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语言修辞研究
2022-02-27张梦鑫
■张梦鑫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1],要让思政课教学语言接地气,把抽象概念变得形象生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修辞,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如何让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修辞发挥最大效果,需要教师贴合学生的语言习惯,有计划地对其实施影响,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推动教学语言的优化。修辞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语言修辞的价值审视
语言修辞是思政课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载体,语言修辞的使用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亲和力。修辞是对语言材料的加工,以达到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目的,借助修辞可以淡化思政课教学语言中的说教,提高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在新时代,要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语言修辞,增强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亲和力。
语言修辞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能推动教学入耳、入脑、入心。“修辞是一定语境下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2],在教学语言修辞的构建中,教师具有一定的言语动机,目的是通过语言修辞传递教学内容使其对学生施加影响,试图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的语言承载着教学内容,为了使教学语言有效传递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教师在运用语言修辞载体时要贴近学生,适切的教学语言能促进师生观念的融合,易于学生接受。“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您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3]思政课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思政课教师用好教学语言修辞载体能使思政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能将教学内容转换成语法结构规范、学生能听懂的教学语言。新时代,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学语言的修辞使用在思政课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修辞的使用能推动思政课教学入耳、入脑、入心,起到烘托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语言修辞来加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使用教学语言修辞的过程中要用之有度,切勿滥用。
作为教学特殊表达方式的语言修辞,可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而提高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在教学语言中运用修辞,教师可以通过亦庄亦谐、新颖生动的语言修辞带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引用古诗词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景中,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朗朗上口的诗词来提升教学语言的亲和力。“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3]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教师可以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语言修辞来优化思政课教学语言,提升思政课语言的亲和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党的经典文献中的用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这样的语言修辞不仅形象生动,且易于理解,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教师同样也可以使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歇后语、熟语,如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教学中,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修辞使用,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修辞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语言的动听度,还能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水平,使得教学语言更具吸引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思政课教学真正地实现“进头脑”。
二、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修辞运用
新时代,思政课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和使命责任。教师要上好思政课,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巧之外,还需要借助语言修辞。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修辞规律,注重语言规范,创设适切教学语境,切实贴合学生主体,保证语言修辞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思政课教学语言规范律的遵循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规范的语言来教授学生知识,具有规范性的语言修辞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语言规范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清晰的认知,熟练把握用语规范,从而保证教学语言修辞的规范性,这是思政课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和思想引领的重要课程,教学语言的使用要遵守语言修辞的规范律。在建构语言修辞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汉语语音规范和文字规范,又要与汉语语法规范和语义规范相符合。要实现思政课教学语言从教材语言向课堂语言的转化,从传统语言向时代语言的转化,在语言转化过程中都要保证语言的正确性、严密性。但思政课教学语言的转化,不是辞藻堆砌,而是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阐释。例如教师在讲授劳动教育相关知识时,可以化用“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一切靠劳动,生活才美好”。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明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突出劳动的重要性。只有教学用语是真实、准确、清新的,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为学生所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通过语言直接传递信息的。“语音、语调、语气、停顿、语速以及体态、动作、面部表情等,都可起信息辅助作用。”[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保证发音的准确,如果发音有误,就可能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发音标准的同时也要保证语气的准确,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保持一种平淡无味的语气,就会对学生产生催眠的效果,也会使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在授课时要准确把握说话的语气,语速适中,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语速。在遇到重难点与新内容时通过拉长、加重声音起强调作用。教师通过声音的变换起伏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不仅能使学生易于接收教师传递的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聚精会神。修辞交际用语要符合语用规范,更应该注重不同的场合中语体的使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语言在头脑内部调整的时间相对较短。教师在教学语言的选择、句式的调整以及语段的构建时应遵循句子简短、通俗易懂的语体特点,要避免太过艺术化的展现。规范的教学语言不仅是有声的语言,也要有无声的语言,教师要展示与教学内容相适切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来增添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学生就能在井井有条的思政课教学中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
(二)思政课教学语言切境律的表达
