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应对措施
2022-02-27刘金华
■刘金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招生数量也日渐增多,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学生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而且关系到社会与民生和谐。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从培养其综合素质入手,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提前明确未来发展目标,通过各类教育活动提前接触社会工作,以此将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未来社会就业创业相结合,打好步入社会的基础,从而使高职教育水平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主观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未来从业方向与职业进行明确,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此目标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方案,逐步完成所拟定的目标;客观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指挖掘自身的职业潜能,并依据自身能力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在步入社会后选择就业或创业,避免出现脱节的情况。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需要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入手,在此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积累以及实践操作应用,以此实现校园生活与社会工作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方面在教育工作开展中要转变思路,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水平,以此提高学生毕业后就业或创业的匹配程度,构建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使学生在未来体现自己的价值[1]。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全程的、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自身特质进行调整,融合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及岗位需求变化进行分析,并根据职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在此过程中需要将全面发展设定为终极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外在环境,在毕业后快速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同时,应在教育工作开展中考虑到学生未来发展以及职业的定位,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根据专业与社会形势对其进行教育引导,通过日常引导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工作思维,把所学知识技能在工作中有效整合,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工作竞争力,能够在步入社会后与就业岗位较高程度适配。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与当前社会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确定个人最佳的职业方向性目标,在毕业后快速融入职业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就业与创业二者都有着较大的帮助,下面将从社会、家庭、个人层面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一)社会层面
当前我国的社会就业形势正不断变化,人才就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才输送的“基地”,通过合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能够让学生明确未来目标,在学校学习期间心有所向,避免蹉跎岁月和浪费时光,勤奋学习,在步入社会后快速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当前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发光发热。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国家、热爱集体和忠诚共产党,对个人发展带来全方位影响,明确今后在社会中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努力使其切实满足当前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发展和建设中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
(二)家庭层面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确定未来发展道路,也能助其在家庭层面上构建良好氛围,如通过家风家训培育与传承,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认真、努力的品质,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性格,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也会从家庭方面考虑,挖掘出更多优势资源。同时,认真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在此基础上做好未来发展定位,进一步强化有效性和目标性,使他们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贡献,成为更好的自己,为未来家庭营造良好的氛围奠定基础,为此要加大关注力度,发挥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三)个人层面
处于学习阶段的高职学生,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意向仍会变化,就业趋势也会影响他们对职业的定位与选择,且可能会让他们对学习动机产生动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职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以此准确地对自身进行判断,评估外部环境产生的各种因素,通过分析优势和劣势,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对专业与未来方向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结合自身做出明确的职业发展定位,进而设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为后续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3]。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
为了解高职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使后续的教育方向更加明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求知欲望高
高职院校招生时对学生的招入标准低,学生基础知识存在局限性,且个人的综合能力与学习素质不高。现阶段我国愈发重视综合素质提升,虽然高职阶段学生个人综合素养较低,心智仍未完全成熟,但由于求知欲与好奇心强,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对不了解的事物能够保持热情,而且爱学习、爱钻研。
(二)表现欲强烈
高职学生大多为“后进生”或“落选生”,通常学习基础薄弱,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在班级中不受老师重视,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信,因此存在自卑、无助心理,且由于在学习能力上长期得不到认可,导致他们出现强烈的希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心理,因此他们会更愿意利用一切机会展示自己、表现自我[4]。
(三)动手能力强
高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怀有自卑失落感,长期以来学习动机不强烈,不热衷理论学习,对纯理论的学习更是“看不懂”,感到困难。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喜欢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动手操作,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进而他们在实践操作上的能力强,也更容易学习得动、理解得牢。
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来看,需要对此进行优化和调整,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自我认知偏差
高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能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生活习惯等,但由于对于社会工作与职业的了解较为片面,为此在规划中会存在不全面和不真实的情况。如很多高职学生对娱乐圈、直播行业等十分向往,无论自身当前所学何种专业都想在未来尝试相关工作,为此职业规划中将此作为主要的内容,但他们只了解了行业的效益,却选择性地忽略了行业发展情况与个人能力的相关性,也没有直面未来的挑战,且无法对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特长技能进行对比参照,出现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深刻、全面地分析自己,难以对职业与于社会工作进行有效衔接,受感性认识的影响,存在被动投入的现象[5]。
