,忠诚报国。因此,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在“思辨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平时的政治理论学习、学术交流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理论学习和实际践行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深入的理论、实践成果,深化改革,引领思政课堂风貌。利用集体备课“学”内容,利用教学活动“学”方法,利用课程展示“学”技巧,以确保思政课“思辨课堂”的时效性、准确性、创新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思政课“思辨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激励思政教师不断学习,以“学”支教。

(三)多维“思”,多维度彰显思辨魅力,以“思”助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辨课堂”的重要部分是“思”。要改变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思”,如预思、导思、洞思、整思、反思,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的入脑入心。在“思辨课堂”中,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校内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到社区开展理论宣讲,指导学生搭建互联网平台,学习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和政策。思政课教师在“思辨课堂”的构建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主动信仰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

(四)创新“辨”,多角度关注时政热点,以“辨”精教

高校思政课“思辨课堂”的灵魂是“辨”。在讲授中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引入“思辨”教学形式,创新思政课堂。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具有思辨性的课堂辩论活动,如“你怎样看待躺平思维?”“现在生活已经富裕了,再谈艰苦奋斗还有必要吗?”“实现远大理想,当代青年应该去远方;实现远大理想,当代青年应该回家乡”“远大抱负重于脚踏实地;脚踏实地重于远大抱负”。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议题式”专题教学,与此同时,在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中,根据学生专业特性,有机融入党史资源、地域资源,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内容,结合地域特色和高校专业特色、学生特色,讲解省情、市情和校情,在不断探索中,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科学对接,提高思政课针对性,使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五)扩宽“行”,多形式探索育人渠道,以“行”辅教

“思辨课堂”的关键在“行”。留心处处皆学问。思政课除了在理论教学中实现“思辨”,还应该拓宽育人渠道,在实践教学中也充分融合“思辨”。如何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类资源,挖掘其育人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之目的的关键。各高校应积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基地,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思辨”的方式,引导学生,使课内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有机联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学生在思辨体验中确立了崇高理想信念,笃定了爱国情怀,激发了创新活力,增强了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重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研究以实现学生获得感为最终目的,以如何真正解决学生理论困惑和现实疑惑为切入点,从高校学生学情、高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调查结果出发,构建“思辨课堂‘五思五辨’”教学模式,分析、发现其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建构更加合理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易于推广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实施要点

环节一:自学预思“辨认”。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线上发布教学任务,线下发放活页式任务单、教学素材等,利用智慧职教MOOC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环节二:问题导思“辨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课前,教师在微课中精讲简授。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学生线上学习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疑问,有针对性地教授教学重难点,提纲挈领,深入浅出。

环节三:合作洞思“辨析”。以典型案例教学,传递正能量,引发学生思考、感悟、成长。通过创设“思辨课堂”,学生学习兴趣大幅提高,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思维“活”起来了,激情“燃”起来了,开展主题演讲、故事讲授和辩论,在思想碰撞交锋中去伪存真,明辨是非。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讨论中升华思想,加深感悟,收获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环节四:总结整思“辨明”。总结整思环节,学生对本课知识结构能更全面地总结概括,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意识和能力。

环节五:拓展反思“辨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后反思可有效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运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理清学习思路,促进学生发展[2]。课外,教师或学生提出拓展探究性问题,探究有明确主题,但过程自主。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收集、运用、理解材料,最终结论并不固定,有理有据即可,从而培养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辨别材料真伪的基本技能;培养比较、综合、评价等认知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质疑辨析、独立思考等思辨能力,打通“教学最后一公里”,学生收获满满。

“五思五辨”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环境,学生乐于参与,积极进行问题辨思、深化认识,通过合作探究、主题辩论等方式,创设充满思维灵动的课堂。学生思维火花层出不穷,学生思辨挑战出其不意,学生思维细胞全体激活。

(二)实施难点

破解当前高校思政课提升“抬头率”难题,运用“思辨课堂‘五思五辨’”模式开展教学,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带领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和获得感,但我们还有一些难题。

第一,深入学生难。简单的问卷难以得到学生真正想法,难以得知学生对“思辨课堂”的确切困惑点,计划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解决此难。

第二,实施路径难。“思辨课堂”的实施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尤其对于青年老师来说实施较难,计划通过强化集体备课、青年导师制等方法解决此难。

第三,科学评价难。学生获得感如何体现、如何针对学生学习效果设定科学立体的评价指标是难点,计划用德菲尔法解决此难。

四、教学模式的完善路径

(一)丰富实践活动,践行思辨精神

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到衡阳市的“智造谷”开展“我的专业,我的梦想”实地主题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升华思想,终身受益。

(二)多元考核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是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我们将过去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发展为过程+结果多元评价,并引入学生个人自评、学习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和社会评价的多元评价相结合,更关注学生跟自己比较是否有进步和提升,是否具备自我诊断和改进的能力,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第一,坚持“以学评教”,以学生思辨状态评价课堂质量。我们首先从学生上课直观效果、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参与到了思辨的过程中去、是否得到不同的体验和收获等来衡量教师教学。强调以学生表现反观课堂效果与教师教学设计,推动思辨课堂不断改进。

第二,关注“思辨流程”,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在思辨课堂过程性评价中,主要关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表现,课上参与融入思辨情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态度,讨论与表达的积极程度,课后自觉反思等方面。综合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表现,给予评价。

第三,聚焦“思辨践行”,反映知识的内化和运用。课后学生的情感态度、理想信念以及和价值观念等变化也是我们重要的评价标准。我们通过走访学管人员、家长,关注重点学生,了解学生行为养成发展变化情况,聚焦学生是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立足“思辨目标”,考核知识能力素养的三重达标。

思辨课堂三维目标体现在:课前收集资料和自主学习过程重在培养学生获取、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辨行为的生成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展示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思辨测试和检测强调个人学习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思辨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三重达标作为重点内容。

(三)深度体验探索,实现知行合一

通过“五思五辨”模式下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开展,引导学生时刻牢记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使命和担当,自觉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3]。

五、反思与改进

(一)教学反思

第一,“思辨课堂”如何实现全覆盖有待研究。学生学习基础、能力及自制力参差不齐;个别学生对自学任务存在畏难情绪;个别学生思辨过程中有问题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同学解答,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第二,“评价方式”待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指标具体、明确,实施时耗费了老师、组长大量时间精力,评价方式需进一步改进。

(二)改进措施

第一,进一步推进分众式教学。区分受众,深究学生在理论认知和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关注个体学生发展,让人人都有出彩机会。

第二,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引进智能化大数据平台,降低老师、组长工作难度,做到“五不唯”:不唯形式、不唯分数、不唯理论、不唯个人、不唯结果,引导学生“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实现教学评价科学性、有效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4]。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开展“课堂革命”,打通“教学最后一公里”,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立足学生专业,筑强国之梦、扬理想之帆、笃爱国之情、践报国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