陈望道曾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5]语境是构建修辞活动的基础,而修辞是与说写者和听读者及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大到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小至具体的特定情景,都会对实际的语言行为产生影响。为了使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贴合实际语境,也可利用虚拟语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语境化就是去权威的最好方式,把抽象的理论与社会语境或学生相关语境关联起来,这样的教学就可以完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多维动态互动’。”[6]思政课教学语言修辞是一种特殊的修辞行为,其语境也有特殊性,思政课的教学语境不仅要契合教材中所呈现的语境,还要注重与现实生活情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相统一,使教学语言符合现实需求,便于学生情感的领会和知识的理解,实现师生思想的共鸣。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特定的社会大背景之中,各种社会思潮、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同时承载着大量的教育信息,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并能够适时切合语境,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话语来优化思政课教学语言,使学生紧跟教师思维的步伐,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与价值观。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直接全盘照搬教材中的内容,造成了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致思政课教学质量不佳。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修辞规律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关注、理解和欣赏。具有较高修辞修养的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语境,懂得运用语言技巧有效调节课堂,将修辞的运用与教学的内容相符合,增强课堂语言可理解性,促进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调节课堂的教学气氛,以此来消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疲劳感。此外,还可以通过讲授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故事来塑造虚拟的教学语境,给思政课教学带来趣味和欢乐。教师敏锐洞察课堂语境与学生的情感,采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加强情感渲染,使得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教师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适当调节教学用语,使语言修辞的运用适合相应语境的需要。当然修辞适合语境也并不是一味地附和,而是采用积极方式来应对,也可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创设适宜的教学语境,使语境适用于教师语言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语言技巧构建适合的教学情景,运用承前启后的教学语言进行构建,使知识的传递能够有效衔接起来。
(三)思政课教学语言主体律的呈现
教学语言主体律的体现,是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教师不能沉浸在个体构建的教学语言环境里,要根据教学对象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不断调整个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否则将会陷入教学语言的差异、壁垒与冲突。”[7]思政课教学语言是有针对性的,主要面向学生群体,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组织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语言。“修辞的运用要求根据交际对象的心理状态来组织自己的话语。”[2]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则居于接受教师教学引导的地位。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生主体特点,使学生在思政课中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充实。学生是思政课的主体,是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交谈中,为了适应受话人的心理认知过程,发话人一般会采取循序渐进的言语组织策略,即从受话人熟悉的情况出发,引出新的、重要的信息。”[8]在构建教学语言时,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不仅包括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更包括对学生群体语言的掌握,遵循学生主体律。教师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语言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尤其在进行事例列举时,可以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如在讲解“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列举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传统,就像开封盘鼓、焦作太极拳等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打比方、举例子的教学方式会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也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有贴切的理解。教学语言的构建不仅要贴近学生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倾向。学生对新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与迅速的接受力,对语言的兴趣也会集中体现在新鲜事物之上,以流行语的形式呈现,这与网络信息迅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使用学生群体中的流行词汇,以学生所喜爱的语言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语言的亲近感,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思政课堂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遵循学生主体律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把握一定的度,保证适度原则,不可为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而滥用流行语与事例,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语言的表达。教学语言的修辞使用也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而使用。
三、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语言修辞优化
“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4]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就可以体现在语言修辞的运用上,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修辞规律有效优化教学语言,使学生真正爱听、真正听懂思政课。教师在优化语言修辞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素材的收集、教学语言表达形式的变化以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等方式,将教学内容以合理、生动的语言修辞方式呈现,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亲和力。
(一)收集素材,体现教学语言的时代性