(二)核心把握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涉及的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了职业素养、个人生涯、发展规划以及社会价值等几个方面,当前高职学生核心把握不足的情况十分明显,仅将此类教育活动当作一种未来岗位的引导,并没有对自身未来进行考虑,仅仅设定了一个目标却没有注意当前现状与心中所想职业的差距,也没有为自己所定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使这一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效用。为此,高职院校要做好教育引导相关工作,让学生能够真正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认知与理解,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确定目标后朝着规划方向前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融合当前所学专业、个人能力与社会背景,从而把握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最终形成科学、有效和对接社会需求的职业理想与目标,有效避免与当前的社会需求出现偏差。
(三)期望高于能力
多数高职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多为当小老板、项目经理、店长等,期待能够在毕业后于社会“较高层”立足,且更倾向于收入、福利更好的公司机构单位,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总结就是“做最少的事、挣最多的钱”,但这一想法却忽略了个人的能力,未能明确自己是否可以适应未来的岗位,且愿意为了某一岗位而付出行动。也有不少高职学生在学校期间为了提升个人的社会经验,会在假期选择“打零工”,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未来的社会适应性,但由于专业不搭,无法立体还原职业的本质以及特征,很难对未来就业起到提升作用,这一情况也不利于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在后续对职业生涯规划作出准确的判断[6]。
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点
(一)开发教学资源
教材是各类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灵活处理,在讲理论知识时更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重点放在后续的实践工作中,通过引导让学生对未来社会工作进行理解。但教材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与校外的资源,增添一些有专业特色、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
(二)拓展学生视野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程本身,还应构建一个外延教学体系,在学校网站上开辟多平台联动的教研网,让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以满足部分学生提高个人综合实践能力的需要。在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开设特色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将大课堂与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7]。
(三)加强能力训练
实践教学是未来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要囊括在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中,包括技能实训、教育见习、顶岗实习等环节,不断加强应用能力的训练;把学生放在模拟活动情境中,让学生掌握各类基本的操作技巧,并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做好课程的建设改革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后续实习中加强实践指导,结合实践教学不断加强专业技能应用训练,为从业者将来更好从事此行业打下良好基础。
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精准评价自己,挖掘潜能强项进行准确定位,认清新时代大环境下的自己,校方则应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做好动态评估,具体的应对措施如以下几点。
(一)明确自身定位
不同的环境对就业者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为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搞清楚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当下环境对自己综合素质的要求,把握环境对自己就业或者创业选择的影响,并考量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从自我认知来看,需要结合自身的真实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专业发展等进行选择,考量现在环境和未来环境设定想要的目标,以此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为后续在社会中立足奠定基础。
(二)确定发展方向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预先明确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从提升就业能力方面入手,充分贴近市场,不断强化个人的专业技能,对职业道德素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加大关注力度。例如,服装专业学生要结合当前的市场做好设计,合理应用各种色彩的组合搭配,院校方面则应运用现代化设计理念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从而提高服装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表现力。通过以上几点不仅可以满足岗位要求,更能满足市场要求,顺利走入岗位获得良好发展。同时,需要明确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如何提升个人能力,正确认识相关岗位,并正确处理遇到的困难等,从而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为今后职业生涯提供相应的帮助[8]。
(三)开发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在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源。以现阶段最为常用的教材为例,在讲理论知识时需要让学生做好记录,通过引导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深度理解,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未来社会工作的需求。同时,在教育活动开展中不应仅局限于课程本身,还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类资源,增添一些有专业特点、贴近学生后续实际工作的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需要构建一个外延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要求来自由选择一些课程,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通过多方面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能力,以契合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
(四)强调规划指导
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是体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应该依托学校专业课程和课外实训的平台,适时构建全差异化和个性化并重的指导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训练内容,并结合技能大赛调整人才输送方式,使学生能够和岗位对应。同时,打通岗位实习的通路,做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如在完成岗位实习回到学校以后,要根据企业反馈对学生开展全面评价,判断当前的实践教学效果是否理想,有效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增强人才对岗位的适应性,最终顺利完成受教育者从学生到岗位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中,不断拓宽自身就业渠道,强化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能力,学院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渠道拓宽奠定基础,打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最后一道难关”。
(五)完善职业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应急式、短期式的寻求“职业捷径”,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应大胆发现自我优势,勇于探索和创新,主动与社会需求对接,为自己未来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智力支持,增强自身素质与能力,拓宽职业生涯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学生在未来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员。在实践中需要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应明确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通过优化完善教学制度对此进行调整,实现认知-理解-认同的转化,随后可以采取“浸润”培养,遵循专业人才培养规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识教育进行企业文化启蒙,结合专业教育与企业文化融合实现深度优化,从而突出学生‘职业性格’和‘职业品质’的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当前现代化教育的大背景下,需要不断强化课程融合的内容,全面调整相关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进行初步认识,将实训课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积极引入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最终在社会中立足。