“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4]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表现在教师教学语言的使用中。教师可以根据国家政策提出的新词汇或者是当下流行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方式,将教学语言进行转换,由此来提升语言修辞的时代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改革方向,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素材,把具有时代诉求的内容纳入思政课教学之中,通过语言修辞将社会大课堂中的实施案例呈现出来,保持与时代同行,体现思政课教学语言的新鲜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根植于最原初、最具生命力的日常生活交往活动,并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直面活生生的社会现实问题”[9]。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异常发达,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并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发展。时代在不断变化,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也在变化,思政课教学也要因时而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识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学语言的使用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善于从网络中、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教材的内容相对固定,但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教师长期固化思维,照本宣科就会导致教学语言与学生生活实际用语脱轨,会使学生对学科教学不感兴趣,心生厌恶,还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比如义务教育的双减政策、北京冬奥会等热门话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语言修辞恰当融入时政热点,引导学生从思政小课堂中走出来,关注时代发展,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用接地气的语言修辞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所感有所悟。教师在关注时事的同时也要关注影视和网络,从中汲取丰富的教学素材,主动接受新事物,使课堂语言修辞更具时代特色。
思政课教学时效性强,要求思政课教师紧密联系时事热点,更新教学内容,为语言修辞的构建提供可能,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语言。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素材融入思政课语言修辞中,能有效调动课堂教学气氛,为沉闷呆板的思政课增添生机与活力,让教师与学生拥有更多共同语言,使学生对思政课有更多期待。
(二)创新教学语言表达形式,增强教学语言感染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0]。思政课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教师要注重对教学语言表达方式的创新,从而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使教学内容深入学生的内心。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性的语言修辞来优化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语言的表达起伏有致,富有感染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但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语言的表达形式要切合具体的教学语境和内容,运用适当的语言修辞能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让学生从内心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哲学内涵,还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强弱、语音的轻重等超音段特征,使教师语言情感的表达更趋于圆满。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让课堂教学更具美感,教师要掌握好教学的节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清晰的层次划分。教师要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深入浅出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气语调的转换。在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时,可以将语速放慢,遇到一般或者易懂的知识点时可以适当提高语速。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语调的变换,使之适应于教学内容的曲折和情感的变化。当讲到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时,就可以变换高昂的语调,保持饱满的情绪,当谈到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时就应该变换为低沉的语调。思政课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表达形式,运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艺术的修辞、贴切的比喻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善用肢体语言。以赞扬的目光和欣慰的表情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得体的肢体语言能够增添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使用说教的教学语言,那么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也是适得其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简洁的阐释,有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得体大方的肢体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产生思想情感共鸣。教师还应该根据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发展并丰富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使之充满灵魂。
(三)贴近学生,提升教学语言吸引力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进行语言的内容搜集和应用设计,将教育政策方针、教学知识内容用符合学生发展的形式表达出来。”[11]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思想特点,教师才能将教学内容加工成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接受的教学语言,满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思政课教师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主动贴近学生生活,真正了解学生的诉求,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地对待人生,用有温度的语言修辞拉进师生距离。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中的时事热点,也要关注学生群体中的热点话题,把握他们的语言思维,贴近学生的语言习惯,使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课堂教学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介成为学生了解社会、国内外信息的重要渠道。信息的飞速传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追求也更加多元化。随之对思政课教学也带来了挑战,需要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在思政课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还能增强教学语言的亲和力,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思政课教师要掌握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夯实理论基础,要做到融会贯通。教师能运用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将枯燥深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从而降低抽象概念的难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教学内容的展现也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情绪、利益诉求等方面进行把握,结合热点问题与真实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使用具有活力的教学语言,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热点和语言,如现在的热词“躺平”“绝绝子”“内卷”“凡尔赛”等,教师要有选择地优化所感兴趣的内容,转化为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丰富教学内容,能够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拉进与学生间的距离,提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把教材中枯燥难懂的内容用有温度的、更接地气的语言进行表达。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运用贴近学生的语言修辞撼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帮助学生有效内化知识。
教学语言是思政课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修辞学规律增强教学语言的亲和力,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教师要通过搜集教学素材,展现教学语言时代特征;还要通过教学语言形式的变换,使教学语言更具感染性;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师教学更具温度。不断地推动教师语言修辞的创新优化,进而使得思政课教学实现入耳、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